達州市石橋古鎮三號牌坊。圖據清廉達州
俯瞰巴河。圖據新華社客戶端
巴河九節灘。圖據大竹縣融媒體中心
□符純榮 巴河是渠江一級支流,古稱北水、巴水、巴江,民國始稱巴河。它發源于巴中市南江縣玉泉鄉(今屬關壩鎮)映水壩,一路穿山越嶺、蜿蜒向南,流經巴中、平昌、達州通川等地,由石橋鎮白馬梁進入達州市達川區,最終在渠縣三匯鎮匯入渠江。
巴河在達州境內僅50余公里,卻堪稱一條流光溢彩的“人文長廊”:紅軍標語鐫刻著紅色記憶,古鎮碼頭訴說著商貿繁華,險灘激流滋養出特色美食,青山茶園演繹著生態智慧……
1
這里有中國最長紅軍石刻標語街
石橋古鎮,巴河流域的人文商貿重鎮,始建于漢代,明末毀于戰火,清順治年間由“湖廣填四川”移民重建。這里,坐落著中國現存最長的紅軍石刻標語街——列寧主義街。
古街全長695.3米,青瓦覆頂,石板鋪路,210間穿斗結構街房錯落有致。四座清代仿木結構石牌坊沿街矗立,青石為體,三層斗拱,飛檐翹角,盡顯精湛工藝。1933年10月,紅四方面軍解放石橋后,發動群眾打土豪、分田地,在最宏偉的牌坊上刻下“列寧主義街”五個大字——“列寧”二字橫書,每字一米見方,氣勢恢宏;“主義街”三字直書,筆力剛勁。如今,古鎮內的四座石牌坊及馬蹄墳、龔家巖等地,仍保留著38幅紅軍標語。
雖未臨河而建,石橋卻因商貿繁榮被稱為“旱碼頭”,與巴河“水碼頭”白衣古鎮遙相呼應。千百年來,這里商賈云集、貨物輻輳,鹽、茶葉、蠶桑、布匹等物資在此交易,由此形成了四通八達的商貿網絡。
古鎮現存的湖廣、江西、福建、陜西“四大會館”遺址,見證了“湖廣填四川”移民文化在這里的碰撞與融合,為這座千年古鎮增添了獨特的文化魅力。
2
一連串激流險灘留下許多傳說
發源于米倉山的巴河,一路奔騰而下,在流經達州市達川區虎讓鄉時,河道驟然收窄,造就了小穆灘、貓牙齒、雞喉子等一連串令人驚心動魄的激流險灘。
神秘莫測的小穆灘,因水底藏有傳說中的《小穆經》而得名。相傳這部“天書”前三頁無字,卻暗藏奇門遁甲之秘。貓牙齒灘則以兇險著稱,灘口巨石如猛獸獠牙,舊時船夫行經此處無不屏息凝神、小心翼翼。而在橋灣鎮,魯班與徒弟趙巧斗法的傳說至今仍在流傳,那些未完工的石橋和半鑿的“萬噸倉”,為后人留下了永恒的謎題。
2011年,隨著九節灘電站建成,昔日的驚濤駭浪已化作平靜的湖面。
3
巴河沿岸已發展成生態產業長廊
過九節灘電站約八公里,巴河來到石梯鎮。這里河面開闊,水流充沛,孕育了豐富的漁產資源。一座飛跨南北的大橋,不僅連接兩岸民生,更串聯起這座古鎮的過去與未來。
漫步老街,空氣中飄散著石梯蒸魚、趙涼粉、珍珠豆瓣的誘人香氣。雖然漁民早已上岸,但他們創造的石梯蒸魚卻香飄四方。這道傳承百年的美味,以麻辣鮮香著稱,先后榮獲“達州十大地方名特美食”“達州非遺美食”等殊榮,成為當地的一張美食名片。
在橋灣鎮陳家嶺,河畔田疇之下深埋著永睦縣城巴人文化遺址。考古發現的陶片、銅釜、漢磚與城垣基址,無聲訴說著這片土地的悠久歷史,勾起人們對當年繁華盛景的遐想。
巴河達州段的民俗文化豐富多彩:燒火龍、翻山鉸子、煙火架、打錢棍、石工號子、巴河賽龍舟等,深受群眾喜愛。眾多省級非遺代表性項目都是這片土地深厚文化積淀的生動見證。
如今的巴河沿岸,已發展成為一條生態產業長廊——達川烏梅、達川青花椒、米城高山貢米、石梯紅高粱、罐子耙耙柑、管村紅桑葚、橋灣晚熟稻等特色農產品,帶著鮮明的地域標簽,持續擦亮達州農業的金字招牌。
在大巴山南麓,秀美的巴河奔騰不息。它如同一位忠實的記錄者,既講述著遠去的故事,也續寫著新的篇章。
據“天府新視界”微信公眾號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