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國的森林公園總共有多少?你知道嗎?
據能查到的官方數據,2015年底全國共建立826處國家級森林公園,現在應接近900處,平均每個省約30多處。省級森林公園有多少呢?全國約3000處!
前幾日,受一個森林公園管理處領導的邀請,考察了一個小縣城里的國家級森林公園。
這個森林公園很大,幾十萬畝的范圍,覆蓋了幾個鄉鎮。領導們在辦公室問詢我們團隊考察線路意見,指著地圖說這一塊景觀很好,那一塊景觀不錯,都要帶我們去看。
一行人開著好幾輛車,浩浩蕩蕩地進大山里。首先到的是森林公園里游客接待中心。是租用農戶的一棟民房改建的,在沒有一個外來人的游客接待中心里,居然還有兩名工作人員堅守崗位。
進山的道路都是6米寬的水泥路,路面很好,時不時還能看到道路兩旁依山而建的農舍,風景真還不錯。
到山腳下,一個很大的停車場,除了我們這一行人,偌大的停車場一輛車都沒有。
下車開始登山,大理石板鋪設的登山步道,到山頂大約2公里,說了這樣的一條步道花了大幾百萬項目資金,這樣的步道磚附近還很多條。
鋪設有些年頭了,登山步道已經有很多的地方石板都脫落被遺棄在路旁不遠處,有的地方被竹筍頂破地基、頂翻石板的地方很多。作陪的領導說,現在是沒錢維護,回頭等有項目資金再統一維護。
延著登山步道走幾百米就建有一個涼亭,一直到山頂。山頂還建有一個碩大的森林防火瞭望塔,純鋼材焊接,高二十米,上面還有同時能站十幾個人的觀景平臺。
除了這個碩大的鋼鐵玩意,其他的涼亭木材都有不同程度的腐爛,瓦片碎裂。旁邊指示牌上面木紋的涂料塊開始脫落,露出不銹鋼的管身。
山頂邊上還建有一個旅游廁所,里面由于長時間沒人維護和山頂缺水,里面的場景各外腦補吧。
這是最近幾天親身考察過的一個公園項目現場實際情況,原因是這里的縣委書記想撥款開發這塊被遺忘的寶地,管理處領導才邀請我們去給出謀劃策。
在鄉村振興和文旅產業發展如火如荼的背景下,發現全國眾多的森林公園、濕地公園好像被市場遺忘在角落里,不是縣委書記有意愿發展的話,這里面的老百姓想要發展,好像啥也做不了。
森林公園基本都歸屬林業部門直管,考核指標基本僅為防火、防盜伐、防病蟲害。恰恰沒有經濟開發任務。
因為沒有經濟發展任務,所以全國的森林公園、濕地公園基本都不怎么做開發,有些地方做了一些基礎設施,建成后也基本無人維護,林業系統缺乏旅游規劃和商業運營基因。
之前有的地方上的自然保護區條例還明確禁止任何旅游開發,現在還稍微好一點,提出保護性開發,但還是經常跟生態紅線沖突。
當地的百姓又迫切的期待發展,有些公園里農民自發的建了民宿,修了一些基礎設施,卻因公園缺乏統一營銷和服務配套,要不很難做起來,要不呢做起來又被生態紅線問題一刀切,很難形成產業鏈,當地農戶根本無法從“保護中開發”獲益。
針對這些現實問題,森林公園、濕地公園想要發展,核心根本還是要賦予旅游開發考核權重,這個問題不解決,光靠個人意志情懷,怎么可能有動力去發展的起來?
像武夷山森林公園,跨省城里管委會,整合林業、文旅、環保職能,賦予公園管理處經濟發展考核權重,形成“武夷山模式”。只有這樣才能真正的實現區域性整體發展。
森林公園里的農戶個體,基本很難發展壯大。因為稍有點成績,絕對會被人找麻煩的,因為他不找你麻煩,上面說不定會找他麻煩。
屁股決定腦袋,不用去質疑對錯,砸你的飯碗還是丟他自己的烏紗帽?換你,你會做什么選擇?森林公園保護性開發,有些項目說可以,也可以,說不可以,好像是不可以。這些模棱兩可的風險盡早規避。
當地的村民想要發展,只能以發展村集體經濟名義,借助鄉村振興大背景,爭取政策項目及資金來建設,也只有這樣,鄉村振興和其他項目資金也才有通道落的下來。
村集體經濟與森林公園管理處共同成立開發公司。相對于公園管理處,村集體經濟是有實實在在的發展經濟硬性指標的,這樣就解決了發展主體問題。
解決村集體和管理處共同發展主體,社會資本也才進的來,沒有這個骨子里迫切的需要發展主體,其他各方都說要發展,其實都是忽悠鬼的。
當前各級森林公園的困局,本質是生態保護與民生發展權割裂的制度性代價。唯有將農戶生計、專業運營、生態紅線納入統一框架,才能終結“修了塌、塌了荒”的惡性循環,讓綠水青山真正成為共富之山。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