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近有兩件事特別有意思,一個是我朋友圈里那些玩泡泡瑪特的年輕人天天曬新入手的盲盒,另一個是我爸那幫老哥們在飯桌上唉聲嘆氣說茅臺又跌了。
這一漲一跌放在一塊,就跟一場無聲的大戲似的,還真有點意思。
飛天茅臺是高端飯局的“硬通貨”,妥妥的身份象征。不管什么場合,桌上擺瓶茅臺,檔次一下就上去了。可誰能想到,最近它的市場價格直接跌破2000元大關。再瞧瞧股票市場,茅臺股價從今年春天的1600元,一路朝著1200元的前低狂奔。這價格跳水的動靜,就像無數酒瓶子“噼里啪啦”碎在地上。我認識幾個做酒水批發的朋友,他們說現在倉庫里壓的貨都快堆不下了。
為什么會這樣?還不是因為最近那一波接一波的禁酒令。有些地方甚至傳出24小時禁酒、禁聚餐的消息,直接給本就不太景氣的“體制內飯局”來了記“致命一擊”。
在很多場合,酒就是社交的“潤滑劑”,尤其是茅臺這種高端白酒,更是成了劃分人群的標簽。就好比同樣是裝東西,有人愿意花大價錢買奢侈品包包,就為了顯示自己的身份;喝酒也是這道理,60塊錢的汾酒和2000元的茅臺,都能讓人喝醉,但廉價酒彰顯不了身份地位,所以高端白酒才有了市場。
胡錫進前兩天還在那兒說呢,說什么“節假日喝點小酒是個人自由”。我看老胡這是站著說話不腰疼。可現在禁酒令一出來,哪個干部敢頂風作案?領導都帶頭不喝了,下面的人誰還敢往槍口上撞?誰考公務員是為了追求“喝酒自由”?沒了體制內這股消費主力軍,高端白酒的市場自然就涼了半截。
泡泡瑪特則是另一面。這玩意剛開始就是幾塊錢的小塑料玩具,誰能想到現在火成這樣?年輕人排著長隊搶購,把它當“藏品”,我表妹就是個資深玩家,家里一面墻都擺滿了這些小人。最絕的是,現在還有人專門炒這個,直接賦予了它“投資屬性”。于是,泡泡瑪特的股價一路狂飆,市值都達到3500億港元了。
其實仔細想想,泡泡瑪特和茅臺還真有不少相似的地方。原材料都不值幾個錢,全靠品牌溢價;都搞饑餓營銷那一套,沒什么高科技含量,卻都讓人上癮。買了一個盲盒,就想湊齊一整套;喝慣了茅臺,就覺得其他酒差點意思。而且它們都有社交屬性,泡泡瑪特能在年輕人中間當社交話題,茅臺則是高端飯局的必備。
有人把泡泡瑪特的火爆和茅臺的衰落,看成是一次“年輕人的成功造反”,覺得這是時代變了的信號。但在我看來,這多少有點想多了。泡泡瑪特再火,也替代不了茅臺,它們的消費群體壓根就不在一個“頻道”上。
畢竟,它們的不同點也很明顯。茅臺是為了滿足“高端飯局”需求誕生的,走的是“高大上”路線;泡泡瑪特卻是從給普通人提供“情緒價值”起步,一路逆襲。可以說,茅臺那是中年男人的快樂水,泡泡瑪特是年輕人的小確幸。
別看現在年輕人追捧泡泡瑪特,等他們在社會上摸爬滾打幾年,說不定也會變成自己曾經討厭的樣子,就像現在這些愛喝茅臺的人。
歷史告訴我們,酒這東西啊,禁是禁不住的。從古至今,多少朝代搞過禁酒令,最后不都不了了之了?人生得意要喝酒,失意了更要喝酒。酒在人們生活里的地位一直都很重要。
從長遠來看,權力似乎很難真正打敗酒精。但眼下,禁酒令風頭正勁,大家也只能先老老實實“摔杯為號”,暫時和酒局說拜拜了。等這波禁酒風頭過去,茅臺沒準兒還能殺個回馬槍。
所以說啊,什么“時代變了”、“年輕人造反成功了”,都是瞎扯淡。
泡泡瑪特現在火是火,但也就是個潮流玩具,等這陣風過去了,該喝茅臺的還得喝茅臺。畢竟啊,有些東西是刻在骨子里的,改不了。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