時間與秩序
作者 | 勝馬財經 辛子墨
編輯 | 歐陽文
在奢侈品行業,每一個品牌都在構建一種“非現實的現實”。它超越功能本身,卻又以實用為外衣;它關乎物質,卻也關乎精神。
而LV,作為LVMH集團重要的增長引擎與文化象征,試圖通過一只旅行箱、一個皮具圖騰、一次時裝演繹,把“夢想”變成可觸摸、可背負、可被消費的商品形態。
在時間與想象交織的清晨,一艘“巨輪”抵達上海吳江路。6月25日清晨5時,路易威登“路易號”全球首發,以19世紀越洋硬箱為靈感,在興業太古匯呈現一艘融合展覽、零售與美食的當代表達空間。
事實上,在剛剛過去的2024年,全球奢侈品市場仍然處于降溫周期,消費區域重心移動、增長極分化、客群結構變化,行業從“高歌猛進”回落為“精耕細作”。
尤其是在消費回歸理性的節點,LV似乎仍在堅持生產一種令人心動的“秩序感”,它是一種高度設計過的“日常”,也力求與時代節拍錯位、以工藝抵抗快節奏。
而能不能“裝下夢想”的能力,似乎本身就是LV具象化的一種能力。
財報打底,LV撐起多大的手袋?
在全球奢侈品行業尚未完全走出低迷周期之際,LVMH的2024年財報與2025年第一季度業績,為外界提供了一種“低增長”狀態下的參照樣本。
在這一體量龐大的奢侈品集團中,LV則處于舞臺中心,成為LVMH核心增長引擎,也是裝下集團財務夢想的“大手袋”。
LVMH集團2024年度財報顯示,其全年營收847億歐元,同比下滑2%,經匯率調整后實現有機增長1%。其中,時尚與皮具部門作為集團核心支柱,全年實現收入410.6億歐元,占比近半。盡管受匯率波動影響,該板塊收入同比微降1%。
圖源:LVMH集團2024年年度業績報告文件
LVMH集團2025年第一季度業績報告顯示,其實現總營業收入203.11億歐元,同比實現營收下降3%。從業務板塊來看,核心的時裝與皮具部門(涵蓋LV、Dior等品牌)實現有機銷售額101億歐元,同比下降5%。該板塊占集團近一半營收,利潤貢獻超過75%。
在行業周期下行、消費修復成為共識的背景下,真正構成品牌核心價值的,不是增長的速度,而是回落時的緩沖能力與支撐力,這也是LV在當下市場環境中具有參考意義的價值所在。
即便面臨整體放緩的現實壓力,其所處的時裝皮具部門,仍是LVMH體系中利潤貢獻度最高的支柱板塊。這一確定性并不體現在短期數字的波動上,而是持續跨周期的品牌彈性上。在高基數、弱預期的周期底部,能夠實現收入占比、利潤占比“雙高”的業務板塊之一,往往也是價值體系的一大支點。
從這個意義上說,LV并非在為LVMH創造“額外增量”,而是在守護一套高度復雜卻又相對穩定的商業秩序。
當市場從追求高增長轉向慢節奏、奢侈品牌的考驗從擴張速度轉向品牌緩沖能力,LV豈不正是那個被時間驗證過的、具有長期穿透力的品牌?
無論外部消費結構如何變化,它總是具備通過價格控制、產能調節與客戶分級維系品牌稀缺性的能力。這種能力不依賴市場風口,也不取決于渠道紅利,而來源于品牌在全球消費者心智中的穩固定位與歷史沉淀。
即使面對階段性的全球下行周期,LV也沒有失速,反而體現出穿越周期的定力。在全球奢侈品行業重新尋找下一個增長曲線的過程中,它仍然是那個值得被反復“深扒”的“樣題”。
如何打造“裝下增長”的行囊?
在LVMH的業務體系中,LV既是集團營收的支柱,又是品牌文化、設計、渠道和客戶管理等多重創新的急先鋒。從某種意義上說,它不只銷售產品,也打造了持續延展的增長“行囊”。
在2025年春夏巴黎時裝周上,尼古拉斯·蓋斯奇埃爾(Nicolas Ghesquière)為LV設計的現代文藝復興系列,選擇在盧浮宮前搭建反光舞臺,將旅行箱作為背景裝置,并以法蘭西文藝復興為靈感,融合過寬肩線、珠寶裝飾與現代剪裁,形成跨時代的設計語言。
這一操作,并非單純的視覺表達,而是LV多年來以旅行、文化、手工藝為主軸的綜合演繹。對于一個年營收數十億歐元的超級品牌來說,這種看似藝術化的行為,其實是一種長期商業目標背后的品牌文化傳達。
這場秀本身并不直接帶來銷售轉化,但它在全球消費復蘇這一特殊節點進一步強化了LV最核心的資產——品牌與夢想。與春夏秀同期推出的復刻合作系列“LV x村上隆”,則為這套品牌與夢想的故事構建了商業閉環。
千禧年的“三彩”系列被重新定義為當下年輕Z世代的情緒記憶點,在經典IP資產與潮流文化的融合之中,實現了跨代傳播。這一聯動既強化了老用戶的品牌忠誠度,也吸引年輕消費者進入LV的夢想場域。
從產品角度看,LV則正持續擴大其實用型高頻產品的占比。其推出的一系列萬元級入門包款,在多個國家市場獲得積極反饋;同時,也在目標客群中進一步提升其高定、高價產品的稀缺性和象征意義。
這種分層驅動的品牌策略,使其依舊維持調性和體系完整性的同時,通過價格帶的合理分級,既向高潛客群、通勤一族展現品牌的可及感和可得性,又不失品牌不可取代的高溢價這一本質屬性。
從整體策略來看,LV在LVMH財報底色中的價值越突出,越說明在潮流與調性之間尋求一種動態對接的平衡感,是高奢品牌抗周期、逆勢進階的砝碼所在。
這也不是簡單的砝碼作用賦能一個單一品牌的增長故事,而是一套涵蓋產品結構優化、文化表達、價格分層、渠道創新與客戶關系管理在內的完整商業“操作系統”。
這一系統的穩定性、復雜性與差異化的吸附力,或許才是LV撐住LVMH財報底色的原因所在,也讓其以業績和品牌力成為長期承載夢想的“行囊”。
“夢想”的支點還穩嗎?
在經歷了行業整體降溫后,奢侈品市場尚未走出真正意義上的反彈曲線。也正是在這樣的周期低位,品牌競爭愈加凸顯,成為驗證價值支撐與增長韌性的煉金場。
對LV而言,這不僅是地理上的市場重構,更是“夢想經濟”邊界的一次外部沖擊。在不確定性的周期中,奢侈品牌所提供的,不能只是單一的產品價值,而是時間底牌、精神象征與秩序感。
LV的回應,是回歸時間本身。在商業節奏飛快、爆款思維主導市場的當下,它試圖通過“慢”來深層鏈接品牌與消費者。
慢設計、慢發布、慢工藝、慢營銷,構成了慢的時間底牌與秩序價值。這是一種對抗市場倦怠的時間滿足策略,也是在情緒價值而非功能價值上,延長品牌抗周期能力的一種文化營銷“工藝”。
在LVMH的整體財務框架下,LV肩負保持相對穩定、拓展邊緣增量的“夢想”,試圖在穿越周期的過程中,將價值注入品牌的多個維度。
而利潤穩定、增長收縮的“夢想經濟”背后,則存在一個重要變量,即,奢侈品企業未來的核心競爭力或不再是增長速度,而是“利潤秩序”的長期可控性。“夢想經濟”的本質,并非無限增長,而是如何延續品牌在不同周期中的獨特性和價值點。
對于LV而言,這種延續,來自三重維度的穩定性。其一,是產品與文化之間的內循環;其二,是直營體系對渠道的把控;其三,是對高凈值用戶體系情緒與夢想的承托。
不過,理想豐滿、現實骨感。當下的消費者,購物更理性、注意力更碎片,加之同類品牌間的競爭升級、玩法多樣甚至不按常理出牌,無不在挑戰LV的份額。
這不是關于潮流的競爭,而是關于時間與秩序的戰爭。品牌不是用來追逐時間,而是用來定義時間、制定和“維持”秩序的。
在“快”的當下,LV用“慢”所構建的“夢想經濟”高地,能否一如既往承載目標客群和高潛消費者的情緒與期望,也將成為LV以及LVMH集團下一階段的核心命題。
結 語
奢侈品的盡頭,不是更貴的價格,而是更深的理解。不是一時被誰買走了,而是長久被誰相信著。
當奢侈品行業步入由“欲望拉動”向“價值篩選”的過渡期,越來越多的品牌開始追趕“年輕人”“熱搜”和“性價比”,仿佛只要加快節奏、放低門檻、制造話題,就能抵御品牌銷量的縮減。
而LV選擇了另一條路徑,慢一點,再穩一點,把工藝當作護城河,把旅行當作品牌哲學,把“夢想經濟”當作與消費者共同勾勒未來的一部分。這種姿態,也許不會制造一時的爆點,卻能沉淀長久的信任。
LV的意義,不在于一只包的物理空間是否足夠裝下當下的生活,而在于它是否能成為長期身份與審美的某種外顯延伸。在浮躁與內卷交織的世界中,它能否像一座仍在燃燒爐火的工坊,在喧囂之中雕刻秩序的輪廓,留住時間的質感?
而我們是否能感受到,真正可以裝下“夢想”的,不是一個手袋,而是不隨波逐流的,對美、對慢的堅持?
LV或許無法定義所有人的答案,卻能留下一個問題——“你的夢想,還能被好好地裝進去嗎?”
END
勝馬財經誠意原創,未經授權禁止轉載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