想必我們小時候,聽過最多的一句話就是:沒有毛主席,就沒有現在的新中國。
而事實也的確是如此,毛主席曾多次在危急時刻,作出了能夠扭轉乾坤的決定,進而挽救了中國革命,如四渡赤水。
誠然,一個出色的領袖固然十分重要,但其身后的團隊也同樣地重要,他們之間實則就是相輔相成的關系。
其中最好的例子莫過于就是毛主席和周總理,甚至可以毫不夸張地說,如果沒有周總理的竭力相助,我們可能連勝利的機會都沒有。
那么,這到底是怎么一回事呢?其中又有著怎樣的原因?
1、不可替代的周總理
1933年,蔣介石在集中前所未有的龐大兵力,出動約百萬兵力,對井岡山革命根據地展開新一輪的“圍剿”。
敵人雖然兵力強大,根據之前四次“反圍剿”作戰勝利取得的經驗,中央紅軍未必沒有獲勝的機會。
但中央紅軍卻在王明、博古等人錯誤的領導下,歷經一年之久的第五次“反圍剿”作戰,終是宣告失敗,全軍傷亡慘重。
為了保存革命的有生力量,不得不開始進行轉移。
在接到這樣的命令后,幾乎所有人都在收拾自己的行囊,靜候上級下達轉移的命令。
但是毛主席卻遲遲不愿離開,因為這里不僅是中國革命的搖籃,并且是由毛主席親手所創建的中國第一個農村革命根據地,始終都對這里懷有深厚的感情。
見狀,大家只能進行輪番勸說,可這樣做的結果卻是,無論是誰,又進行了怎樣的勸說,始終都說不動毛主席。
沒有辦法,最后只能請周總理出面。
那一晚,周總理不辭辛勞帶著三名戰士跋山涉水地來到毛主席的面前,剛一見面,兩人就開始了交談。
因為時間太過久遠的緣故,外加親身經歷此事的革命先烈都已先后離世,現場僅有他們二人在場,兩人究竟具體說了什么,我們如今也不得而知。
但可以確定的是,經過這一整晚的商談,周總理還是說動了毛主席。
等到第二天返回瑞金,周總理就對眾人說到:“毛主席愿意跟著我們轉移了?!?/strong>
雖然在當時看起來,這不過是一件小事,但結合之后已經發生的歷史事件來看,這次勸說的重要性,甚至是僅次于遵義會議。
假如此次勸說沒有發生,自然也就沒有之后的四渡赤水。
若按照這個思路繼續推斷下去的話,暫不排除中央紅軍沒有逃出包圍圈的可能性。
那毛主席大概率地會選擇留在井岡山繼續和國民黨打游擊。
那后來中國革命具體會變成個什么樣子,誰也無法給出具體的結論,畢竟這是沒有發生的事情,但想必許多人都會持悲觀態度。
所以才有了這樣一句話:如果沒有周總理的相助,我們可能連勝利的機會都沒有。
后來發生的事情我們耳熟能詳,在他們兩人的共同努力下,才有了如今的新中國。
2、新中國的一對黃金搭檔
尼克松曾說過這樣一句話,大意如下:毛澤東主要決策方面,周恩來則負責落實。
這句話在一定程度上是沒有任何問題的,確實在新中國成立的過程中,毛主席絕大多數都是在統籌全局,把握大的方向,周總理更多地是在負責具體的執行和落實。
但這并不能代表周總理就不是一個戰略家。
相反,在毛主席做出許多重大決策的時候,周總理都是那個與毛主席進行商議的人,同時還會提出許多合理的見解,以方便毛主席做出更準確的判斷。
就比如說1950年發生的抗美援朝戰爭。
當提到此事,人們往往第一時間想到的是,毛主席作出了出兵的決策。
其次就是彭德懷,志愿軍在他的領導下,在朝鮮打了許多個大勝仗。
那周總理就沒有發揮絲毫的作用嗎?答案無疑是否定的。
當時,朱德元帥因為身體欠佳,無法主持軍委工作,最后還是周總理主動挑起了這副擔子。
因為是第一次和美軍交手,缺乏這方面的經驗,具體的戰斗怎么打,周總理一時之間拿不定主意。
沒有辦法,周總理只能住在總參謀部作戰室,聽取前線的戰報。
時間一長,周總理就像親臨戰場一般,非常熟悉前線雙方的兵力部署。
比如志愿軍哪個團駐扎在什么地方,正在與美軍哪一支部隊交戰,是否能夠獲得勝利,戰后傷亡情況如何,周總理總能作出精準的預估,可謂是對前線了如指掌。
甚至,毛主席在某些時候拿不定主意,都是周總理及時給出了解決的辦法。
連整個志愿軍后勤方面的工作,周總理都親自參與了。
聶榮臻元帥曾這樣說道:“整個志愿軍的后勤工作,都是在周恩來同志的領導下進行的,這一方面,他抓得很細?!?/p>
作為中國少有的外交專家,周總理也承擔起了抗美援朝戰爭的停戰談判。
據親身參與此事的同志們后來回憶:周總理在這段時間總是夜以繼日,前半夜處理打仗問題,后半夜處理談判問題。
可見,周總理在抗美援朝戰爭中發揮的作用,不亞于任何人,甚至是有過之而無不及。
其實,周總理是很有機會成為新中國的領導者的。
在第五次“反圍剿”期間,中央曾成立了一個軍事三人小組,成員包括周總理、博古和李德。
這就足以說明,周恩來在我黨之中的地位。
但周總理卻謙虛地認為,自己不是一個合格的帥才,更像是三國時期的贊軍校尉魯肅。
即協助主帥制定軍事策略和計劃,同時監督將領執行這些決策。
而事實也的確是如此,無論是戰略眼光、政治視野、還是統御全局的能力,周總理都不如毛主席,這也是周總理能夠心甘情愿地輔佐毛主席,建立新中國的原因所在。
兩人雖然互補,也是中國歷史上少有的黃金搭檔,雖然合作起來親密無間,但也不是沒有出現分歧的時候。
1956年,新中國第一個五年制計劃即將完成之際,因為全部照搬蘇聯模式的原因,已經暴露出了一些發展問題。
所以,幾乎中央的所有人都在思考,怎樣才能走出一條適合中國國情發展的道路。
當時,毛主席的看法是這樣的:圍繞一個點,把國內所有一切的積極因素都給調動起來,來為社會主義事業服務。
可周總理的觀點卻是這樣的:要充分利用和提高社會生產力,同時還要發展和合理地利用這方面的知識,中國想要變得富強,關鍵在于使用技術和現代化。
總的來說,實現中國社會主義現代化,是他們二人的共同目標。
既然目標是一致的,但具體用什么方式,兩人出現了些許的差異。
毛主席的意思是,團結一切力量,而周總理卻認為,技術發展也不能落后。
最后,毛主席將周總理的看法納入到了自己的觀點中,使得新中國有了更加科學的發展規劃。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