法律的鋒芒,藏在細節里新《治安管理處罰法》的五大變化
文/潘洪國
社會的文明程度,歸根結底,體現在對底線的共同守護。6月,歷經多輪審議與完善的新《治安管理處罰法》正式表決通過,五大變化直擊社會痛點,回應了公眾最樸素、最真實的安全關切。
其中,引發網友最廣泛討論的,是“寵物傷人可直接治安處罰”。多年以來,遛狗不拴繩、烈性犬傷人事件屢見不鮮,遺憾的是,過去的法律對此多以民事賠償、調解了事,難以形成真正有效的震懾。此次新法明確,遛狗不拴繩、對違規飼養、放任烈性犬的行為,輕則罰款,重則拘留。這不僅是對養犬人士的合理規范,更是為老年人、兒童以及廣大人民群眾筑起了一道無形卻堅固的安全防線。文明養犬本是社會公德的基本要求,然而一旦社會公德意識缺失,法律的介入就顯得尤為必要,成為維護公共安全不可或缺的重要手段。
與此同時,“被打還手即互毆成為歷史”之法律新解,也讓人拍手稱快。長期以來,關于“遭受攻擊后反擊是否構成互毆”的問題一直存在模糊地帶,普通人在關鍵時刻往往陷入“出手怕吃虧,退一步越想越氣”的兩難境地。新法對此給出了一針“強心劑”:面對不法侵害,適度反擊依法不構成違法;見義勇為,法律為你撐腰??芍^:善良的人不該因法律的模糊而躊躇,勇敢的人更不應因規則的空白而寒心。法律應當是社會正氣的靠山,而非善意的絆腳石。
更進一步,新法對警察執法程序的嚴格規范,體現了法律另一面更細膩、更克制的溫度。新法明確,單人執法、檢查場所、訊問嫌疑人三類情形,必須全程錄音錄像。此舉表面上看似對執法權力的必要限制,同時也是對執法公信力的有力加持。執法過程不是無法追溯的“黑箱”,而應在陽光下接受檢驗,透明,才有公正;規范,才生信任。
本輪修法的另外一大亮點,是對未成年人違法問題更強有力的治理。近年來,部分不良未成年人打著“年齡免罰”的旗號,屢屢挑戰法律底線,社會輿論對此憂慮已久。新法明確,14至16歲未成年人若一年內兩次違法或情節嚴重,依法可采取拘留措施,嚴重者將送入專門學校矯治。這是懲罰的升級,亦是對教育缺失的一次必要補課。真正的寬容,絕非縱容;真正的教育,理應伴隨清晰的規則與適度的約束。未成年人固然需要呵護,但同時,也必須對其行為設定清晰的界限。
值得注意的是,高空拋物、無人機“黑飛”、組織未成年人陪酒等社會頑疾,也被納入此次法律治理的范圍。或許有人認為,這些看似零散的規定與宏觀治理無直接關聯,實則不然。正是這些看似瑣碎的生活細節,構筑了社會安全感的基石。一扇窗戶、一架無人機、一場看似普通的聚會,倘若缺少法律約束,便可能演變為不可控的安全隱患。法律的完善,從不止步于宏大的宣示,真正有效的治理,恰恰體現在對這些生活細節的嚴謹考量與前瞻性預防。
當然,法律的生命力不止于文本,執行的力度與公平,仍有賴于社會各方的共同推動與監督。但不可否認,新法的出臺已在規則層面為社會秩序劃定了更清晰、也更具執行力的底線。這份底線,既是對不文明行為的警示,也是對善良守法者的保護。
有人說,一個社會是否值得信任,往往取決于它能否在細微處守住公正與秩序。從這個意義上講,新《治安管理處罰法》的修訂,正是在無聲處,回應著老百姓們對安全、尊嚴與公平的深切期待。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