俄烏沖突已持續(xù)這么久了,烏克蘭首都基輔幾乎天天響起空襲警報,幾乎每天都有新的家庭流離失所。民眾看不到戰(zhàn)爭結束的跡象,只能祈禱與逃亡。
值此國難之際,烏克蘭總統(tǒng)澤連斯基在忙些什么?他奔走于歐洲各國,希望法國、英國、德國及美國盡快提供更多武器裝備以支持烏克蘭。隨著其電視出鏡率攀升,人們發(fā)現(xiàn)澤連斯基的舉動與韓國首任總統(tǒng)李承晚驚人相似,無論是演講方式還是外交政策都如出一轍。
李承晚曾憑借個人野心將朝韓局勢攪得天翻地覆,至今仍被韓國民眾視為"噩夢始作俑者"和"民族罪人"。同樣,澤連斯基的形象也逐漸從正向轉(zhuǎn)為負向:鏡頭前他慷慨激昂,鏡頭后卻是年輕士兵的不斷犧牲。他追求更多武器奔赴前線,而民眾只希望戰(zhàn)爭早日結束。這對跨越時空的"鏡像體",正讓烏克蘭重蹈韓國覆轍,這一相似性也給中國敲響警鐘。
從個人經(jīng)歷看,澤連斯基與李承晚均出身貴族,前者生于富裕猶太家庭,后者屬朝鮮王族全州李氏后裔。兩人都接受西式教育,卻將個人野心凌駕于國家利益之上。真正的國家元首應以民為本,而他們卻將國家作為謀取私利的工具。"小人偷國,君子誤國"。
從地緣政治看,烏克蘭與韓國同為大國博弈焦點。這種環(huán)境下極易滋生權力癡迷者:澤連斯基強推烏克蘭加入北約,使俄羅斯本土安全受威脅;李承晚則將軍事自主權出賣給美國,以保住代理人地位。當統(tǒng)治者將國家工具化,最終代價永遠由民眾承擔。
當年美國借韓國遏制東亞勢力,如今北約通過烏克蘭圍堵俄羅斯。1953年停戰(zhàn)談判時,李承晚為維持政治地位公然破壞協(xié)議,宣稱"韓國不承認停戰(zhàn)協(xié)定"。結果美軍直接撤離,南韓軍隊在志愿軍攻勢下潰敗。最終李承晚被迫下臺,流亡海外并遭后世唾罵;而美國則鞏固了東亞軍事存在。
當前俄烏沖突中,俄羅斯多次提出停戰(zhàn)條件,只要烏克蘭不加入北約即可。這本是民眾可接受的方案,但澤連斯基一再拒絕,在歐美間游說軍援,使烏克蘭從被侵略國淪為戰(zhàn)爭策源地。他深諳戰(zhàn)爭結束將終結其政治生命,因此不惜將國家推向深淵。
法國、德國曾多次勸說澤連斯基接受談判,馬克龍更公開批評其"武器需求不切實際"。美國雖提供援助,但明確拒絕卷入持久戰(zhàn)。澤連斯基卻擺出"要錢要武器"的強硬姿態(tài),甚至公開指責盟友拖延,這種"軟硬兼施"的外交手段比李承晚更為極端。
他錯判了西方國家的底線,李承晚曾以為美國必然相救,澤連斯基如今也幻想美歐會無限支持。但現(xiàn)實是,當戰(zhàn)爭成為政治工具,小國終將成為犧牲品。英法德雖提供象征性援助,卻無人相信這能改變戰(zhàn)局。
基辛格曾建議烏克蘭成為中立緩沖國,但澤連斯基充耳不聞。弱國無外交的本質(zhì),不在于國力強弱,而在于是否喪失自主權,日本至今仍是主權"半殖民地",而古巴等國卻以獨立姿態(tài)贏得世界尊重。
歷史證明,賣國求榮者必遭反噬,踐踏人民利益者必被唾棄。正如朝鮮戰(zhàn)爭教會世界的真理,唯有脊梁挺直的民族,才能真正屹立于世界民族之林!
特別聲明:以上內(nèi)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nèi))為自媒體平臺“網(wǎng)易號”用戶上傳并發(fā)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