這兩年,中國高校的實驗室里出現了越來越多印度面孔。2024年的數據顯示,在華印度留學生人數超過3萬,其中65%都在攻讀電氣自動化、光伏技術、生物制藥這些理工科專業,還基本都進了985高校的頂尖實驗室。
在清華大學的光伏實驗室,印度學生幾乎占了一半,每天跟著教授鉆研最前沿的光伏電池技術;浙江大學的生物制藥項目里,印度學生也頻繁活躍在科研一線,實驗筆記記的比誰都詳細認真。這些印度學生可不是來“混日子”拿文憑的,他們的目標很明確——盯上中國的尖端技術。
事情還得從2023年說起,當年印度教育部發布了“中國技術學習計劃”,文件里毫不避諱地寫著,要讓印度學生來中國學習電氣、半導體、人工智能等硬核專業,借鑒中國技術經驗,助力印度產業升級。計劃推出后,效果立竿見影。
2024年統計顯示,80%從中國畢業的印度學生,一回國就進了高科技企業或者軍工單位。印度最大的軍工企業之一塔塔集團,這幾年就招了不少從中國學成歸來的工程師,讓他們參與無人機和導彈系統研發。
這邊印度學生帶著“任務”來學習,那邊中國高校也對他們敞開懷抱。2024年,北京某985高校給印度學生發放了500多份獎學金,不僅覆蓋學費,連生活費都包了,平均每人每年能拿10萬人民幣。可對比國內學生,每年學費就要五六萬,貧困生申請助學金更是困難重重。
還有網友曬出對比,國際學生住的是兩人間,空調熱水器齊全,本地學生卻只能擠在六人間,夏天熱得睡不好覺。這種“超國民待遇”的差別,在網上引發了不少爭議,很多人都覺得不公平。
印度學生學成回國后,也確實在印度的科技發展中發揮了重要作用。2024年有報道稱,不少從中國回國的印度學生,進入班加羅爾的科技園區,參與5G基站和新能源項目建設。從上海交大電氣工程系畢業的阿尼爾,回國加入一家光伏企業,短短半年就帶領團隊開發出新款太陽能板,發電效率直逼中國主流產品。這不禁讓很多人擔心,我們是不是在幫競爭對手培養人才?
面對爭議,支持開放交流的人也有自己的看法。2024年,教育部官員在采訪中表示,教育交流是雙贏的事情。印度學生學到技術回國后,能幫助中國企業拓展印度市場。
就像華為在印度的研發中心,就雇傭了不少在中國接受過教育的本地工程師,這些人間接幫助中國企業在印度站穩腳跟。而且,中國在光伏、電池等領域,有著很高的專利壁壘,核心技術哪有那么容易被學走,印度想要追趕,至少還得花十幾年時間。
但反對的聲音也不容忽視。網上流傳的一份內部報告提到,印度軍工企業近年來技術進步明顯,和從中國學習到的經驗有很大關系。甚至有人爆料,有印度學生在中國學習期間,偷偷把實驗室的開源代碼傳回印度,還被用在了印度國產芯片項目里。雖然這些爆料沒有得到官方證實,但也讓不少人心里犯起了嘀咕。
不過換個角度看,印度學生這種為了學習技術全力以赴的精神,確實值得肯定。相比之下,部分中國留學生在國外“混文憑”的現象卻屢見不鮮。印度學生帶著國家任務來學習,目標明確、學習刻苦,這種態度值得我們學習和反思。
但我們也要保持警惕。印度借助“中國技術學習計劃”,想踩著中國的肩膀,成為制造強國。要打破這種潛在危機,方法只有一個——我們的發展速度必須比他們更快。
一方面,在教育資源分配上,應該更加公平合理,不能讓國內學生寒心;另一方面,在尖端技術領域,要繼續加大研發投入,保持技術領先優勢,完善專利保護體系,讓核心技術牢牢掌握在自己手中。
教育交流本是好事,既能促進技術傳播,也能增進國際友誼。但在這個過程中,如何平衡開放與保護、公平與發展,是我們需要認真思考和解決的問題。只有這樣,我們才能在國際技術競爭中,始終占據主動地位。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