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沒有發現,影視劇里那個笑容甜如初戀、氣質靈動討喜的章若楠,一上《奔跑吧9》突然就濾鏡粉碎?
明明靠著《悲傷逆流成河》《如果聲音不記得》,在觀眾心里攢足了路人緣的溫婉形象,怎么就在一期節目里,迅速地翻轉成了“愛抱怨”,又“玩偷襲”,還“甩鍋隊友”的不討喜角色呢?
真不是觀眾過于嚴苛地去挑剔,而是綜藝這面“照妖鏡”,往往相較于影視包裝,更能夠揭示出一個人無意識流露出的處世邏輯以及性格上的棱角。
它利用競爭把敏感加以放大,借助互動將本能暴露出來,使人在下意識之間最為不加掩飾的那點兒心思,在鏡頭之下藏都藏不住。
當范丞丞在開場只是順口問了一句,“你怎么穿裙子呀?”(實際上其他女嘉賓也大多穿著裙裝,這更像是個自然的,甚至帶點善意困惑的詢問),章若楠的反應卻像敏感的蝸牛一樣,瞬間縮回了殼里。
那句立刻甩出的“你嫌棄我”、“你想換隊友了是吧“
徑直,將一句寒暄轉變為攜帶著,火藥氣息的小沖突
這不是簡單地“接不住梗”,更像是在群體互動過程中,過度地進行解讀,并且本能地將對話推向一種防御的姿態,用帶有刺兒的不信任豎起一堵難以察覺的墻。
范丞丞顯得有些尷尬,當場愣住了,臉上的笑容也僵住了。
那一瞬間,氣氛變得格外微妙,就連屏幕外的我們,也為他感到難堪,仿佛能夠看到他用腳趾在地上用力摳動的樣子。
更典型的“情緒黑洞”出現在趾壓板環節
范丞丞咬著牙,將她背了起來。在這一過程中,每一步都穩穩地,落在那猙獰又突兀的凸起之上,這使得他疼得不停地,齜牙咧嘴。
支撐不住,實在得把她放下,緩緩。這動作剛結束,章若楠立刻,把身體重量的壓力,轉化為了情緒質疑,砸過去:“我難道是,太重了嗎?“
范丞丞連續急切地解釋,強調是墊板太疼,與自己的體力沒有關系。
一個陷入被否定焦慮的人,傾向于把環境中的所有反饋,都曲解為對“我”的貶低和攻擊,甚至需要通過持續的反問去確認這種虛幻的“被看不起”。
無形中她的壓力宣泄成了范丞丞身上的輿論枷鎖,所謂“招黑”由此形成。
在撕名牌這個環節里,她展現出了另一種思維慣性,即把競爭放在首要位置,而忽略了由規則所維系著的那一份體面以及默契。
當觀眾翹首以盼,李晨與沙溢、鄭愷與李昀銳這些力量派的正面角力之時,章若楠全程蹲守在視覺的死角處,瞅準那毫無防備的沙溢的背影,閃電般地出手。
老沙叔被撕之際,一臉呈現出懵住的神情,與她得手之后壓抑不住且笑得極為燦爛的反應,形成了鮮明的反差。
緊接著李昀銳也被以同樣方式偷襲出局
她完全在規則許可范圍內行事,不過當一種戰術被普遍認為是“破壞游戲精神”、“破壞觀看愉悅度”時它在觀眾心中的合理性,就已經與輸贏無關了。
這種“贏家邏輯”,在后續的進程當中,當隊友遭遇危險之時,格外、特別地顯得尤為突出。
當鄭愷和宋妍霏的組合猛沖而來,作為隊友的范丞丞本能地緊急撤退保實力以求后招未為不可。
倉促間他無暇去做解釋之事,只得選擇撤退;章若楠在毫無防備的情況下,被對方抓住了。
換掉名牌之后,她瞬間“掛臉”那一份委屈,清晰地寫在臉上,不過她卻一言不發,獨自去突圍。
當團隊處于需共進退的時刻,不過卻掉隊時,危機過后,卻將可能的失誤歸咎于隊友“背離”。在這樣的情況下,那些掉隊者并未意識到團隊合作的重要性,而是一味地將責任推卸開來。
這種微妙的“受害者身份”轉化其實是在規避,自身協同失誤或反應遲鈍的責任,也再次把隊友置于,需要自證清白的處境。
范丞丞之后還需滿場去尋找她,嘗試著彌補她“擺臉色”所導致的裂痕——團隊合作的那種信任之感便是如此逐步被消耗掉的。
我們或許會憤怒于她的“低情商”、“不顧忌別人感受”。
但換個角度,深挖一層:這些失控的瞬間,是否恰恰是她在陌生的綜藝環境,陌生的團隊協作方式下的“應激”而致的失措呢?
那種在劇集里,被情節所保護著的、可進行精準設計的美好形象,在真人秀無劇本且即時競爭的壓迫感之下,瞬間被擊穿。
她的抱怨,像是對抗那未知的一種自保;她的“偷襲”像在力量處于弱勢時的那唯一出路;她的“不解釋”,更似一種自我保護式的沉默抗議——只因真實的處理方式儲備不夠,所有原始的情緒本能便破殼而出。
值得對比的是同場亮相的宋妍霏
在趾壓板上,哪怕在被隊友背著的時候,那痛得表情都已變形,她卻只是默默地,將手抓得更緊,未有一句抱怨,承擔著隊友的重量;撕名牌之際,盡管力量比較薄弱,可基本上維持著正面交鋒的姿態,當正面被撕的時候,大方地退離出去。
她的舉動傳遞出的是“有承擔”、“愿認輸”的一種情緒穩定感。
兩相對照,章若楠的“破防”便顯得極為顯著——并非她有意去作惡,而是在無劇本的情境里,欠缺“恰當應對”這樣的預先規劃,其真實性格里那“尖銳的部分”,全都展露了出來。
更有意思的是,綜藝節目的剪輯和觀眾解讀共同催生出“人設黑化”。
節目組當然可以弱化范丞丞吃痛的表情,剪掉章若楠掛臉后幾秒可能出現的自我調適或試圖解釋的畫面。
觀眾則順理成章地,將那些最具沖擊力的碎片剪輯,視作“證據鏈條”。
比如在趾壓板上放下之后的那句質問,配合著范丞丞那痛苦的特寫表情,便很輕易地能夠被解讀為她尖酸刻薄、毫不顧念隊友。
撕沙溢名牌之后,瞬間綻放出那燦爛的笑意,被當作她是因“奸計得逞”而感到得意。
甚至那短暫的“掛臉”也被直接地理解為“甩鍋”而非僅僅只是單純的難堪與無措。
真人秀的“真”本身就是一道,被精密地選擇、排列組合后的敘事魔方。
所以這是不是一場節目組暗地里推波助瀾的“劇本黑紅”?
通過精準捕捉甚至“引導”沖突點制造輿論波瀾?
畢竟爭吵、看不慣、替誰心疼這些詞條最容易上熱搜。
當章若楠的口碑看似崩塌引發大討論,“熱搜”KPI已經超額完成。
被罵也能帶來熱度,明星身上那種輿論的起起落落,往往恰恰是節目組所需要的最為重要的流量密碼——在這個閉環當中,沒有誰需要切實去承擔“人設”的責任代價。
最后不得不思考一個問題:為什么觀眾對一個年輕女演員在競爭游戲環節的表現如此上綱上線?
也許我們在憤怒指責章若楠這些“不討喜”表現時潛意識里也映照出自己生活里的社交焦慮縮影。
那種在朋友突然沉默時,忍不住猜疑“是不是我說錯話”的敏感;在職場小組合作中,被無意忽略,或同伴突然退出的委屈;在集體活動中,試圖用力證明自己,反被議論“風頭太盛”的茫然……
我們在章若楠身上看到的混亂與不適,部分源自我們熟悉這些情緒,深知它們帶來的尷尬乃至傷害。
當劇集里的人造甜美,成為演員身上穩固的“殼”時,真實的《奔跑吧》撕開的,或許是:真實世界的協作相處,遠比影視劇里排練千百遍的情節,困難得多得多。
章若楠這期“撲街”的綜藝表現,或許能撕開這個思考口:一個靠“臉”以及表演,就能夠輕松地獲取喜愛的時代,正在逐漸地失效。
觀眾需要的不僅是一個被精心包裝的“甜妹”更是一個在瞬息萬變真實場景中能得體接招、有同理心的成年人——而這對任何人的修煉來說都是大工程。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