看到網上有一個視頻,內容是一位老大爺在揚場,這是一個古老的勞動場面,利用不同物品在空氣中的浮力,使谷物和糠草分離,從而獲取干凈的谷物顆粒。
這種勞動方法,估計在原始社會的人們就會了,在出土的魏晉時期的墓葬壁畫里,清晰地記錄下了這樣的勞動場面,所以說這不是高難度的技術勞動。
古代的時候,一個家庭的收獲的谷物數量可能少一些,在生產隊里的時候,谷物就多了,揚場的場面特別巨大,往往需要幾個人或者幾十人才能完成,揚起來的塵土飛出去很遠。一堆谷物也不是一次就揚干凈的,往往還需要多次反復才能揚清谷物。
揚場是大場面利用風力分離谷物的勞動方法,適用于待分離的谷物量很大的時候,在平常,還有一種小規模的利用風力分離谷物的方法,就是利用箥箕這種家具,利用空氣流動的力量,分離出谷物。
揚場這種農活,原理很簡單,就是利用自然的風力分離谷物,說起來也算是技術活,也是力氣活,一鏟混合谷物扔出去,在空中要灑得均勻,才容易分離的徹底,還要看風向,拋混合谷物的時候要迎著幾拋出去。這種農活還通常需要兩個以上的人配合,一個人揚,另一個人在下面掃一下不容易分離的雜物。當然了,需要力氣,就是要拋混合物時要扔得高,扔得遠,才能分離得快,分離得徹底等。
說起來,農村人使用聯合收割機大約有20多年了,一整代的年輕人不干農活了,所以才有人偶爾看到老大爺揚場,被人拍成視頻發到了網上,居然有流量還火了,按照西方新聞理念,看來以前平常的勞動場面,在今天成為了稀罕見到的場面。
當然,有人說這是生產力的發達,科技的進步,但有一個社會現實是,中國人多地少的情況下,機械化的使用,會導致農業生產勞力的減少,農村人不參加農業勞動,年輕的農村孩子也沒有意愿參加農業勞動,而人活著不能只吃鋼鐵和芯片,在中國的農村現實情況下,當一代年紀大的農村人去世后,現在還年輕的農村人將怎么生活。
我們的哲學理念是勞動創造美,小品里還有臺詞說勞動者是最美的。沒有勞動,不愿意參加勞動的年輕人,將有什么樣的生活方式,前幾天,一群年輕的小孩打砸寶馬車的現狀,大家該覺得擔心了吧。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