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62年5月,臺大醫院,垂危的梅貽琦死死抱著一個普通黑色手提包,拒絕交給任何人,醫生、護士、家屬都勸說無效。
這位曾經的清華大學校長,連進手術室都要帶著它,沒人知道里面裝了什么,幾天后,他病逝。
手提包被打開,里面只有一沓厚厚的賬本,記錄著清華大學17年來的每一筆開支,分毫不差。
梅貽琦的教育生涯與清華精神塑造
1931年10月,春風和煦,清華園內人頭攢動,梅貽琦走上講臺,宣誓就任校長。
"大學者,非有大樓之謂也,有大師之謂也。"
簡單一句話,在場師生掌聲雷動,那個年代,許多大學熱衷于建造宏偉建筑,以彰顯實力,梅貽琦的觀點幾乎是叛逆的。
"我剛聽完就記在筆記本上,"時任清華學生的錢偉長后來回憶,"這句話改變了我對大學的理解。"
梅貽琦走下講臺后,立刻著手延攬人才,他給陳寅恪寫信:"先生若肯屈就,清華愿以最高薪酬相待,學術自由必定保障。"
陳寅恪收到信,沉默許久,最終點頭應允,消息傳開,學界震動,彼時的陳寅恪已是斯坦福大學教授,年薪是清華的三倍多。
教授會議上,有人質疑梅貽琦的做法:"這樣的特殊待遇是否公平?"
梅貽琦拍桌子:"大師難求,薪酬算什么?我寧可少請幾個普通教授,也要把陳先生請來!"
陳寅恪
此后,趙元任、金岳霖、馮友蘭等一批學術巨擘紛紛加盟清華。
1934年,一個名不見經傳的年輕人來到梅貽琦辦公室。
"我叫華羅庚,只讀過小學,想在清華教書。"
按規定,連高中都沒上過的華羅庚根本沒資格進入清華,梅貽琦看完他帶來的數學論文,立刻破例錄用。
"我不在乎你有什么文憑,我只看你能做什么。"梅貽琦說。
華羅庚后來成為世界著名數學家。
華羅庚
西南聯大時期的堅守
1937年,日軍占領北平,清華被迫南遷,與北大、南開在昆明組建西南聯合大學。
梅貽琦擔任常委,負責協調三校關系,校務會議上,各方意見紛爭。
"北大要求多分配幾間教室!" "南開師資不足,要求清華支援!"
爭論激烈時,梅貽琦常常一言不發,等所有人講完才說:"吾從眾。"
三個字,化解了多少爭端。
昆明物資匱乏,梅貽琦在校務會上提出:"學校經費優先保障教學和師生生活,校長辦公室經費減半。"
有一次,馮友蘭去梅貽琦家中商討學術問題,看到他家餐桌上只有一碟咸菜、一碗稀飯。
"梅校長,你這伙食......"
梅貽琦笑著擺手:"我要是再多吃點,明天就有學生吃不上飯了。"
聯大經費短缺,梅貽琦拒絕購買校長專車,每天騎著一輛破舊自行車往返于各校區之間,冬天,他穿著補丁疊補丁的棉襖,在昆明的寒風中騎行。
一位美國記者采訪他:"為什么不給自己配一輛車?"
梅貽琦回答:"我們的學生連飯都吃不飽,我怎么能坐車?"
手提包的發現與清華基金之謎
1962年5月,已經73歲的梅貽琦因胃潰瘍并發癥在臺北住院。
"我的包...我的包在哪里?"病床上的梅貽琦反復詢問。
家人把那個黑色手提包遞給他,他才安心,包不離身,即使吃飯、睡覺都要放在枕邊。
醫生說需要手術,護士想把包拿走,梅貽琦突然爆發出驚人的力量,緊緊抓住包帶:"這個包不能離開我!"
5月19日,梅貽琦病逝。
次日,在清華校友會代表、秘書和家屬的見證下,那個神秘的手提包被打開了。
"可能是貴重物品吧?"有人猜測。 "或許是什么重要文件?"
打開后,所有人愣住了,里面只有一沓厚厚的賬本和文件,記錄著從1931年到1948年,清華大學庚子賠款基金的每一筆收支。
翻開第一頁,密密麻麻的數字,清晰工整。
1931年9月12日,教師薪金支出:7219.35元 1931年9月15日,圖書購置:2156.72元 1931年9月20日,設備維修:1278.50元 ......
"我查過了,"秘書翻閱著賬目,聲音哽咽,"十七年來,每一筆都有記錄,每一分錢都用在了清華,分毫不差。"
基金保管的孤勇
1948年,戰火蔓延,梅貽琦為保護清華基金,攜帶賬本和剩余資金赴美。
抵達紐約后,有政府官員找到他:"梅校長,國家正值危急時刻,能否動用一部分基金支援?"
梅貽琦搖頭:"這筆錢是美國退還的庚子賠款,專款專用于教育,不能挪作他用。"
官員提高嗓門:"這是國家緊急需要!"
梅貽琦態度堅決:"我可以辭職,可以坐牢,但這筆錢只能用于清華教育。"
1955年,梅貽琦帶著基金回到臺灣,當時臺灣經濟困難,有官員建議他將基金用于建設校舍。
"梅校長,先把學校建起來,有了校舍才能辦學。"
梅貽琦再次拒絕:"大學不在于大樓,在于大師,這筆錢要用在聘請一流教授和培養優秀學生上。"
有人當面諷刺他是"守財奴",梅貽琦笑笑不答。
在他堅持下,基金最終用于創辦新竹原子科學研究所,聘請了一批世界級專家。
多年后,臺灣核能研究成果豐碩,那些曾經反對的人才明白梅貽琦的遠見。
清貧校長的生平寫照
梅貽琦擔任清華校長期間,按規定可以享受免費電話、免費水電、免費煤炭等特權。
上任第一天,他叫來總務處長:"從今天起,我的所有生活費用都要自己承擔,和普通教授一樣。"
總務處長吃驚:"這是校長應得的福利啊!"
梅貽琦堅持:"我拿的是校長工資,就要自己付賬。"
梅貽琦的校長工資僅夠家庭開支半個月,他妻子韓詠華為貼補家用,自己動手做"定勝糕"出售。
有一次,一位教授看到韓詠華在集市上賣糕點,大為驚訝:"師母,您是清華校長夫人啊!"
韓詠華笑著回答:"校長管學校,我管家,家里沒錢就要自己想辦法。"
這事傳開后,有人質疑梅貽琦的能力:"連家都養不起,怎么管好清華?"
梅貽琦無所謂地說:"我們家不缺吃穿,有尊嚴地活著就夠了。"
1962年,梅貽琦住院,醫藥費高達5000元新臺幣,清華校董會緊急開會,發現梅貽琦名下幾乎沒有存款。
"怎么會這樣?他管理那么多資金,自己卻一無所有?"
校友們緊急籌款,才湊齊醫藥費,梅貽琦去世后,連喪葬費都是清華師生湊的。
公私分明的治校風骨
梅貽琦上任后,發現校長有專車,立即取消:"學校經費緊張,我可以坐公交或騎自行車。"
西南聯大時期,他和普通教授一樣,住在昆明的簡陋民房里,和幾戶人家共用一個廚房。
有次飯點,他正要做飯,發現沒帶火柴,隔壁一位教授看到了:"梅校長,用我的火吧。"
梅貽琦笑著說:"謝謝,我去買盒火柴。回來請您吃飯。"
他主持學校工作時,對公款的使用極為嚴格,有一次,他的秘書在賬本上記了一筆"梅校長咖啡費",金額很小,只夠買兩杯咖啡。
梅貽琦發現后,立即從自己微薄的工資中支付了這筆錢,并嚴肅告訴秘書:"公款只能用于公務,哪怕只是一杯咖啡,也不行。"
這成為秘書記憶中梅貽琦唯一一次"違規"記錄。
"永遠的清華校長"稱號
梅貽琦去世后,按照他的遺愿,被安葬在新竹清華園內的"梅園"。
墓碑上只刻著簡單的"梅貽琦校長之墓",沒有任何頌詞。
當年主持刻碑的人回憶:"有人提議刻些贊美的話,被梅校長的兒子拒絕了,他說,父親生前最討厭虛言,墓碑越簡單越好。"
1983年,臺灣清華設立"梅貽琦紀念獎章",授予對學校有重大貢獻的人,第一枚獎章頒給了諾貝爾物理學獎得主李政道。
李政道在頒獎典禮上動情地說:"我沒見過梅校長,但他的精神塑造了清華,也塑造了我。"
2011年,北京清華百年校慶,兩岸清華的學生代表一起前往新竹梅園,祭拜這位"永遠的清華校長"。
清廉典范的現代啟示
歷史學家黃延復評價梅貽琦:"圣人行為,萬世師表。"
梅貽琦手提包的故事廣為流傳,成為教材里的經典案例。
一位臺灣教授在課堂上講完梅貽琦的故事,問學生:"你們認為,梅貽琦最大的財富是什么?"
一個學生站起來,聲音堅定:"他最大的財富是他的清白。"
2018年,兩岸清華的一次校友會上,有人提議在校園里立一尊梅貽琦的銅像。
一位老校友站起來反對:"梅校長生前說過,與其給我立像,不如把錢用在培養學生身上。"
這個提議最終被否決了。
梅貽琦的精神影響了一代又一代的清華人,在北京清華校園里,有一塊石碑,上面刻著:"行勝于言。"——這是梅貽琦最常說的一句話。
"一生清華,一世清白"——這八個字,是對梅貽琦最好的評價。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