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位22歲的河南大學生,因腦癱痙攣導致無法站立、排尿困難,畢業在即卻困于病榻。當他在北京找到徐林教授時,精準的SPR手術(選擇性脊神經后根切斷術)為他打開了新生之門——術后最大功能恢復在北大人民醫院完成。這僅是徐林團隊救治的3萬多例腦癱患者之一。在我國,腦癱患者總數已超600萬,其中痙攣型占比最高,每年新增患兒4萬至5萬名。痙攣與異常肌張力如同無形的枷鎖,不僅剝奪患者行走、自理能力,更導致關節畸形與終身身心創傷。
6月29日,隨著“徐林院士名醫工作室”在深圳華僑醫院正式揭牌,徐林院士將攜其開創性的SPR核心技術南下,為華南乃至全國約200萬符合條件的痙攣型腦癱患者帶來解除痙攣的新希望。
痙攣之痛:不少腦癱家庭的沉重枷鎖
腦癱患兒自出生起便承受著常人難以想象的痛苦,其中痙攣型腦癱最為常見。患者的肌肉持續異常緊繃,肢體常呈扭曲姿態,簡單的站立或抓握都成為奢望。這份痛苦絕非靜止,它會隨著時間推移不斷加劇——持續的痙攣會引發肌腱攣縮、關節變形,最終可能導致永久性的肢體畸形與殘疾。這不僅是患者個體的生理創傷,更成為整個家庭的沉重負擔。患兒往往需要終身進行康復治療,無數家庭為求醫輾轉奔波,耗盡積蓄。深圳華僑醫院徐林院士工作室揭牌儀式上披露的數據觸目驚心:我國0-6歲腦癱兒童已達200萬,且數量仍在持續增長。當無數家庭在治療費用與基本生計間艱難掙扎,社會醫療資源也面臨著嚴峻挑戰。
破鎖之鑰:SPR術精準狙擊痙攣根源
對抗腦癱痙攣的核心突破,在于徐林院士團隊開創并引領的選擇性脊神經后根切斷術(SPR)。該手術直指痙攣的病根——脊髓中過度活躍的Ia類感覺神經纖維。“手術如同在萬條神經中精準定位并切斷那些‘肇事’的纖維,”徐林在發言中解釋道。
其關鍵價值在于1991年他完成的全球首例頸段SPR手術,成功攻克了困擾醫學界多年的上肢痙攣難題。更為重要的是,團隊首創的術中神經電刺激監測技術,將手術的精準度和安全性提升到了新的高度。這項技術為后續康復打開了至關重要的時間窗口。“在痙攣狀態未緩解的情況下進行康復治療,效果事倍功半。” SPR術后,患者的肌張力得到顯著、持久地降低,為后續必要的矯形手術和系統康復訓練奠定了堅實基礎。三十余年來,這項技術已成功救治超過3萬例腦癱患者。
華南落點:構建多學科融合治療新生態
“徐林院士名醫工作室”在深圳華僑醫院的正式掛牌,標志著華南地區腦癱診療體系的重大升級。徐林院士將每月親臨深圳1-2次,核心任務之一是親手培育一支跨學科的精英團隊。“腦癱治療絕非單一科室能夠完成,它需要骨科、神經外科、康復科‘三駕馬車’并駕齊驅,”矯形專家、深圳華僑醫院的陳建文教授在采訪中著重強調了多學科協作(MDT)的必要性。徐林院士的規劃則更為深遠:依托深圳華僑醫院,建立輻射華南乃至東南亞的標準化示范基地,整合其核心SPR技術、陳建文教授擅長的數字化微創骨關節矯形與重建技術以及階梯式康復方案,真正落實“三分手術,七分康復”的腦癱一體化治療模式。
工作室還肩負著讓先進技術普惠更多患者的使命。徐林院士坦言:“許多患兒家長并不知曉手術可以解除痙攣,或者因經濟壓力望而卻步。”為此,未來計劃通過建立基金會等方式撬動社會資源,重點幫扶偏遠地區和經濟困難家庭的患兒,努力破解“因病致貧”的困境。
采寫:南都記者 王道斌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