夏日的午后,58 歲的王大叔剛把冰箱里的冰鎮西瓜吃了大半,突然覺得胸口像被巨石壓住,冷汗瞬間浸透了襯衫。家人慌忙把他送到醫院,心電圖顯示急性心肌梗死,幸虧搶救及時才脫離危險。
主治醫生解釋,夏季是心血管疾病高發期。王大叔有高血壓病史,卻總愛把空調開到 20℃,進出房間時冷熱驟變,血管劇烈收縮;加上他習慣傍晚去公園快走,正午高溫時段卻懶得動彈,血液黏稠度升高;更要命的是,他覺得天熱沒胃口,常以冰飲、涼菜當正餐,鹽分攝入超標卻渾然不覺。
夏季為何成為心臟"高危期"?
1.高溫與空調的冷熱交替
夏季室外動輒 35℃+ 的高溫環境,與室內空調的低溫形成強烈反差。當人體頻繁穿梭于冷熱場景時,血管會像被反復拉扯的橡皮筋一樣,在“劇烈收縮 - 擴張”的循環中逐漸喪失彈性。這種反復的機械性損傷會直接導致血管內皮功能受損,不僅增加斑塊破裂的風險,更可能誘發冠狀動脈痙攣,成為心梗的導火索。
2.冷食刺激與高脂飲食
冰淇淋、冰鎮飲料以及生冷食物是夏日里常見的飲食選擇。然而,過冷食物進入腸胃后,會通過神經反射引發全身小血管急劇收縮,導致血壓短時間內劇烈波動,對于本身有動脈硬化的人群,極易誘發血管破裂或血栓形成;而高糖冷飲與油炸食品中潛藏的大量糖分和飽和脂肪,會迅速升高血液黏稠度,不僅加重脂質在血管壁的沉積,還會讓心臟泵血負荷瞬間增加 30% 以上。
3.高溫引發的焦慮情緒
當氣溫超過 35℃、日照時長超 12 小時、空氣濕度高于 80% 時,氣象條件會對人體下丘腦的情緒調節中樞產生顯著影響。此時人體極易出現情緒失控現象,表現為頻繁發生摩擦或爭執,這種現象被稱為“情緒中暑”,醫學上也稱夏季情感障礙綜合征。當情緒波動較大時,體內會分泌大量激素,使血壓升高、心跳加快,心臟所承受的壓力也會隨之增大。
夏季護心"五忌"清單
夏季氣溫多變,心臟面臨諸多挑戰。以下這份夏季護心 “五忌” 清單,助你規避風險,守護心血管健康:
一忌貪涼過度。過度依賴空調,室內外溫差超 7℃,血管驟縮驟張易破裂;大量食用冰鎮西瓜、冷飲,會刺激腸胃引發血管痙攣。建議空調溫度設 26℃左右,冰品少量食用,且不要在大汗后立刻吃。
二忌劇烈運動。正午高溫時運動,身體散熱困難,心臟需加速泵血維持體溫,負擔劇增。避免 11 點至 16 點外出運動,選擇清晨或傍晚,以散步、瑜伽等低強度運動為主,運動前后及時補水。
三忌情緒失控。高溫易致 “情緒中暑”,焦慮、憤怒會使血壓飆升,引發心肌缺血。學會調節情緒,可通過聽音樂、冥想放松,保持心態平和。
四忌飲食油膩。夏季燒烤、啤酒盛行,但高脂高鹽食物會升高血脂、血壓。多吃冬瓜、苦瓜等清熱食物,適量攝入魚肉、粗糧,減輕心臟代謝負擔。
五忌熬夜貪涼。熬夜使心臟得不到休息,免疫力下降;睡覺時對著空調直吹,易誘發血管收縮。保證每天 7-8 小時睡眠,備好薄毯護好肩頸。
夏季養心"五宜"指南
夏季養心重在順應時節,科學調理。這份 “五宜” 指南,助你為心臟撐起 “保護傘”,安然度夏。
1.科學飲水
夏季補水需主動且科學,不可等口渴才想起喝水,更不可直接用飲料代替水。建議采用小口多次的飲水方式,避免短時間大量飲水。睡前和晨起時,分別飲用適量的溫開水,能稀釋血液,降低血液黏稠度,防止血栓發生。
2.清淡飲食
飲食以清淡易消化為主。日常飲食中增加新鮮蔬菜、瓜果及豆類制品的占比,這些食物富含膳食纖維、維生素和鉀、鈣、鎂等礦物質,有助于調控 “三高”,養護血管。
3.午間小憩,避免暴曬
中午11點至下午3點陽光最烈,高溫易導致血壓波動。建議 午睡20~30分鐘,降低心臟負荷。外出時戴遮陽帽、穿淺色衣物,避免長時間暴曬。
4.堅持適度運動鍛煉
即便夏日炎熱,也不應忽視運動。可選擇清晨或傍晚外出快走,每天堅持半小時。研究證實,快走、慢跑等有氧運動能顯著降低心臟病和中風風險,適度提升體溫、加快呼吸的運動,對心血管健康益處顯著。
5.調節情緒,避免激動
情緒波動大易導致血壓驟升,誘發心梗。可通過 深呼吸、冥想、聽輕音樂 等方式放松心情,保持心態平和。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