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年6月27日,在北京國際樂器展覽會期間,第五屆中國樂手文化藝術節中心舞臺上,一場以“淺談中小學建立民樂團的重要性、必要性及具體實施”為主題的講座活動吸引了眾多教育界人士、樂器制造商及傳統文化愛好者。講座深入探討了在中小學推廣民樂團的多方面價值與實踐路徑。
此次主講嘉賓是來自于橫琴粵澳深度合作區凱元文化藝術交流中心的副秘書長游碧云(畢業于星海音樂學院音樂教育學院,馬來西亞國立師范大學在讀碩士,從事音樂教育多年)
講座指出,中小學民樂團的建設不僅是傳承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的重要方式,更是促進學生全面發展的有力舉措。民樂作為非物質文化遺產的重要組成部分,承載著深厚的歷史文化底蘊。通過在中小學推廣民樂團,可以讓學生近距離接觸傳統樂器,如二胡、古箏、笛子等,更好地理解和傳承這些珍貴的文化遺產。
民樂團的建立能夠有效提升學生的審美能力,激發藝術表現力和創造力。在樂團的學習過程中,學生們不僅學習音樂知識,還能培養紀律性、責任感和集體榮譽感。這種跨學科學習模式有助于知識的融會貫通,為學生的全面發展奠定基礎。此外,民樂團的建設還增強了學生的民族自信與身份認同,讓他們在多元文化的交流中保持文化自信,傳承民族精神。
在當今教育環境中,音樂教育的重要性日益凸顯。講座強調,民樂團的建設為音樂教育注入了新活力,為有民樂特長的學生提供了廣闊的發展平臺,避免傳統藝術人才的斷層。同時,學習民樂能夠緩解學生的學業壓力,調節情緒,鍛煉表達能力,培養從容自信的心理素質。通過演奏民樂,學生們能夠在音樂的世界中找到內心的寧靜,提升心理健康水平。
講座中,針對中小學民樂團的具體實施提出了多項建議。首先,學校應根據自身情況,因地制宜地推進民樂團建設。無論是規模較大的學校還是資源有限的學校,都可以從簡單的樂器組合開始,逐步擴大樂團規模。同時,快樂教學是激發學生興趣的關鍵,通過游戲化、情景化的教學方式,可以讓學生在輕松愉快的氛圍中學習民樂。
此外,邀請民樂專家和演奏家到校指導是提升樂團水平的重要途徑。專家建議學校與專業機構合作,定期邀請民樂大師走進校園,為學生傳授演奏技巧和藝術理念。學校還應注重培養多面手,鼓勵學生一專多能,儲備更多的人才資源。建立激勵機制和評估機制也是必不可少的,通過設立獎勵制度,表彰在民樂學習中表現突出的學生和教師,能夠激發他們的積極性和創造力。同時,定期對樂團進行評估,及時發現問題并加以改進,能夠不斷提升樂團的整體水平。
本次展會講座活動,為中小學民樂團的建設提供了寶貴的思路和建議。相信在各方的共同努力下,民樂團將在更多中小學落地生根,為學生帶來更加豐富多彩的藝術體驗,同時也為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的傳承與發展注入新的活力。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