看文物、拍文物、聽講解……這是不是你對博物館的第一印象?近年來,文博戲劇的興起,讓許多游客打破了對博物館的“刻板印象”,文博空間看戲劇,給博物館之旅增添了別樣的趣味。
今天一起走進北京宣南文化博物館。在這里,博物館也是舞臺,觀眾也可以是演員。
與專業劇場演出不同,在北京宣南文化博物館,院子里站滿了觀眾,導覽劇《宣南往士》正在精彩上演。自2023年首場演出后,《宣南往士》已經演出了185場,到場觀眾超過5萬人。
觀眾 王玲玲:所有的演員一看就太專業了,包括宣南所有的歷史真的是非常好。
觀眾 金慧:今天是三刷,每次都覺得這個劇都有新的改變,每次都有不同,觀眾的互動越來越多。
《宣南往士》的演出改變了過去博物館簡單展陳的理念,而是圍繞游客的感受和體驗出發,設置多種演出形式與互動方式,從而讓觀眾更好地理解博物館展陳文物的歷史和特點。
北京市西城區文物保護管理中心副主任 張華:所有的劇目都是圍繞著展覽的核心來和展陳的內容來做的創作,把每一個展廳的內容請到戶外來,用比較生動、接地氣的語言,拉近和觀眾的距離。
《宣南往士》以長椿寺古建筑群為舞臺,巧妙利用門廳、戲臺甚至臺階、樹墩等實景,讓觀眾跟隨主角“石額公”和“弘生”的視角,步入光緒年間的京城往事,一個個名士的故事逐漸打開,加上地道的臺詞、考究的妝容,讓觀眾在移步換景中親歷歷史。
在《宣南往士》中,不僅能看到群口相聲、話劇等表演形式,劇中還融入了京劇的元素。
北京京劇院國家一級演員 索明芳:當我了解到這個劇的時候,我覺得這個形式非常吸引人。在這兒,如果能再給大家介紹介紹京劇,我就覺得就特別有意義。
整場演出時長一個多小時。角色也從最早的二十多個,發展到了如今的四十多個,其中大多數是非專業演員。而因為這部劇成立的文保劇社,會員也已經達到1000多人,有的成了志愿者,有的成了編劇,還有的成了演員。
文保劇社會員 劉家川:各種各樣角色都演過,在博物館演它的感受是很特別的。從書面上學習東西,和真實走一圈博物館的感受是不一樣的。
《宣南往士》導演、演員 袁子航:展陳的內容是非常豐富的,一共說了整個宣南地區大概300位士人。他的史料,他作過什么貢獻,他有什么故事去挖掘,喚醒了這個人物搬到宣南的舞臺上。
巧妙銜接 構建新型觀演模式
在北京西城區的另一處博物館——李大釗故居,專業京劇演員的加入,吸引了不少人慕名而來。小小的四合院經常是擠得滿滿當當,戲劇活化了博物館的展陳空間,博物館幫助戲劇延伸了舞臺。
觀眾 王小康:看到京劇很讓我震撼,通過京劇跟紅色文化的結合,確實有一種不一樣的感覺,更有代入感。
李大釗故居館長 李帆:《曙光》是我們今年推出的,據統計應該已經演出了16場,接待了約5000名觀眾。
“博物館+戲劇”作為傳統展覽的補充形式而誕生,如今已發展成為文旅融合領域的重要創新方向。演出結束后,觀眾還可以與演員互動討論,增加了觀演的社交屬性,戲劇活化了博物館的展陳空間,博物館幫助戲劇延伸了舞臺。
中央戲劇學院戲劇教育系教授 陳珂:首先是自由、開放的維度,觀眾和演員在互動,觀眾一邊看展覽,一邊與演員互動,跟著演員的節奏,很投入。這是觀眾自主決定的沉浸,而不是被他人強拉進來的沉浸。今后可能還會有一些AI、科技加持,這個形態可以非常好地擴張到這種空間中去。
(總臺記者 羅子瑛 陳寶善)
(央視新聞客戶端)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