52萬方“灰山”變身城市“綠肺”
艾溪湖畔建成集防洪、生態、休閑于一體的多功能生態區
夏日的艾溪湖畔,草木蔥蘢,碧波蕩漾。
“過去站在窗前遠眺,是一片觸目驚心的黑色地面,每當刮大風,連窗戶都不敢開。如今草木成林,開窗后聞到的都是青草的清香。”居民張女士感慨地說。
在高新區昌東片區,曾因堆存52萬立方米粉煤灰而被吐槽的艾溪湖畔,如今已成為集防洪、生態、休閑于一體的多功能生態區。
220畝“灰山”觸目驚心
時間回溯至2022年,高新區艾溪湖管理處北瀝臨時儲灰場內,約52萬立方米粉煤灰露天堆存。這座占地220畝的“灰山”是原南昌新昌電廠遺留下來的,無防揚散、防流失、防滲漏措施,污染嚴重,成為當地生態文明建設的“瘡疤”。
“必須徹底解決歷史欠賬。”面對警示,高新區管委會迅速行動,將粉煤灰堆場生態治理列為“頭號生態工程”。2023年8月,一場以“生態修復、系統治理”為核心的攻堅戰正式打響。
混合固化 降服“灰脾氣”
“剛進場時,踩著黑乎乎的粉煤灰,風一刮,防塵口罩里全是灰,護目鏡都被蒙住了。”項目負責人袁經理回憶道,“最頭疼的是粉煤灰的‘脾氣’,遇水成泥、遇風成沙,稍有不慎就會造成二次污染。”
治理團隊面臨雙重威脅:露天堆存的粉煤灰既是揚塵源,也是水土污染隱患。
“我們用常規方法測了土壤承載力,結果表明粉煤灰松散、保水性差,直接栽種樹木難以成活。”項目設計總負責人潘工程師說。
經過反復研究論證,項目團隊找到了解決問題的密鑰——將粉煤灰與黏土混合固化土壤,不僅讓“灰山”變得“能承重、能保水”,還把治理成本壓縮到常規換土的1/3。
“偷懶”設計 成就生態樂園
施工中,團隊創新采用“雙層防護法”:底層用混合土堆筑微地形,表層鋪種草坪或地被植物并栽種喬灌木。現場負責人李工帶著記者走到一片烏桕林前:“你看這些烏桕,根系發達能固土,耐濕耐堿,秋天葉子轉紅還能造景,結的籽是冬候鳥的‘口糧’。”
最讓設計團隊得意的是湖中心的生態鳥島。“調研發現,這片區域每年有30多種候鳥過境,但缺乏隱蔽棲息地。”李工指向遠處的小島。施工時,團隊特意“偷懶”,用“木樁+生態袋”護岸取代混凝土硬化,既穩固又為小動物留出縫隙。島周圍設置了3米寬的生態緩沖帶,只種灌木不設步道。
推動人與自然和諧共生
歷時7個月,曾經的粉煤灰堆場于今年3月蝶變為“水安全、水凈化、水景觀”三位一體的海綿凈化示范區,新增生態空間約30公頃、濕地凈化系統約26公頃。
“治理不是終點,而是高質量發展的新起點。”高新區生態環境局局長尹志強表示,該項目不僅解決了歷史遺留問題,更創新探索出“工業遺址生態化、固廢資源再利用、水生態系統修復”的協同治理模式,提供了可復制的“高新樣本”。
科技智慧與生態情懷的交融,讓頑固的工業“傷疤”綻放出生機,成為人與自然和諧共生的生動范本。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