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i,我是胖胖。
這片土地上,從不缺“感動”。
胖胖這兩天看到一則新聞,眼睛沒濕,心卻擰巴得厲害。
一個叫胡雷的公益人士,下肢癱瘓,靠擺攤、拾荒、直播,一點點攢錢,最后買了19噸救災物資送到了災區。
他自己賬戶里只剩5毛錢,累到脫力,他說了句讓人心碎的話:“要捐就捐干凈。”
媒體稱他是“跪著的巨人”,確實,胡雷當然值得尊敬。
但問題也恰恰出在這里:
我們感動了,然后呢?
媒體的表達方式高度情緒化,把“跪行巨人”塑造成一種道德完人,把“傾盡所有去救別人”當作一種值得效仿的行為模式。
這種渲染的背后,悄悄植入了一種值得警惕的“苦難互助美學”:
窮人不是應該先顧好自己嗎?為什么非得把自己逼到一無所有,才算是“真正的善良”?
社會的基本救援責任,怎么悄悄地又變成了“底層對底層的互助”?
如果“善”只能在“極端貧困和極端奉獻”中才被承認,那這其實有點像是對普通人的一種道德綁架。
當然,胖胖尊重胡雷的善良與堅韌,他確實值得敬佩。
但如果我們放大鏡頭看:
胡雷靠什么生活?擺地攤、撿廢品、靠幾百塊的補助。
他靠什么捐款?直播間打賞、好心人資助、自己省吃儉用。
他送什么物資?糧食、水、手電筒,這是誰應該第一時間調配的應急物資?
這不該是一個被媒體放大“感動”的理由,而是一個“該反思”的現象。
我們可以敬佩胡雷,也可以轉發他的事跡,但不能拿他的行為當作常態或者榜樣來“道德模板化”,否則就是鼓吹用苦難援助苦難,用感動麻痹思考。
當一個“巨人”要靠直播、打賞、撿垃圾才能集齊物資馳援,我們是不是應該問一句:
災害救援的主力,難道應該靠這部分人撐起來?
胡雷當然值得尊敬。
他沒義務救人,但他救了,這便是胖胖敬佩的一點。
現在的主流敘事太熱衷制造“苦難援助苦難”的樣本,便對嗎?
公益本該是溫柔的、平衡的、有邊界的,而不是要靠透支自己,靠燃燒身體,靠舉債援助,才能獲得社會一點掌聲。
我們需要的是媒體這樣一句話:
“謝謝你胡雷,但你該歇一歇了。接下來的事情,交給該負責的人。”
其實,不是每一份善良都要以自我犧牲為代價,不是每一份奉獻都必須脫層皮才能被看見。
健康的社會,不該用一個人的“燃盡式善良”,來掩蓋有些系統性的冷漠。
也許我們該習慣這樣一種表達方式,當有人傾盡所有去做“本不該他做的事”,我們除了感動,首先要問一句:
“為什么只有他一個人站出來了?”
“那些真正該站出來的力量,又去了哪里?”
敬胡雷的善良,敬胡雷的辛苦,但更希望有一天,他的善良,不必再這么沉重。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