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人們談論生態保護時,目光往往聚焦于森林、濕地或瀕危物種,卻很少有人注意到,占地球陸地面積約40%的草原,正以沉默的姿態支撐著全球生態系統的平衡。這片看似平凡的草甸,在防風固沙、水土保持、碳匯調節等方面扮演著不可替代的角色——它們是大地的綠色屏障,是畜牧業的根基,更是應對氣候變化的隱秘力量。而在探索草業科學的前沿陣地上,有一所高校正以深耕不輟的姿態,將“草”的價值書寫在祖國的生態版圖上,這就是蘭州大學。
回溯至1981年,甘肅省草原生態研究所成立,2002年整體并入蘭州大學后,草地農業科技學院應運而生,成為全國36所設有草業科學專業的高校中,率先進入“211”和“985”工程學科建設序列的學院。在全國第三輪、第四輪學科評估里,草業科學專業持續領跑,斬獲A+,還手握國家一流本科專業建設點、國家級特色專業等榮譽,更匯聚著全國草業科學領域僅有的2位中國工程院院士,構建起從草種基因研究到草地生態系統管理的完整科研鏈條。
蘭大草業科學的底氣,源于其構建的“產學研用”一體化體系。依托草地農業生態國際聯合研究中心、國家“111”草地農業創新引智基地等科研平臺,團隊不僅在草種抗逆基因挖掘、退化草地修復技術等領域取得突破性成果,更將研究成果直接應用于內蒙古草原生態修復、西北荒漠治理等國家重點工程。例如,通過選育耐寒耐旱的草種,團隊為黃土高原水土流失治理提供了“草基解決方案”,讓曾經裸露的土地重新披上綠裝。
草業科學的價值,從來不止于書本與論文。在甘肅甘南的高寒草甸,蘭大團隊建立的生態監測站已持續記錄數據十余年,這些數據為青藏高原草地保護政策的制定提供了關鍵支撐;在寧夏鹽池的荒漠邊緣,他們研發的草方格固沙技術與牧草混播模式,讓流動沙丘逐漸演變為可利用的草場,既遏制了沙漠擴張,又為當地牧民創造了可持續的生計。
這種 “把論文寫在大地上” 的實踐,正是蘭大草業科學專業的育人特色。國家級教學團隊將野外實踐課作為核心環節,學生們不僅要在實驗室解析草種的分子機制,更要走進草原牧區,學習如何通過科學管理平衡生態保護與牧民利益。這種“頂天立地”的培養模式,讓草業科學不再是冷門學科,而成為連接生態保護、農業發展與鄉村振興的關鍵紐帶。
當人們提及蘭州大學,多會聯想到其在西北自然環境研究中的獨特地位,而草業科學正是這種地位的生動注腳。從守護祁連山生態屏障到服務“雙碳”目標,蘭大草業科學團隊以草為筆,在祖國的西北邊疆繪制著生態保護的科學藍圖——這不是宏大敘事的空談,而是一株株草種的改良、一次次草原生態的監測、一項項技術落地的實在成效。
草業雖微,卻牽系著生態大局;學科雖專,卻承載著綠色使命。在蘭州大學,草業科學專業以腳踏實地的研究,讓世人看到:真正的學術力量,從來都生長在解決實際問題的土壤里,而這或許正是一所大學對土地與自然最質樸的回應。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