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南通隊在“蘇超”聯賽中豪取三連勝,成為現象級黑馬,聚光燈聚焦于場上平均年齡僅20出頭的年輕球員。他們大多來自一個名字——珂締緣。
提起珂締緣,江蘇的球迷想必都不陌生,創始人李太鎮原本是一位拖鞋廠老板,因為熱愛,他變賣房產,免費教孩子踢球,用十年時間打進了職業賽場。通商薈此前也進行了專門的報道《4:0戰勝泰州隊!“南哥”背后的足球父子,輸出國腳超160人》
然而,珂締緣的崛起,絕非偶然的爆發,而是一場由海門這座城市精心策劃、政企同心接力十余年的“養成系”故事。它的核心密碼,正是海門政府超越功利的戰略定力與本土企業反哺社會的責任擔當。
政府之手:超越“輸血”,構建“造血”生態
2008年,鐘愛足球的李太鎮將鞋廠從上海遷到南通海門。
耳濡目染下,李太鎮的兒子李賢成也愛上了足球。2011年,李太鎮拿出拖鞋廠60%的利潤,和海門教育局合作共建珂締緣俱樂部。和一般搞足球青訓的不同,珂締緣對足球是“真愛”——俱樂部對所有來訓練的孩子都提供免費的足球訓練和衣食住行。
幾年后,外貿出口低迷下滑,鞋廠利潤直線下降,俱樂部開支卻隨著生源擴大大幅增加。2013年,迫于巨大的經濟壓力,李太鎮甚至賣掉了自己在上海的4套房子,貼補足校運營。
可以說,在辦青訓的10年,李太鎮大部分時間,都在不停地找錢。原因無他,青訓是一個需要耐心等待收益的事業,而中間卻需要大量無法算賬的時間和成本投入。
海門政府對珂締緣的支持,絕非簡單的“雪中送炭”,而是一場立足長遠、系統布局的城市戰略投資。
早在珂締緣初露鋒芒(2015年輸送大量國少隊員)卻深陷財務危機之時,海門政府便展現出非凡的遠見。他們沒有局限于眼前的“救火”,而是從頂層設計入手。
2015年,成立海門足球發展基金會,明確每年不低于500萬元的制度化投入,用于足球基礎建設與球員激勵,為青訓提供穩定“血液”。這在全國縣級區域都是極具魄力的舉措。
2016年,斥資在經開區建設6個標準球場,免費交付珂締緣運營;提供免費宿舍。這不僅僅是解決場地問題,更是為青訓體系搭建了專業化的物理空間載體。
2019年前后,海門政府敏銳地扮演“紅娘”角色,主動鏈接本土龍頭企業(如中南集團)與俱樂部,促成資本與夢想的聯姻,為青訓引入市場化、可持續的支撐力量。
當俱樂部在2022年因投資方中南集團受地產寒冬波及再次陷入困境,海門政府成立專門問題幫扶小組,快速響應,精準施策。通過“股權并購+購買服務”模式創新幫助俱樂部解決問題。這種模式這絕非簡單的“兜底”,而是優化治理結構、引入國有資本(江蘇長江口開發集團子公司持股94%)的創新實踐。它確保了俱樂部運營的穩定性,徹底解除了李太鎮的“找錢”魔咒,讓專業的人能專注足球本身。
不僅如此,海門政府還重新制定了海門足球五年發展規劃,將扶持政策系統化、制度化、長期化,彰顯了將足球進行到底的戰略定力。
海門的目光遠不止一個珂締緣俱樂部,而是在構建生態,厚植沃土。
實施校園足球五年行動計劃,將足球根基深植教育體系。以珂締緣為核心,建成江蘇省首批命名、南通唯一的足球特色小鎮,打造集訓練、比賽、產業、休閑于一體的足球產業生態圈。完善后備人才培養體系:建成覆蓋U8至U18年齡段的“全覆蓋”體系,擁有眾多國家級、省級足球特色學校及訓練營基地。這為珂締緣乃至中國足球提供了源源不斷的“源頭活水”。
海門政府的支持,核心在于:以十年為尺度,尊重足球人才成長規律;以系統化政策,構建可持續發展的青訓生態;以創新性治理,化解發展風險。
這超越了簡單的財政補貼,是一種著眼于城市軟實力、青年培養和產業未來的戰略遠見,是“功成不必在我,功成必定有我”的政績觀體現。
企業擔當:本土情懷與市場智慧的共鳴
海門的魅力,同樣閃耀在關鍵時刻挺身而出的本土企業身上。
據報道,中南集團在2019年至2021年,每年投入2000萬元給珂締緣辦學。每年2000萬的真金白銀投入,這絕非小數目,尤其是在地產行業并非高歌猛進之時。
“我清楚的記得,陳主席說:‘老李,咱們都是苦出身,也知道干事業的不易,我也喜歡足球,咱們國家的足球只有從娃娃抓起才有希望。你為了搞足球能把自己上海的三套房子都賣了,就憑這點,我就相信和支持你!’”到今天,李太鎮仍能復述出當時陳錦石對他說的話,可見當時中南的幫助對珂締緣的重要性。
陳錦石那句“就憑你賣了上海三套房搞足球,我就相信和支持你!”道出了對李太鎮情懷的敬佩,更體現了蘇商對家鄉事業、對足球未來的責任與遠見。
中南集團資本的持續注入,實實在在解決了球隊面臨的很多現實問題,不僅俱樂部的免費培養模式更有底氣了,硬件也得到了及時更新、團隊也有信心去物色更好的資源,球隊規模迅速擴張了幾倍。俱樂部順利組建了一線隊(職業隊),引進了一批國內外優秀教練,繼續有條不紊的進行著每年的梯隊招新活動,俱樂部新基地也在大家的期盼中如期建成,這片擁有8000人看臺的比賽場館,并可同時保障1200人同時吃住的“體育綜合體”成為俱樂部實現發展目標的最有力保障,也率先在長三角地區提出了要成為長三角足球賽事中心和體育產業的示范基地的目標。
2017年,由海門區、中南集團和珂締緣三方聯合規劃的海門足球小鎮項目,正式落戶海門經開區。小鎮擁有一座8000人席位的足球場,可接待1000人的商業、餐飲、酒店、娛樂設施。
全盛時期,俱樂部擁有11支單年齡段精英梯隊(其中1支預備隊),包括了近30名國際足聯認證的專業教練員、近300名簽約青少年球員。
到了2021年,珂締緣的球隊正式打入中乙聯賽;而在2022年,珂締緣培養的第一批球員王博文、李賢成,在留洋深造后,加入德甲豪門云達不萊梅的U23梯隊。可以說,11年后,珂締緣的青訓隊伍,至此已經完成了閉環。
中南的投入,是珂締緣實現從青訓機構向準職業/職業俱樂部躍升的關鍵推力。
但就在多年的投入馬上要看到回報、青訓隊球員即將陸續成為職業球員之際,也是在2022年,珂締緣再次遭遇財務危機。
在海門區政府聯系下,南通三建以每年100萬(80萬現金+20萬獎勵)的穩定資助,在最寒冷的時刻送來溫暖。不僅如此,海門相關部門還出錢出力,幫助李太鎮舉辦了“珂締緣”杯國際足球邀請賽,提升俱樂部影響力和造血能力。
2025年,海門經濟開發區下屬國企——江蘇長江口開發集團有限公司伸出了援手,子公司南通江灣體育產業有限公司持股94%、李太鎮持股6%進行了股改,珂締緣迎來新的發展時期,李太鎮也不需要再為俱樂部沒錢發愁。
如今,十四年磨一劍,珂締緣終因蘇超而聲名鵲起。而這一切,都離不開海門這座城市對足球的深厚熱愛與全力支持。海門不僅牽頭為珂締緣解決資金問題,還致力于校園足球的發展。
實施校園足球五年行動計劃,制定出臺了扶持職業足球發展政策意見,建成江蘇省首批命名、南通唯一的足球特色小鎮……在一系列的舉措下,海門建立了完善的足球后備人才培養體系,形成了職業足球、校園足球、社會足球統籌發展、相得益彰的良好格局。
海門精神:一座城的遠見、韌性與溫度
很多人質疑南通戰隊已經算是半職業隊了,常年扎根在海門區訓練,拿冠軍并不稀奇,但成功不是等來的,是干出來的。
央視足球詩人賀煒有句經典語錄:“請不要相信,勝利就像山坡上的蒲公英一樣唾手可得,但是請相信,世上總有一些美好值得我們全力以赴,哪怕粉身碎骨。”
可以說,珂締緣終于迎來了自己的收獲時刻。
和以往需要不斷尋求外界支持不同,通過蘇超,它終于獲得了自己的粉絲。在熱心球迷的要求下,6月3日,“珂締緣”拖鞋直播間首次開播,沒有專門的場地和燈光,在拖鞋展廳的臨時直播,就賣出了1000多單。
李太鎮說,他們在加班加點生產印有“叫南哥”的拖鞋,讓廣大球迷都能買到第一個迫切想要的周邊。
現在,我們再看珂締緣的崛起之路,發現其并非孤軍奮戰,而是一場跨越十年的“社會力量接力賽”的結晶,更是海門城市精神的絕佳注腳。
“十年磨一劍”的戰略耐心:政府與企業都深諳足球青訓非一日之功,甘于做“栽樹人”,默默耕耘十余載,靜待花開。這種摒棄短視功利、追求長期價值的定力,在當下尤為珍貴。
“眾人拾柴火焰高”的協作精神:從政府到教育局,從中南、三建到長江口集團,再到無數基層足球教育工作者,形成了強大的“社會力量接力賽”。這體現了海門社會強大的凝聚力與共同體意識。
“敢為人先”的改革魄力:無論是成立地方足球基金會、打造足球小鎮,還是創新“股權并購+購買服務”模式,海門在扶持足球發展上展現了勇于探索、敢于創新的改革銳氣。
“重情守諾”的城市溫度:對李太鎮個人夢想的尊重與持續扶持,對困境中俱樂部的不離不棄,都讓這座城市充滿了人性的溫度與信守承諾的品格。
蘇超賽場上南通隊的青春風暴,其根源深植于海門這片充滿遠見、韌性與溫度的土地。珂締緣的崛起,不僅僅是一個體育俱樂部的成功,更是海門城市精神與治理智慧的完美綻放——在這里,夢想被珍視,耕耘被尊重,困境中總有援手,長跑終見花開。
海門,用十余年的堅持,為中國足球基層發展提供了一個充滿希望的地方樣本,也向世界展示了這座江海之城獨特的魅力與蓬勃的活力。當“叫南哥”的拖鞋成為球迷新寵,這不僅是俱樂部的商業破圈,更是海門精神從綠茵場走向更廣闊天地的生動寫照。
注:本文由通商薈整編,轉載請注明來源
來源:新華日報、懂球帝、20社、中國江蘇網、奔流財經社、南通日報、江海南通、人民網江蘇等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