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靈蛇之珠”的故事源頭,可以追溯至《淮南子?說覽冥訓》:“譬如隋侯之珠,和氏之璧,得之者富,失之者貧。”講的是春秋時期,隋國君主曾救治過一條受傷的大蛇,后來這條蛇為了報恩,銜來一顆明珠送給他。這枚寶珠直徑超過一寸,夜晚能發光照亮整間屋子。自此,古人用“靈蛇之珠”來代指稀世珍寶,也被后世借來代指珍貴的事物或者人的卓越才能;在中國傳統文化中,蛇是一種神獸,也被視為智慧和強大生命力的象征。
作為“弦歌”圖書品牌打造的“博物館里的十二生肖”系列叢書之蛇年篇,《靈蛇之珠:博物館里的生肖蛇文化》一書分上下兩冊,以世界各博物館里的文物珍品為依托,縱觀古今,橫跨中外,從文明起源開始找尋蛇的蹤跡,爬梳全人類蛇文化的脈絡,為各位讀者奉上一篇篇帶著獨特視角、精致筆觸的文藝小品。
上冊各篇,從民俗、文學、文字、神話、圖騰、宗教等角度,綜述中國蛇崇拜和蛇文化的發展歷程。您可以跟著各位作者,去研究中國國家博物館所藏四神鏡中的玄武組合、“滇王之印”上的蛇形印紐;感受二里頭遺址出土的陶堆塑龍(蛇)紋透底器和成都金沙遺址博物館所藏商周石蛇上的龍蛇氣象;尋找上海博物館所藏西周早期妊簋、河南博物院所藏婦好鸮尊、湖北省博物館所藏曾侯乙尊盤上的蛇紋;想象洛陽古墓博物館藏漢畫中的靈蛇如何溝通陰陽,延長生命的空間;您可以在北京、山東、浙江、湖南、廣東、廣西、四川、云南各地,尋找具有地方特色的蛇文明的痕跡。您還可以結合歷朝歷代若干以石像、畫像磚、陶俑、絹畫、書法、首飾、文具、玉器、青銅器等形式存在的“人首蛇身”文物形象,從“人蛇相伴”和“半人半蛇”兩方面,直觀感受中國早期藝術中的“人蛇”如何共在。
下冊各篇,體現“全球”和“西北”特色。首先,將視角擴大至全球領域,探討西方古典時期愛琴海區域從米諾斯、邁錫尼到希臘蛇元素的象征與意義;從甘肅馬家塬墓地出土的戰國鷹首格里芬纏斗蛇紋金帶飾,管窺巴澤雷克文化、西戎文化與中原文化的交融;比較中國與古埃及、巴比倫、印度“蛇舞”崇拜的異同;從洛杉磯郡藝術博物館、大英博物館所藏的蛇形陶瓶、大理石像、青銅雕像、油畫、銅錢中為研究中國蛇文化尋找必要的借鑒。其次,將視角聚焦于中國西北地區,尋找陜西、甘肅、新疆、青海地區的典型“蛇文物”,分析敦煌佛教藝術中的蛇形象,探索中西文化交融視域下,同一圖像母題在不同文化語境中的表現,管窺中華文明突出特性在敦煌文化藝術中的獨特表現。
白居易《賦賦》:“客有自謂握靈蛇之珠者,豈可棄之而不收?”由“弦歌”圖書品牌打造的這本讀來可以增智、生趣的《靈蛇之珠:博物館里的生肖蛇文化》,從而像珠寶一樣珍藏。
文/北京青年報記者 韓世容
編輯/劉忠禹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