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學而優則仕”,這句老話在高校圈里似乎依然適用。教學科研做得好,領導往往會勸你“進步進步”,比如當個系主任、副院長之類的職位。
在大眾印象中,管理崗意味著掌握資源分配權,既能優先拿到課題,又能影響團隊發展,是走上“學術仕途”的第一步。
“有權有資源,為啥不當?”這話聽起來確實有道理。
但近年來,情況悄然發生了變化。越來越多的年輕教師開始拒絕“升官”:有人寧愿泡實驗室也不愿參會;有人覺得專心做研究、教書遠比應付行政雜事來得輕松。
某雙一流高校博導曾發帖詢問是否該辭去副院長職務,評論區瞬間炸鍋。一位教學副院長坦言:太累,不想再干了。
如今,不少高校的管理崗位都需要反復動員才有人愿意接手。過去搶破頭的職位,正逐漸遇冷……
寧做科研人,不做管理者
一位教授在社交平臺分享自己拒絕副院長職位的經歷,并列出多個理由:
沒有科研團隊支撐、缺乏學生資源、即便任職也多半有名無實、項目資源并不如想象中容易獲取……
他的發言引發大量共鳴,許多高校老師紛紛曬出自己的“拒官”經歷:
拒絕系主任的:
“一周幾次會,排課方案、學生投訴、畢業實習都要管,卻沒有任何人事權和財權?!?/p>
拒絕教研室主任的:
“津貼一年只多2000元,難上的課和比賽都得頂上,材料全得自己寫,還調不動人。”
拒絕院長助理的:
“說得好聽是培養干部,其實就是陪開會、寫材料的工具人?!?/p>
于是有青年教師調侃:
總說高校管理崗像圍城,要我說,它更像是旋轉門——進去的人想出來,外面的人還在擠。
高校管理崗,值不值得?
高校管理崗位通常分為三類:
一是行政管理崗,如校長、院長、系主任等;
二是學術管理崗,如學科帶頭人、學位評定委員等;
三是其他專職管理崗,如圖書館館長、實驗室主任等。
但普通教師能選擇的崗位有限,且一旦進入仍需面對“非升即走”的壓力。
當然,管理崗也有其現實優勢,關鍵看學校具體情況。
例如,在部分高校,管理崗意味著更多課題資源、跨學科合作機會,但前提是自身學術能力過硬。
職稱晉升方面,“雙肩挑”政策下,兼任行政職務可能加快評審進度,但在注重學術成果的院校,反而會耽誤科研時間。
穩定性方面也存在悖論:花幾年換來的人脈和資源,可能不如兩篇頂刊論文來得實在。
總的來說,高校管理崗的實際價值,必須結合本校治理結構、文化生態來判斷。
不同學校之間的行政風格、晉升機制差異極大,盲目選擇可能適得其反。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