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年北約峰會,除了北約秘書長喊特朗普爸爸成為新聞以外,還以一紙僅400余字的聯合聲明落下帷幕,較2024年華盛頓峰會5340字的冗長宣言大幅縮水,更引人注目的是刪除了所有涉華及“印太”內容。這一變化在特朗普“交易型外交”的推動下,折射出北約戰略定位的深層危機,也標志著其“去中國化”趨勢的形成。日本、韓國和澳大利亞領導人缺席峰會,凸顯印太國家對北約“亞太化”戰略的疏遠,而中國在這一背景下似乎躺贏,引發廣泛關注。
特朗普團隊明確要求北約刪除聲明中的“涉華”與“印太”內容,將峰會焦點從全球擴張轉向歐洲內部防務。這是對拜登時期“北約亞太化”戰略的徹底否定。2024年華盛頓峰會曾將中國定義為“系統性挑戰”,力推與日韓澳新(印太四國,IP4)的伙伴關系,試圖將北約打造為全球安全警察。然而,特朗普的“美國優先”政策更注重短期利益,要求北約成員國將軍費提升至GDP的5%,并淡化集體防御條款,稱“第五條有很多種定義”。這種將安全承諾工具化的做法,實際上是將北約視為向歐洲索取經濟利益的籌碼。
刪除涉華內容并非對華示好,而是特朗普為集中資源、迫使歐洲承擔更多防務責任的策略,同時避免在敏感議題上刺激中國,為可能的經貿談判留有余地。中東沖突的加劇也使美國戰略重心暫時從中東與東歐回擺,印太地區的重要性短期內被淡化。這直接導致日韓澳領導人以“國內優先事項”和“中東不確定性”為由缺席峰會,日本首相石破茂甚至在出發前一天取消行程,理由是與特朗普會晤機會渺茫。
峰會聲明的刪減反映了北約內部的“信任赤字”。盡管秘書長呂特通過迎合特朗普促成5%軍費目標,但西班牙、比利時等國要求“靈活性機制”,拒絕硬性指標。法德推動歐洲防務一體化,而中東歐國家依賴美國保護,戰略分歧日益凸顯。在涉華議題上,匈牙利外長西雅爾多反對將北約變為“反華集團”,法國對在東京設聯絡處持保留態度,顯示歐洲對華經濟依賴與安全焦慮的矛盾心態。
印太四國的低調參與進一步暴露北約“亞太化”的困境。日韓澳領導人缺席峰會,派低級別代表與會,既是對特朗普“保護費”政策的無聲抗議,也是對北約戰略優先級的重新評估。韓國總統李在明轉向“實用主義外交”,修復對華關系;日本則延續對華接觸策略,試圖在大國博弈中保持平衡。這種戰略自主的選擇,表明中小國家不愿完全追隨北約的對抗邏輯。
北約峰會的“去中國化”為中國提供了短期緩沖空間,但并未改變北約通過軍費擴張強化軍事存在的本質。呂特在峰會前炒作“臺海沖突可能引發俄羅斯介入”,試圖將中俄綁定,暴露其陣營對抗的意圖。中國外交部迅速駁斥北約的“冷戰思維”,重申亞太“不是地緣博弈的競技場”。在北約影響力弱化的背景下,中國有機會通過經濟外交和多邊合作,進一步鞏固在亞太地區的戰略主動性。
北約的“去中國化”不僅是特朗普政策的產物,更是其“存在合法性”危機的體現。作為冷戰遺產,北約通過東擴和介入地區沖突維系存在感,卻陷入“為存在而制造威脅”的怪圈。特朗普的“美國優先”打破了北約將中國塑造為“新敵人”的敘事,當美國不愿承擔領導責任時,北約的凝聚力迅速瓦解。
未來,北約可能淪為美國的“防務承包商”,通過出售武器、收取“保護費”維持運轉,或在歐洲戰略自主浪潮中被邊緣化。無論哪種結局,北約對中國已經根本沒有威脅,這恐怕才是不爭的事實。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