來源:好的,小趙
前幾天終于如愿見到了王虹老師。我專門觀察了王老師本人的樣子,因為我想看看什么樣的人能做出這么厲害的成果。
她說話聲音不大,語速不快,沒有太多語調的起伏,但是偶爾會開一兩句玩笑。面對臺下猛烈的掌聲,她也沒有表現出害羞或者驕傲。 “情緒價值”可能不會給她帶來心態上的波動。回答觀眾提問的時候,她既不搶拍,也不會慢一拍。對于問題本身她總是愿意給出誠懇的答案。
王虹大概是數學家里最“不符合大眾期待”的。大眾眼里的數學家總有一些“特征”,有像人機的,有擬人的,有聰明的不像人的。但王虹老師卻并沒有這些特征。只不過能從她的眼睛里看到一種“高度集中的精氣神”。
而她如此年輕,文文靜靜,就像你身邊的朋友、同學,或者學校里的愿意跟你開開玩笑的老師。我想這就是大家都這么喜歡她的原因。
但媒體把她描述為“天才”,其實并不是對她最好的夸獎。
這個領域有天賦的人非常多,卻不是每個都能做出大成果。陶哲軒(Zahl的導師)說過(圖11),“人類其實并不具備數學腦,而是用其他功能區在代償”。也就是說狹義的“數學天賦”可能并不存在。丘成桐先生在采訪中也說(圖12),他不認為世界上有所謂的“天才”。能解決多難的問題,看的是你能鉆的多深、看的多廣、克服多少種困難。而“智商”這個東西,有人會用它來逃避問題,而不是面對問題。
因此對王虹教授來說,智商上限并不是她能力的上限。她選取問題的精準性、克服一切困難的決心、每一次想逃避最后卻選擇堅持的勇氣、這種意志力,比“聰明”更值得讓人敬佩。
“聰明”、“天賦”,是她最不值一提的優點。
不過就像王老師在talk里提到的,陶哲軒2000年前后做的前期工作是最終她們能解決這個大猜想的必要條件。
當一位數學家完成一個偉大證明,他/她的名字會變成一面旗幟,但這面旗幟下其實有無數名字,因為每個人的工作都建立在前人的基礎之上。
大部分數學家在歷史中不會留下太多痕跡,他們的文章堆積在圖書館后三排的書架上。他們的工作是數學這張地圖上很小的角落,當不了指路明燈,只是會輕聲叮囑后輩:“向前走,別擔心。”
我見過很多不同類型的數學家,有人進了最好的學校做了教授,有人擁有頂級的天賦卻早早轉行。但無論他們在哪里,在做什么,數學都會在他們身上留下痕跡。追求過“真理”的人,心里會永遠留著那根標桿。
最后祝王虹老師斬獲菲爾茲,雖無所求,但有所愿。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