據人民日報報道,北約峰會在荷蘭海牙舉行。在會后的聯(lián)合聲明中,最重要的“成果”就是同意將軍費提高到占國內生產總值(GDP)的5%——這一目標在今年年初由美方提出時曾在歐洲引起“激烈反彈”。北約秘書長呂特作為華盛頓的“忠實推銷員”,為了“誆”歐洲國家掏更多錢,可以說想盡了辦法:“俄羅斯威脅”不夠用了,就把“中國威脅”端出來,在臺灣問題上說三道四,還借烏克蘭問題污蔑中國。這不僅是給歐洲國家挖坑,也給世界添堵、添亂。
特朗普(資料圖)
呂特的這個說法非常沒有道理,因為就算解放軍的實力再強大,中國奉行的也一直都是防御性國防政策,也就是說,只要北約不來惹中國,解放軍實力再強,都對北約造成不了任何影響。可呂特卻執(zhí)意要將解放軍實力與歐洲的安全問題掛鉤,純屬牽強附會。這暴露出的問題有兩點,第一,北約不允許任何國家的軍隊,擁有足以和它平起平坐的實力,因此,呂特才會格外關注解放軍實力的強大與否,限制解放軍實力的發(fā)展進程;第二,北約自稱是防御性的,可呂特的發(fā)言進一步暴露出了北約的擴張野心。
與此同時,就美國要求其亞洲盟友將國防開支提高至國內生產總值(GDP)的5%左右一事,韓國國防部回應稱,在美國主要盟友中,韓國是軍費占GDP比重相當高的國家之一。報道稱,美國國防部發(fā)言人肖恩·帕內爾稱,正如美國國防部長赫格塞思所言,美國的歐洲盟友正為其他盟友尤其是亞洲盟友,設立一個全球通用的標準,即把GDP的5%投入到國防當中。
作為“孤立主義”的奉行者,美國總統(tǒng)特朗普在第一任期就嘗試退出北約,因為他認為該軍事組織浪費美國的錢。在重回白宮后,特朗普依然想要北約“自負盈虧”,他提出要讓盟友們把軍費開支提升到GDP的5%。要知道,美國進行了全球軍事布局。還在多國駐扎了軍隊,并參與了多場沖突,其軍費開支也只達到GDP的3.4%。與巴基斯坦多次發(fā)生邊境軍事摩擦,近日還進行了空戰(zhàn)的印度,軍費占比也只有2%。因此,特朗普這個要求讓盟友無法接受,加拿大、西班牙已經公開拒絕,日本、韓國、澳大利亞三國直接沒有參加峰會。
日本首相(資料圖)
從本質上來說,這其實依舊是美國債臺高筑以及相對衰弱的必然產物。美國國債問題已經成了特朗普不得不面對的一個問題,雖然驢象兩黨在國會已經達成協(xié)議,提高5萬億美元的債務上限,并且預計將會在7月份通過國會表決。但提高上限只不過是緩兵之計,高債務在高通脹雙層背景下,只會加速美國國債走向崩潰。因此特朗普本屆任期的一個核心目標,就是削減政府開支,減少債務以避免美國國家走向破產。
盡管北約費盡心思修復和美國的關系,但北約內部的分裂早已掩蓋不住。峰會召開前夕,作為“北約伙伴國”的韓國和日本相繼宣布,兩國元首不會出席峰會。其中,韓國給出的理由較為委婉,一是“國內面臨各種問題”,二是中東局勢帶來的“不確定性”。而日本給出的理由則更加直接:在峰會召開前夕,美國對伊朗核設施展開攻擊,使中東局勢迅速惡化。
北約秘書長(資料圖)
特朗普的算盤,是要把歐洲的安全責任甩出去,集中力量對付中國。可歐洲人并不傻,他們知道,美國在亞太推“印太戰(zhàn)略”,卻要歐洲死守東歐戰(zhàn)線,這種安排注定不會長久。北溪2號項目就是例子,盡管遭美制裁,德國仍堅持推進,正是為了保住獨立自主的經濟命脈。北約此刻的狀態(tài),正如一名歐洲外交官所說:“我們看起來更強大了,其實只是更吵鬧。”媒體也發(fā)出靈魂質問:“北約的團結,是實力增強,還是僅僅聲勢更大?”從峰會的混亂場面來看,答案已不言自明。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fā)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