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
7月21日,米勒站臉色不太好看,兩名美國官員還困在中國出不來。
說是困著,其實是觸犯了中國法律被限制離境,美方氣得夠嗆,中方說這是依法辦事。
這事兒到底咋回事?會把中美關系搞得更僵嗎?
作者-山
雙面人生的尷尬
兩個人,大麻煩。
約翰·卡特和茅晨月,兩個平時低調的人,突然成了中美博弈的焦點,一個是政府雇員卻裝商務客,一個是銀行高管卷入刑案。說白了,就是在中國地盤上耍小聰明,結果被中國法律逮個正著,這下進退兩難了。
先說卡特這個人,華裔美國人,父母早年從大陸移民過去的,這家伙在美國商務部專利商標局當政策顧問,平時負責審核知識產權政策。
軍隊出身,修過黑鷹直升機,后來退役讀了工程研究生,按說也是個技術人員,應該知道規矩的重要性。
可4月12日他從新加坡轉機到成都時,申請144小時過境免簽卻隱瞞了身份。入境申請表上寫的是"普通商務旅行者",壓根沒提自己是美國政府雇員。
中國邊檢部門后來查出來了,6月5日他想從廣州出境時,就被依法限制了。
茅晨月的情況更復雜些,富國銀行董事總經理,專管國際保理業務,就是幫企業處理跨境資金的那種活兒。
上海出生,后來移居美國拿了公民身份,住在亞特蘭大。在金融圈混了十幾年,從小型機構起步,2012年進富國銀行,一路升到高管。
她這次6月5日被限制出境,中國外交部說她涉及刑事案件,正在配合調查。富國銀行那邊急了,馬上暫停了所有員工去中國的差旅。這倆人的遭遇看似意外,其實是兩國法律較量的必然結果。
法律PK的真相
說到法律較量,這事兒可有講究了。
美方說中方違反國際法,中方拿出《聯合國憲章》,說這是主權范圍內的事。其實就是各自搬出對自己有利的法條,就像打官司一樣,誰的理由更充分,誰就占上風。
美國人指責中國"違反維也納外交關系公約",覺得卡特作為政府雇員應該享受特殊待遇。
但中國外交部引用《聯合國憲章》第2條回擊:各會員國在國際關系中不得使用威脅或武力,侵害任何國家的領土完整或政治獨立。這話說得夠直白,就是告訴美方別想用壓力解決問題。
這種將國內法與國際法交叉運用的策略,其實挺聰明的。中方的邏輯很清楚:你們可以用法律工具對付我們的人,我們也可以用同樣的方式回應。
想想2018年孟晚舟事件,美方通過《加拿大引渡法》對中國公民實施司法扣押,那時候怎么不說違反國際法了?現在中方同樣以國內法為依據展開對等反制,這就叫禮尚往來。
更有意思的是時間點,卡特被限制離境前三天,也就是7月18日,美國國防部長赫格塞斯突然下令:微軟等承包商必須立即清退中國籍工程師,切斷他們與美國防部項目的任何關聯。
這邏輯夠冰冷的,只要血脈里流著中國基因,效忠美國的誓言就不可信。這種基于族裔的忠誠悖論,讓人想起二戰時日裔集中營的陰影。法理上的你來我往背后,是更實際的經濟博弈。
銀行慌了神
別看法理爭得激烈,受傷最重的是錢袋子。
富國銀行一天就慌了。17億美元的業務說斷就斷,幾十家中國企業的融資立馬卡殼。這還不算完,芯片制裁搞得美國企業庫存積壓,稀土依賴讓五角大樓庫存告急,真是一環扣一環。
茅晨月一人掌握著富國銀行80%的中美跨境保理業務。今年上半年,她就為小米、蔚來等中國企業融資17億美元。
她設計的保理方案能為中國企業節省三成跨境融資成本。她一被扣,多家企業出口賬款融資立即卡殼。
富國銀行的反應出奇地快。24小時內,全行暫停赴華差旅,已在中國境內的員工被要求72小時內離境。
這家銀行顯然慌了:茅晨月并非被捕,仍能在北京自由活動。但那張無形的"限制出境"令,讓她成了困在鍍金籠子里的鳥。
芯片與稀土的博弈更是戲劇性。就在茅晨月事件發酵的同時,美國低調解除AI芯片出口限制。英偉達CEO黃仁勛高調宣布:專為中國設計的H20人工智能芯片恢復供應。
政策急轉彎源于殘酷現實。英偉達因對華禁售庫存積壓45億美元,第二季度營收暴跌18%。更讓白宮焦慮的是,華為昇騰910B芯片性能反超H20,中國AI企業轉向國產替代。
另一邊,稀土戰場同樣硝煙彌漫,全球99%的重稀土產能在中國,美國進口鋰電池80%來自中國,稀土材料對華依賴度高達95%。
五角大樓內部報告承認:美軍87%的稀土供應鏈亮紅燈,庫存僅能支撐數月生產。眼前的損失是小事,長遠的影響才真正要命。
博弈才剛開始
要命的是什么?是規則正在重寫。
中美這樣斗下去,沒有贏家,但誰也不想先服軟,只能在互相較勁中尋找新平衡。也許幾年后回頭看,今天的沖突反而是建立新規則的開始,關鍵是別把事情搞得太僵。
事發初期,美國政府竟以"保護隱私"為由拒絕評論,這種反常沉默引人猜測:是自知理虧,還是忌憚更深層博弈?特朗普威脅的關稅大棒看似嚇人,實則面臨多重制約。
中美2024年貨物貿易額達6883億美元,中國是美國農產品最大出口市場。若發動制裁將直接打擊美國農場主及科技企業。
更何況歐盟、東盟多國在鏈博會期間表態反對經濟脫鉤,意大利政府就美方施壓逮捕中國工程師一事已表達不滿。
真正決定博弈走向的是市場規律。就在特朗普威脅加征關稅時,福特汽車因斷供停產,6萬工人游行抗議。貿易數據顯示:若對華3700億美元商品加征24%關稅,美國GDP將萎縮1.2%,消費者年增1300美元支出。
歷史在此刻投下鏡像。2018年,美國以"銀行欺詐"罪名跨境逮捕華為孟晚舟;2025年,中國以"刑事調查"限制美企高管離境。相似的劇情,反轉的攻守位置。
司法透明度方面,中國正在加速與全球接軌。2025年最新報告顯示,全國法院庭審直播率已達89%,案件信息公開度同比提升27%。富國銀行事件后,跨國公司連夜排查高管簽證風險,銀行內部緊急加開中國法律課程。
貿易代表團赴華談判日期漸近,美國商務部長盧特尼克突然改口:"出售第四好芯片是為讓中國企業對美國技術上癮"。但華爾街的交易員們發現,蘋果、特斯拉的供應鏈布局繼續向中國深化,第三屆鏈博會美企參展數量反而同比增加了15%。
結語
說實話,這場較量早就在意料之中。美方玩了這么多年"長臂管轄",中方學會用法律工具反制,也算是禮尚往來。問題是,大家都拿法律當武器,最后受傷的還是正常的交流合作。
卡特和茅晨月最終會獲準離境,返回美國,但這事件會讓中美關系格局多一層陰影。法律程序在走,生意也在繼續。市場規律永遠比政治口號更有說服力。
你覺得中美應該咋辦?繼續這樣互相較勁,還是坐下來好好談談規則?
作者聲明:作品含AI生成內容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