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廣州的城市版圖中,珠江新城不用多說,肯定是當之無愧的 “王者”,是企業夢想扎根的黃金地段。
這里高樓林立,匯聚著頂級的商業資源、高端的寫字樓和精英人才,也是城市繁華與財富的象征。
但是!曾經廣州企業擠破頭都想進的珠江新城,現在居然成了 “逃離重災區”?
現在,各大自媒體、公司拖著家當連夜跑路,轉頭扎進萬博、金融城的懷抱。這魔幻劇情,簡直比八點檔狗血劇還刺激!
珠江新城,為啥從 “白月光” 淪為 “蚊子血”?
承受不來!珠城,企業的 “吞金獸” 實錘!
要說企業逃離的頭號原因,校長覺得租金就是壓垮駱駝的最后一根稻草!
珠江新城的寫字樓租金,那可是出了名的 “吃人不吐骨頭”。
戴德梁行的數據亮出來,前些年的租金就飆到 196.1 元 / 月 / 平,就算后來有點回落,在廣州寫字樓圈依舊是 “大哥大” 的存在。
想象一下,一家十幾人的小自媒體公司,在珠江新城租個 100 平的辦公室,每個月房租就得小 2 萬。這還不算物業費、水電費,妥妥的 “租金刺客”!
有個做短視頻的兄弟跟我吐槽:“在珠江新城辦公,交房租時手都在抖!公司掙的錢,一大半都喂給房東了,還搞啥創作?”
后來他果斷搬到萬博,租金直接砍半,團隊伙食都從泡面升級成外賣自由了。
別說自媒體了,就連網易這種大廠都扛不住。
以前在珠江新城租僑鑫國際、珠江城,每年租金開支天文數字。后來人家轉頭扎進智慧城,自建總部大樓,直接省下幾個億!
對企業來說,省下的租金能多招多少技術大牛?能買多少服務器?能砸多少推廣費?
對比其他區域來說,沒有對比就沒有傷害。珠江新城 vs 新興區域,這個扎心來數據說話。
在 “活下去” 和 “面子工程” 之間,你會怎么選?
精明的老板們,肯定都是果斷選擇了前者。
通勤地獄模式+空間憋屈,確實 “傷不起”!
在珠江新城上班的人,估計都有一部 “血淚通勤史”!
早晚高峰時期,這里的交通狀況簡直可以用 “慘烈” 來形容。無論是開車還是乘坐公共交通,都讓人苦不堪言。
開車的話,珠江新城周邊道路車流量巨大,堵得水泄不通。從科韻路到珠江新城,短短幾公里的路程,可能要耗費一個多小時!
而且,珠江新城停車位緊張,停車費還貴得離譜。停一天車的費用,都夠在其他地方吃好幾頓大餐了。
對于員工來說,每天花費大量時間在通勤上,不僅身心疲憊,還影響工作效率和生活質量。
地鐵 3 號線、5 號線等線路在高峰期擁擠程度堪稱 “全國聞名”,被網友戲稱為 “人肉壓縮罐頭”。為了擠上地鐵,不少人每天都得使出渾身解數。公交也常常因為堵車而晚點,準點率低得可憐。
這種糟糕的交通狀況,使得很多企業和員工都對珠江新城望而卻步。
相比之下,萬博、金融城等新興區域在交通規劃上更加合理,地鐵、道路等基礎設施不斷完善,交通壓力相對較小,這也成為吸引企業入駐的一大優勢。
珠江新城的寫字樓,大多是十幾年前的 “老古董”,空間布局像迷宮,開放式辦公?想要玩兒點不一樣的?團隊協作?想都別想。
現在的自媒體、互聯網公司,要的是自由創意的空間,要能隨時開腦洞、搞頭腦風暴。
在珠江新城,找個大點的辦公室,租金能翻三倍,還是很難頂的!
單一中心弊端,讓自媒體逃離的 “隱形推手”
與北京、上海等城市相比,廣州長期以來較為依賴單一的 CBD 模式,即珠江新城。
在城市發展初期,這種模式確實能夠集中資源,打造城市名片,促進經濟快速發展。
但隨著自媒體等新興行業的崛起,單一中心的弊端逐漸顯現,也成為自媒體公司逃離的 “隱形推手”!
現在珠江新城都只有律師行業這些,金融行業很多都撐不住了,電商行業則紛紛搬去了琶洲。
一方面,人口和產業過度集中在珠江新城,導致交通擁堵、環境污染、房價高企等 “大城市病” 愈發嚴重。
自媒體公司的員工多為年輕人,他們更加注重生活品質和工作體驗,在珠江新城這樣的環境下,生活和工作的幸福感大打折扣,人員流失率也隨之增加。
另一方面,城市其他區域的發展相對滯后,資源分配不均衡。
自媒體行業需要豐富的生活場景、多元的文化氛圍來激發創作靈感,而珠江新城單一的商務功能無法滿足這一需求。
而看看其他城市,北京除了傳統的國貿 CBD 外,還有金融街、中關村等多個功能各異的商務區。上海也有陸家嘴、南京西路、徐家匯等多個商業中心。
也就是說,這些城市通過多中心的布局,實現了資源的合理分配和城市的均衡發展,也為自媒體等新興行業提供了更多元化的發展空間。
廣州確實也逐漸意識到這一問題,開始大力推動萬博、金融城、琶洲等新興區域的發展,打造多中心格局。
這種轉變,為自媒體公司提供了更多的選擇,也讓他們有機會在更適合自己的區域扎根發展。
萬博直接對標 “廣州第二 CBD”,番禺區各種政策紅利狂撒,又是融入科創走廊,又是打造產業集群,野心都快溢出屏幕了!
商業更是 “卷王” 級別,萬達廣場、天河城扎堆,奶茶店、網紅餐廳應有盡有,打工人下午茶都能換著花樣來。
每次校長去萬博那邊,還是覺得很舒服的!
金融城則是定位廣州未來 10 年經濟發動機,25 棟超甲級寫字樓拔地而起,60 多家 500 強金融總部搶著入駐,像酷狗、詩悅這些互聯網大廠也來湊熱鬧。
政策、資源、人才全往這兒砸,這誰頂得住?
大V活不下去了!沒錢賺!
其實,背后邏輯很簡單!
自媒體這種 “輕資產、重創意” 的行業,不需要 CBD 的玻璃幕墻撐門面,更需要低成本試錯空間”,也需要“快速迭代土壤”。
當珠江新城還在靠 “地段優越感” 收割傳統企業時,新興區域早已用 “性價比 + 產業生態” 悄悄挖走了未來。
而且,企業成本壓力大,創新投入就會減少。
自媒體、互聯網這些新興產業跑了,廣州靠啥跟上數字經濟浪潮?靠啥和深圳、杭州搶人才?
現在自媒體大V都活不下去了。
自媒體的黃金時代已經過去,紅利一過去大家都不好過。
校長覺得,以后百分之七八十的自媒體都會死掉!
經濟高速增長的時候,那時候那個新媒體紅利時期,個個都能賺到錢,現在這些大V,日子還真是都不好過。
不過話說回來,這也不全是壞事。企業逃離倒逼廣州加速轉型,多中心格局勢在必行。
萬博、金融城的崛起,說不定能成為廣州經濟的新引擎。
但擺在眼前的問題是,珠江新城的 “爛攤子” 怎么收拾?人才流失、產業空心化怎么破?廣州這場 “自救戰”,才剛剛開始!
家人們,你們覺得珠江新城還能 “逆風翻盤” 嗎?廣州該咋挽回局面?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