朋友醫院消化內科,來了一位從下面區縣進修的女醫生。
主任說,能派她來,真是費了九牛二虎之力。
現在基層醫院,想找個愿意出來學一年的醫生,比登天還難。
院長開會想派人出去學新技術,底下鴉雀無聲。
沒辦法,只能硬性給內科分了個名額。
內科主任找到這位女醫生,好話說盡,又是保證工資獎金一分不少,又是承諾評職稱優先,磨了一周,人家才勉強同意。
為什么會這樣?
說白了,對很多基層醫生來說,進修成了件吃力不討好的苦差事。
人到中年,家里上有老下有小,一走就是大半年,誰來管?
而且在基層干久了,安逸慣了,再去大醫院當個小學生,天天被小年輕使喚,面子上也掛不住。
更扎心的是,他們覺得沒必要。
在基層,工作就是處理頭疼腦熱,稍微復雜點的病人,直接就往上級醫院一轉,省心省力。
技術好壞,好像對工資沒啥影響,干嘛要去受那個罪。
這種心態的后果,就是基本功的退化。
有些醫生看病,已經懶得做詳細的身體檢查,問幾句就開藥,或者直接開一堆檢查單。
看病,變成了一種機械的流程,失去了醫者應有的敏銳和責任。
這不全怪醫生。
很多進修機會本身質量也不高,學不到真正實用的東西。
所謂的激勵,也常常是畫大餅,回去之后待遇沒變化,工作量反而加大了,誰還愿意去當那個傻子。
想讓基層醫療的水平真正提上來,光靠畫餅和硬壓指標是沒用的。
得拿出真金白銀的補貼,讓進修的醫生沒有后顧之憂。
更要優化進修內容,讓他們學到能解決實際問題的真本事,回來能有實實在在的職業提升。
否則,我們身邊的好醫生,只會越來越少。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