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年6月25日,著名作家、美食家、主持人蔡瀾先生在香港逝世,享年84歲。他同金庸、黃霑、倪匡并稱為“香港四大才子”。世上少了一位才子,天上多了一位食神。
蔡瀾。
幾乎同任何一位名人一樣,蔡瀾的離去也留下了些許爭議。左右兩邊都有人對蔡瀾先生其人展開了批評。
國內一些極左大V對蔡瀾先生是群起而攻之,他們認為蔡瀾身上所體現的是資產階級的享樂主義文化,吃吃喝喝,聲色犬馬,玩物喪志,會帶壞青少年。
這也讓我想起,我們國家剛剛開放的那些年,有些人指責金庸的武俠是打打殺殺,瓊瑤的言情是誘導早戀,鄧麗君的歌聲是靡靡之音。金庸、瓊瑤和上世紀90年代的“四大天王”承擔了一個相同的使命:無條件給失敗的學校教育和失敗的家庭教育背鍋,成為不稱職父母、老師的圍攻批斗對象。好像你不看金庸、瓊瑤,就能考上北大、清華一樣。
瓊瑤。
在我看來,蔡瀾先生僅在吃這一點上,就能吃成一代大家,這本身就有他的過人之處。就像老北京的王世襄先生,被人們稱為“京城第一大玩家”,可他這兒卻玩成了大雅,玩出了文化,玩出了一門“世紀絕學”。
國際問題專欄作家趙靈敏女士曾經說過,要警惕你身邊的這三種人:
1、整天把愛國掛在嘴上的人;
2、聲稱自己不愛錢的人;
3、聲稱不惜代價的人。
要我說,還應該再加上一種人,就是自稱自己不好色的男人。這種人要么身體有問題,要么就是道貌岸然的偽君子。而蔡瀾先生有一句爭議很大的話,他說理想的人生狀態是床頭有書,床尾有酒,床上有女人。他直言不諱地表達自己對酒色財氣這些人的天性的喜愛,恰恰證明了他是一個不裝的人,是一個真實的人,體現了他性格中率真坦誠的一面。他就是一個有趣的俗人。而那些指責他粗俗甚至低俗的人,才恰恰是不食人間煙火。
美食家蔡瀾。李松鼠 攝
2014年,主持人楊瀾曾經采訪過蔡瀾先生。
楊瀾問:中國人過去是非常看重傳宗接代的,您從年輕的時候就選擇不要孩子,到了老的時候會不會有一點后悔呢?
蔡瀾回答:一點都沒有。我不喜歡有小孩子,是因為我照顧不了,我自己都沒長大。
你看,多么可愛、多么真實的一個小老頭兒!
2016年5月,蔡瀾先生饒有興致地逛青島團島早市。圖據青島出版集團
也有右邊的朋友覺得蔡瀾逝世后不配被紀念,因為他對社會沒有貢獻,責怪他不關注公眾議題,沒有對不公進行過抗爭,沒有推動社會變革,自由對他來說僅僅是不受干擾的“消極自由”,卻遺忘了人也有“積極自由”的權利。
坦率地說,在“香港四大才子”中,蔡瀾先生是政治色彩最淡的一位。一個人有一個人的使命。作為香港的文化人群體,我們既欽佩金庸先生當年犀利的政論時評,又理解倪匡先生曾經經歷的苦難,同時也應該包容蔡瀾先生醉心于吃喝玩樂的人生樂趣,而不必太過于苛求。這才是香港作為一個多元、包容、開放的社會本來的應有之義。況且,能把吃喝玩樂研究透了,研究成大家,讓很多人每天在壓力山大的工作之余,與美食作伴,放松下來解解壓,蔡瀾先生成為了很多人的“精神飯搭子”,在人間煙火中尋找樂趣,把樂趣帶給大家,這本身就是他對人們生活愈加豐富多彩的一種貢獻,這本身就是他的功德。人們所進行的一切對不公的抗爭,對公眾議題的關注,對社會進步的推動,歸根到底還是為了人們的生活本身。況且,蔡瀾的吃喝玩樂、“享樂主義”,本身就在一定程度上消解了宏大敘事對個體的壓抑。
蔡瀾。
當然,對于“香港四大才子”的歷史作用也不必高估。我很贊同小西兄弟在《你無比追憶的蔡瀾、金庸們,其實水平不算高》一文中的觀點:香港是有“才子”而無“大師”。由于海峽兩岸都曾經歷過萬馬齊喑的特殊年代,所以占盡了天時、地利、人和的所有完美優勢的香港,在當時的華人世界的文化圈中,一枝獨秀,脫穎而出,形成了一種“孤島式的文化繁榮”,硬是把一片“文化沙漠”打造成了一塊“文化高地”。但終因其缺乏厚重的歷史文化底蘊,這片方寸之地畢竟沒有西方自文藝復興、宗教改革、啟蒙運動以來幾百年的積累,所以只是在文化娛樂方面涌現出一批“才子”,卻始終孕育不出真正有思想深度的“大師”。如今,“香港四大才子”均已作古,他們在另一個世界繼續相會了。我想,不拔高,也不貶低,是我們對逝者最好的尊重。
從左至右分別為黃霑、金庸、蔡瀾、倪匡,四人并稱“香港四大才子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