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朝鮮戰爭那段冰冷刺骨的歲月里,長津湖戰役成了中美兩軍生死較量的標志性一戰。1950年11月底到12月初,志愿軍和美軍在長津湖地區展開激烈交鋒。美軍第七步兵師第31團,因其歷史上的“北極熊”稱號而聞名,卻在這場戰役中幾乎全軍覆沒。戰斗結束后,一名美軍中校冒險潛入戰場清點陣亡士兵遺體,而志愿軍士兵則在旁圍觀未動。
長津湖戰役的背景
朝鮮戰爭始于1950年6月25日,北朝鮮軍隊突然南下,迅速占領韓國大片土地。美軍迅速介入,組建“聯合國軍”,由二戰名將道格拉斯·麥克阿瑟領銜。9月15日,仁川登陸扭轉戰局,聯合國軍越過三八線,直逼鴨綠江,麥克阿瑟甚至放言要在圣誕節前結束戰爭。然而,中國對美軍逼近邊境極為警覺,10月19日,志愿軍在彭德懷指揮下秘密入朝,準備迎擊。
長津湖位于朝鮮北部興南港以北,周圍是險峻的群山和凍結的湖面。1950年11月底,這里的氣溫跌至零下30多攝氏度,積雪沒過膝蓋,寒風刺骨。聯合國軍在此部署了美軍第10軍,包括海軍陸戰隊第一師和第七步兵師的部分部隊。第七步兵師第31團,也就是“北極熊團”,因其在一戰西伯利亞作戰中的表現而得名,裝備精良,是美軍的重要力量。
志愿軍則由第九兵團擔綱主力,在宋時輪指揮下,約12萬人秘密集結。他們裝備簡陋,缺乏重武器,但依靠夜間行軍和地形優勢,悄然靠近美軍陣地。11月27日夜,戰役正式打響,志愿軍計劃利用嚴寒和突襲,將美軍圍殲于長津湖。
北極熊團的覆滅
11月27日晚,志愿軍27軍率先發起進攻。夜色深沉,風雪交加,美軍哨兵凍得幾乎失去知覺,未能及時發現敵情。志愿軍士兵手持步槍和刺刀,迅速沖入北極熊團陣地,戰斗瞬間爆發。北極熊團團長阿蘭·麥克萊恩試圖組織反擊,但混亂中身負重傷,被志愿軍俘虜。團旗在戰斗中被繳獲,成為北極熊團覆滅的象征。
美軍第七步兵師32團第一營指揮官唐·費斯聞訊帶兵增援,卻發現北極熊團已潰散。他試圖率領殘部突圍,但志愿軍火力密集,道路被封鎖,士兵在冰天雪地中難以行動。費斯在激戰中陣亡,僅少數人逃到下碣隅里的海軍陸戰隊陣地。
據美軍統計,北極熊團在這場戰斗中損失高達90%,超過3000人傷亡或失蹤,堪稱全軍覆沒。志愿軍戰報則稱此戰全殲北極熊團,繳獲團旗成為勝利的標志。
這場戰斗發生在長津湖東側的柳潭里、新興里一帶。美軍陣地被分割包圍,補給線被切斷,坦克和重炮在冰雪中難以機動。志愿軍雖也付出慘重代價,但依靠人數優勢和頑強意志,擊潰了這支美軍精銳部隊。
美軍中校清點遺體
北極熊團被殲后,戰場上留下了大量遺體和廢棄裝備。12月2日,長津湖地區氣溫降至零下31攝氏度,冰面覆蓋著厚厚的積雪。美軍海軍陸戰隊第一師汽車運輸營中校奧林·比爾,時年52歲,擁有30年軍旅經驗,主動請纓前往戰場搜救幸存者和清點遺體。
比爾中校帶領士兵拉爾夫·米爾頓和醫護兵奧斯卡·比賓格,駕駛吉普車進入冰面。他們小心翼翼地前行,避開可能的狙擊點,搜尋任何幸存者。最初發現的士兵蜷縮在雪中,許多人因凍傷或失血奄奄一息。
比爾中校迅速組織救援,將傷員安置在吉普車上,用毯子保暖,醫護兵簡單處理傷口。由于車輛空間有限,他優先運送重傷員,并承諾返回接應其他人。在12小時內,他們多次往返,救回319名幸存者。
12月3日清晨,比爾中校獨自返回戰場,手無寸鐵。他走向北極熊團的運輸車隊,那些車輛被凍在原地,周圍一片寂靜。他逐一檢查車內士兵,發現許多人已凍僵,保持著生前的姿勢。他在雪地上留下腳印,沉默地清點遺體,記錄下這場戰斗的慘重損失。據記載,比爾中校的行動持續數小時,直到確認所有遺體位置后才返回下碣隅里。
志愿軍士兵在比爾中校清點遺體時并未干預,而是選擇了圍觀。他們隱蔽在山坡后,手持武器,密切注視著美軍中校的舉動。據志愿軍戰史記載,戰斗結束后,士兵們奉命清理戰場,收繳戰利品,但未接到攻擊搜救人員的命令。比爾中校的行為被視為人道主義行動,且他未攜帶武器,無明顯威脅,志愿軍因此保持克制。
此外,志愿軍在長津湖戰役中也損失慘重。嚴寒導致大量凍傷,戰斗減員嚴重,部隊補給困難。在這種情況下,指揮官可能認為避免無謂沖突更為明智,集中力量鞏固戰果和休整部隊。這種圍觀而不懂的態度,在戰爭中顯得尤為罕見。
戰役的后續與影響
北極熊團覆滅后,聯合國軍士氣受挫,被迫從長津湖撤退。12月6日起,海軍陸戰隊第一師和第七步兵師殘部向南轉移,從柳潭里撤至下碣隅里,再到真興里,沿途遭遇志愿軍多次伏擊。撤退道路狹窄崎嶇,一邊是懸崖,一邊是深谷,積雪覆蓋,車輛寸步難行。志愿軍在高地設下路障,用迫擊炮和機槍阻擊,美軍只能步步推進。
空中支援成為美軍撤退的關鍵。海軍和陸戰隊飛機投下凝固汽油彈,炸毀志愿軍陣地,為地面部隊開路。12月7日,芬欽里隘口的橋梁被志愿軍炸毀,形成24英尺的缺口。若無法修復,美軍將丟棄所有重裝備和車輛。空軍緊急出動C-117運輸機,空投八個2500磅的鋼制橋段。地面部隊在嚴寒中組裝橋梁,成功跨越隘口,繼續撤往興南港。
12月中旬,聯合國軍抵達興南港,展開大規模海上撤離。超過10萬名士兵和9.8萬名朝鮮平民被海軍艦船運往南朝鮮。美軍堅持帶走所有傷員和遺體,展現了極強的紀律性。志愿軍雖持續追擊,但因補給不足和嚴寒影響,未能阻止撤離。
長津湖戰役成為朝鮮戰爭的轉折點。志愿軍的勝利迫使聯合國軍放棄北進計劃,戰線退回三八線附近,戰爭進入僵持階段,直至1953年7月停戰協定簽署。奧林·比爾因其英勇行動獲頒杰出服務十字勛章,他的救援和清點工作,不僅挽救了數百生命,也為陣亡士兵的家屬提供了確切的記錄。
長津湖戰役是朝鮮戰爭中最慘烈的交鋒之一。雙方在極端環境下作戰,美軍依靠先進裝備和空中優勢,志愿軍則憑人數和意志取勝。北極熊團的覆滅標志著美軍在朝鮮北部攻勢的失敗,而比爾中校清點遺體的舉動,則成為戰爭中少有的溫情片段。
志愿軍圍觀而不干預,反映了戰場上偶爾的默契。這種克制并非軟弱,而是基于現實考量和對人道行為的默認尊重。戰爭是殘酷的,但這一事件提醒人們,即使在最激烈的沖突中,人性并未完全泯滅。
這場戰役的損失令人觸目驚心。美軍第10軍傷亡約1.5萬人,其中凍傷和戰斗減員各占一半。志愿軍第九兵團傷亡更大,據統計超過4萬人,其中凍傷者占很大比例。長津湖的冰雪掩埋了無數生命,也見證了雙方士兵的堅韌與犧牲。
對于普通人來說,這段歷史不僅是軍事對抗的記錄,更是人性在極端環境下的真實寫照。比爾中校冒死清點遺體,是對袍澤的負責;志愿軍選擇圍觀,是對生命的尊重。戰爭沒有真正的贏家,長津湖的寒風中,留下的只有無盡的沉思。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