位于中關村壹號科技園區內的
壹美美術館
又開新展啦!
“快看,這個陶瓷與亞克力結合的鏤空花紋真好看。”“我還以為這一片是紙箱制作的藝術品,湊近才發現它們居然是瓷器。”近日,“未來形態:陶瓷在科技緯度下的藝術重構展”于壹美美術館正式開展,吸引眾多觀眾前來參觀。
“本次展覽為觀眾們帶來了155件由158位中外藝術家創作的陶瓷‘未來體’,以當代視角探討陶瓷藝術的未來可能性,展現傳統工藝在當代的形態與價值延展。”壹美美術館館長路貝告訴記者。
“陶瓷藝術是一門融匯古今的藝術,它根植于文明源頭,也面向未來,天然融合了藝術與科技的雙重元素,此次‘未來形態’展覽以科技為緯度,匯集諸多藝術家的作品,呈現了陶瓷藝術與科技、情感的深度融合。每件作品都讓人感受到科技的力量與人的情感。”本次展覽策展人清華大學美術學院教授白明告訴記者,“這些藝科融合的作品在以‘硬科技’為核心的中關村壹號科技園區內的壹美美術館展出,本身也與展覽主題高度契合。”
記者走進壹美美術館看到
本次展覽由科技與陶瓷藝術的融合、
形態的創新與重構、
可持續發展的藝術實踐三部分組成
1
科技與陶瓷藝術的融合
在這一空間,藝術家們將3D打印、數字建模與影像藝術和虛擬技術等在陶瓷藝術上進行應用,打破了傳統手作工藝的邊界,極大地拓展了陶藝制作的可能性與想象力。
天津美術學院工藝美術系副教授陳卓向記者介紹自己的參展作品《紋脈》:“這件作品是基于數字技術介入傳統工藝的跨學科實踐,我借助3D掃描技術,將玉石的形態紋理轉化為參數化模型,運用逆向工程技術解構其拓撲特征雕刻后,再鑲嵌回陶瓷作品中,旨在傳達‘材有美、工有巧’的造物觀。”
2
形態的創新與重構
該板塊集中展現了當代藝術家在陶瓷形態的研究與創造上的成果,藝術家將當代藝術理念融入對泥與火本質的追問中,將過去與未來、藝術與科學之大命題轉化為意象表現,個體感知與表達成為材料與形式解放的核心途徑,揭示出一種泥、火與人類情感緊密相連的獨特生命語言。
中國藝術研究院雕塑院常務副院長郅敏向記者介紹自己的參展作品《河圖洛書-黃河》:“我作品的靈感源自漢字,幾個漢字就可以組成一個詞,幾個詞就可以組成一句話,人類的情感、哲學、思想都可以通過句子傳達出來。這給我提供了無限可能,因為單個陶瓷它的尺寸大小是有局限的,而按照漢字組詞的思路,我可以通過不斷組合的方式,讓陶瓷創作更加的自由,實現更宏大體量的作品。”
3
可持續發展的藝術實踐
這部分則聚焦于環保材料與現成陶瓷材料在陶藝創作中的創新應用與轉化,該部分不僅探討從創作、使用到回收再利用的全過程,更旨在從這些過程中生發出新的藝術感知與表達方式,藝術家們對陶瓷藝術既定的工藝流程進行分解重組,由此拓展了人與物與時代話題的陶藝表達方式。
本次展覽展期將持續至7月13日
展覽期間
壹美美術館還將結合展覽內容
同步推出包括藝術導覽、
藝術科普工坊等在內的系列主題活動
以多元形式引導觀眾發掘陶瓷材料
在當代語境中的創新表達
免費觀展
開館時間:10:00 - 17:00(每周一閉館)
掃描下方二維碼預約參觀
展館位置
中關村壹號·壹美美術館
交通貼士
地鐵16號線永豐站
B口出站東行800米
永豐路口東站:
365路、446路、543路、
544路、巡游公交71線
永豐路口南站:
365路、384路、623路
記者:郭思岐
編輯:李祎喬
推薦 · 閱讀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