廣場舞,作為深受廣大中老年群體喜歡的一種活動,不知不覺早就成為了各個小區、公園的“背景音”。
不過這項活動也一直備受爭議,畢竟他們的音樂聲一大,整個小區的鄰居都得被迫跟著“蹦迪”。
不知道大家有沒有好奇過:要是把廣場舞搬到香港,將會是怎樣一番景象呢?
本文信源來自官方媒體 為提升文章可讀性 細節可能存在潤色 請理智閱讀 僅供參考
香港公園標語為何讓人破大防?
晚上七點多,走進香港的公園,你會發現行人稀少,整個公園彌漫著安靜的氣息。
老人們大多在安靜地坐著下棋,或者悠閑地散步聊天,這里沒有嘈雜的音樂聲,更沒有成群結隊跳舞外放音樂的人群。
這種安靜的環境,讓公園真正成為了人們放松身心的寧靜港灣。
而在內地,公園的晚間景象往往大不相同。
廣場舞可以說是公園晚間的 “主角” 之一,而且不僅僅局限于公園。
馬路邊、小區的空地,只要有一片稍大的場地,就可能成為廣場舞的 “戰場”。
跳舞的人群通常會將音響音量調得很大,歡快的音樂聲傳得很遠。
在一些公園,不同的廣場舞團隊占據不同區域,彼此之間似乎在暗暗較勁,音量一個比一個大。
這高分貝的音樂聲,對于住在公園附近的居民來說,可就成了一種困擾,嚴重影響了他們的休息。
都是公園,為啥香港的公園就那么安靜呢?
細心的人會發現,在香港的公園公告牌上明確寫著:任何人在游樂場地進行音樂活動而令他人煩擾,一經定罪,可處 3 級罰款,也就是 1 萬港元,還可能面臨監禁 14 日。
這可不是說說而已,香港在噪音管理方面的法規執行得相當細致,毫不含糊,一旦有人違反規定,就會受到嚴厲懲處。
許多網友看了這樣的規定紛紛破防,表示真的很羨慕。
文明需要約束
我們其實也有相關的法律法規,比如《環境噪聲污染防治法》,對噪音污染問題做出了規定。
可在實際執行過程中,卻面臨著諸多困境,在很多地方,對于公園噪音問題的處理,大多以口頭教育為主,執行力度相對較小。
就拿安康市來說,當地為了解決廣場舞噪音問題,曾經讓廣場舞隊簽承諾書,要求他們將音量控制在 65 分貝以下。
可是,執法人員前腳剛走,廣場舞的音樂聲立馬又大了起來,承諾如同虛設。
對于物業而言,管理這些廣場舞團隊也十分困難。
因為跳舞的大多是老人,物業擔心管理過于強硬會引發沖突,甚至擔心老人的身體狀況,導致問題難以得到有效解決。
有壓迫就有反抗,許多被影響休息的人只能采取一些“極端手段”來反抗。
除了公園,香港對其他公共場合的管理也十分嚴格,隨地吐痰、亂扔垃圾等會面臨高額罰款。
甚至連在公共場所說臟話,也會受到處罰,情節嚴重的甚至會被拘留。
另外,香港嚴禁邊走邊抽煙,違反者將被處以 1500 港元以上的罰款。
這些嚴格的規定,約束著市民的行為,使得香港的公共場合秩序井然。
相比之下,我們在公共場合管理方面,依然任重而道遠。
生活方式和理念的差異
香港是一個高度競爭、生活節奏極快的城市。
許多老人即便到了退休年齡,由于生活壓力較大,為了維持生計,或者為了讓自己的生活更充實,依然選擇繼續工作。
每天工作結束后,他們已經十分疲憊,根本沒有多余的精力再去參與公園等公共空間的娛樂活動。
所以在香港的公園,很少能看到大量老人聚集開展娛樂活動的場景。
而在內地,老人退休后,生活節奏一下子慢了下來,開啟了悠閑的養老生活。
他們有大量的空閑時間發展愛好,跳廣場舞成了很多老人的首選,既能鍛煉身體,又能和同齡人交流互動。
此外,旅游也是內地老人豐富生活的常見方式,他們會跟著旅行團,去各地領略不同的風景。
還有一部分老人,會幫忙照顧孫子孫女,享受天倫之樂。
由于規定和觀念的差異,最終導致了內地和香港在一些公共場合截然不同的局面。
結語
不過雖然仍有差距,但我們不必妄自菲薄,可以從香港的管理模式中汲取很多有益的經驗。
首先,要進一步完善法規,其次,加強執行力度,提高違規成本,讓法規真正發揮作用。
展望未來,相信隨著經濟發展、素質提高、法規完善,我們的公園的噪音管理和公共秩序狀況也會得到極大的改善。
關于這事你咋看?歡迎在評論區留言討論~
信息來源:
華商網
極目新聞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