六月,鹽城濱海,梅雨淅瀝。南京醫科大學“骨”舞“仁”心歸巢行動志愿服務團隊的14名學子,與二附院專家共赴濱海縣現代農業產業園區衛生院,展開了一場以骨骼健康為核心的“三下鄉”實踐。這場行動不僅是一次醫療支援,更是一場知識、情懷與使命的深度融合——青年學子在田間地頭踐行醫者仁心,在紅色熱土中感悟初心,在調研與科普中探索鄉村振興的健康路徑。
(一)義診:專家下沉,架起“健康橋梁”
“大醫院掛號難,專家能到家門口,做夢都不敢想!”6月27日清晨,濱海縣衛生院的走廊擠滿了拎著CT片、拄著拐杖的村民。二附院骨科、神經內科等科室的主任醫師們剛坐下,便被圍得水泄不通。一位70歲的老人顫巍巍掏出一沓舊病歷,哽咽道:“腿疼了十年,跑遍縣城也沒看好,聽說南京專家來,我凌晨就守著了。”專家仔細查閱片子,發現其膝關節嚴重退變,當場指導康復訓練,并叮囑“少蹲著干活,多補鈣”。這樣的場景在三天里反復上演,專家們日均接診超百人,從腰椎間盤突出到高血壓管理,從小兒發育評估到婦科疾病篩查,用專業與耐心化解鄉親們的焦慮。
志愿者們則是這場義診的“潤滑劑”。他們提前分工:一組負責登記信息、測量血壓血糖;另一組引導村民按需就診,用方言解釋檢查流程。“阿婆,您測完血壓別急走,隔壁專家教您怎么吃鹽才健康!”志愿者小張邊說邊遞上宣傳單。針對兒童,他們重點觀察脊柱形態,提醒家長糾正“趴桌子寫作業”的習慣;遇到老人跌倒骨折的舊傷,便手把手教康復操。三天里,團隊累計服務1200余人次,發放藥品包、健康手冊逾千份,更在實操中掌握了分診技巧與急救技能。
(二)科普:知識“播種”,守護健康未來
“孩子總駝背,打也改不過來,可咋辦?”在村委會活動室,一場面向家長的脊柱健康講座正如火如荼。志愿者小王用動畫演示脊柱側彎的危害,現場邀請一名男孩上臺檢測。“看,他的肩膀高低不平,平時要少背單肩包,多游泳!”家長們紛紛舉起手機拍照,有人感慨:“早知道彎腰寫作業害這么大,以前總罵孩子不聽話。”針對農村常見的“補鈣靠喝骨頭湯”誤區,團隊設計順口溜:“牛奶豆漿輪流喝,曬太陽比吃藥強!”朗朗上口的語言讓知識深入人心。
老年課堂則聚焦骨質疏松。志愿者小李舉著模型講解骨骼結構,老人們摸著自己的膝蓋恍然大悟:“原來骨頭也會‘空心’!怪不得我摔跤就骨折。”互動環節中,一位八旬老人顫巍巍舉手:“醫生說我缺鈣,但喝牛奶拉肚子,咋辦?”志愿者立刻推薦酸奶、小魚干等替代品,并示范“坐姿踢腿”等安全運動。課后,許多老人圍著咨詢健康問題,直到暮色漸深仍不肯散去。
(三)調研:扎根泥土,探尋健康真相
“數據不會說謊,但腳步必須接地氣。”團隊帶著問卷深入村莊,既訪村民家炕頭,也進村衛生室。在陳家巷,志愿者小陳遇見一位臥床的老奶奶,因髖關節壞死無法行走。老人抹淚道:“城里看病貴,兒女打工忙,疼了三年只能忍著。”這一幕被鄭重記入《江蘇省骨質疏松預防現狀調查》報告。數據顯示:超六成老人不知補鈣為何物,僅三成接受過骨密度檢測;兒童脊柱問題多因久坐寫作業、缺乏戶外運動。基層醫生亦吐露困境:“設備老舊,遇到復雜骨折只能轉診,但村里老人舍不得花錢去縣城。”
調研中,團隊還發現一個矛盾:衛生院配有心電圖機、超聲儀,但村民寧愿信偏方。“機器擺著沒用,得教會我們用!”村醫老劉的話戳中痛點。志愿者連夜整理操作手冊,計劃后續開展遠程培訓。三天走訪,300份問卷勾勒出濱海縣的健康畫像——醫療資源“最后一公里”亟待打通,而觀念落后更是隱形壁壘。
(四)紅旅:歷史為鏡,淬煉醫者初心
“當年的戰士用竹片固定傷口,咱們用鋼板,但救死扶傷的心不能變。”在濱海縣烈士紀念館,一張新四軍戰地醫療舊照讓團隊成員肅然起敬。照片中,護士用粗布包扎傷員的場景,化作健康手冊中的插畫旁白:“條件艱苦,但醫者從未缺席。”學生們將這份精神帶入宋公堤展區——1949年軍民共建的防潮堤,凝聚著“自力更生”的智慧。志愿者小趙模仿筑堤工人的挑擔姿勢,卻發現“弓腰過久易傷腰”,當即設計護腰口訣:“挑土挺直腰,歇時拉伸肩,回家熱敷好。”
實踐活動尾聲,團隊在紅色廣場發起“健康承諾”儀式。村民們寫下“少熬夜”“每天走路半小時”等目標,折成“紅葉”貼滿展板;志愿者贈送的手冊內,既有骨密度自測表,也有革命名言“健康的身體是革命的本錢”。一位抗美援朝老兵握著手冊說:“你們和當年軍醫一樣,都是老百姓的靠山!”
醫路求索,青春無悔寫擔當
三日實踐,團隊服務超千人,回收問卷300余份,更在紅色教育中體悟初心。當城市三甲醫院的技術遇見鄉土需求,當青年熱情碰撞基層實際,這場實踐成為雙向治愈:村民獲診病之術,學生悟共情之道。正如志愿者小王所言:“這里不需要‘救世主’,而是需要聽得懂鄉音、走得近人心的‘健康伙伴’。”
南京醫科大學“歸巢行動”絕非短期輸血,而是通過“導師制”幫扶、遠程會診等長效機制,培育“帶不走的醫療隊”。學子們在實踐中成長——從初學導診的生澀,到科普時的信手拈來;從面對骨折老人的無措,到調研后的政策思考。他們以仁心為燈,照亮鄉村醫療的盲角;以紅旅為鏡,照見醫者初心的底色。
醫路漫漫,唯愛與責相伴。南醫學子的腳步不會停歇,因為他們深知:守護桑梓骨骼健康的路上,每一寸深耕都是對生命的禮贊,每一份堅守都是對紅色的傳承。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