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明朝永樂年間,三保太監鄭和奉皇命七下西洋。那船隊浩浩蕩蕩,寶船高大如樓,帆檣林立,遮天蔽日。船上載著絲綢、瓷器、茶葉,還有數千官兵匠人。這一日,船隊行至南海深處,碧波萬頃,晴空如洗。
"報——前方發現魚群!"瞭望臺上的水手突然高聲喊道。
鄭和站在船頭,手搭涼棚望去。只見遠處海面上銀光閃閃,似有無數利劍劈開波浪,速度奇快,直奔船隊而來。
"不好!是旗魚群!"船隊中有經驗的老水手臉色大變。
這旗魚生得古怪,上頜突出如長劍,背鰭高聳似旗幟,游動起來快如閃電。成年旗魚足有丈余長,那"長劍"能刺穿船板,是海上出了名的"海霸王"。
說時遲那時快,眨眼間魚群已至。但聽得"砰"、"砰"數聲,幾條旗魚竟直直撞上船舷!那鋒利的上頜刺入船板,木屑四濺。一條旗魚更是躍出水面丈余高,"唰"地刺穿了一名水手的胸膛!
"保護寶船!"鄭和大喝。官兵們慌忙拿起長矛弓箭,可旗魚在水下游弋如飛,哪里射得中?轉眼間,幾條小船已被撞得千瘡百孔,緩緩下沉。
船隊大亂。鄭和急得額頭冒汗,這要是損了寶船,如何向皇上交代?正無計可施時,忽聽身后有人道:"大人,小人有辦法。"
回頭一看,是個精瘦的老者,皮膚黝黑如炭,皺紋里夾著鹽粒,正是泉州來的老漁夫李阿海。這李阿海在船上負責修補漁網,平日里寡言少語,此刻卻目光炯炯。
"老丈有何妙計?"鄭和連忙問道。
李阿海指著海中道:"旗魚性子烈,見光就追。老漢在泉州打漁時聽祖輩說過,可用銅鏡反光引開它們。"
鄭和將信將疑,但眼下別無他法,便命人取來數面銅鏡。李阿海又道:"需得有人下水,將銅鏡掛在魚群前方。"
眾人聞言色變。下海?那不是送死嗎?旗魚的利劍能輕易刺穿人體,方才那水手的慘狀還歷歷在目。
沉默片刻,李阿海脫去上衣,露出瘦骨嶙峋的上身:"老漢活了六十有三,夠本了。讓我去。"說著,將銅鏡系在腰間,又取了一捆繩索。
鄭和動容,握住老人粗糙的手:"老丈保重。"
李阿海咧嘴一笑,露出幾顆黃牙:"大人放心,老漢跟海打了一輩子交道,沒那么容易喂魚。"說罷,一個猛子扎入海中。
眾人屏息凝神。只見李阿海如一條老魚,靈活地游向魚群前方。旗魚似乎被這個突然出現的黑影吸引,有幾條調轉方向朝他游去!
"快看!"有人驚呼。李阿海已取出銅鏡,陽光經鏡面反射,在水下形成一道耀眼的光柱。說也奇怪,那些旗魚立刻被光芒吸引,追逐光斑而去。
李阿海趁機將銅鏡系在一塊礁石上,正要返回,忽見一條巨影從深水中升起——那是一條足有兩丈長的旗魚王!它的上頜閃著寒光,背鰭如一面血色旗幟,徑直朝老人沖來!
"小心!"船上眾人齊聲驚呼。
李阿海顯然也發現了危險,拼命向船隊游來。可人哪游得過旗魚?眼看那"長劍"就要刺中老人后背,千鈞一發之際,李阿海突然轉身,將最后一面銅鏡對準了旗魚王的眼睛。
強光一閃,旗魚王明顯頓了一下。就這一瞬耽擱,船上箭如雨下,終于有幾支射中魚身。旗魚王吃痛,甩尾掀起巨浪,帶著魚群迅速潛入深海,消失不見。
海面恢復了平靜。眾人急忙放下小船,將精疲力盡的李阿海撈起。老人腹部被旗魚王刺穿,鮮血染紅了甲板。
鄭和親自為老人包扎,含淚道:"老丈救了整個船隊,本官定當奏明圣上..."
李阿海搖搖頭,氣若游絲:"大人...不必...老漢有個請求..."
"老丈請講。"
"旗魚...不是惡魚..."李阿海斷斷續續道,"它們...認光...認旗...大人若在船頭...掛面銅鏡...再刻個旗魚像...它們便當是同類...不會再攻..."
話未說完,老人頭一歪,再無聲息。
鄭和悲痛不已,命人以最高禮儀將李阿海海葬。那日黃昏,船隊全體肅立,看著包裹著大明旗幟的遺體緩緩沉入碧波。有老水手說,隱約看見一群旗魚在下方游弋,似在護送。
遵照李阿海遺言,鄭和命人在每艘船頭安裝銅鏡,并雕刻旗魚雕像。說來也怪,此后航行中,旗魚群再見船隊,不僅不攻擊,反而在船前引路,成了吉祥物。
船隊返航后,鄭和特意去了趟泉州,找到李阿海的家人,厚加撫恤。后來閩南漁民都知道了這個法子,出海前必要在船頭掛面銅鏡,刻個旗魚像。老人們說,月圓之夜,還能看見李阿海的魂魄騎在旗魚背上,巡視海疆呢。
如今幾百年過去,科技發達了,漁船都裝了雷達聲吶。可閩南老漁民出海,仍會在船頭擺個小銅鏡,說是"拜阿海公,引旗魚娘"。你若問為什么,他們會指著遠方海天相接處:"看,旗魚躍水,那是阿海公在保佑討海人呢!"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