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年6月14日,第三屆《春秋》學國際會議暨第五屆海峽兩岸《左傳》學會議于同濟大學人文學院隆重召開。
開幕式由同濟大學人文學院副院長、教授谷繼明主持,同濟大學常務副校長呂培明,山東大學中國經學研究中心主任、教授杜澤遜,臺灣成功大學中國文學系主任、教授黃圣松,同濟大學人文學院院長、哲學系教授劉日明分別致辭。
開幕式主持人谷繼明教授
同濟大學呂培明副校長
同濟大學呂培明副校長表示本屆大會可以邀請海內外專家學者共聚一堂研究儒家經典非常有意義,希望本次大會對儒家經典的探討能夠更加堅定我們對于中國傳統文化的自信。
山東大學經學研究院院長、文學院教授杜澤遜
山東大學經學研究院院長、文學院教授杜澤遜表示同濟大學經學研學院以《春秋》學見長,其得到了敦和基金會的支持,且做得非常優秀。這樣一個跨學科的會議既可以提出更多的問題以及見解,對今后的經學發展也會有重要的指導意義。
臺灣成功大學中文系教授黃圣松
臺灣成功大學中文系教授黃圣松認為《春秋》學大會和海峽兩岸《左傳》學會議合辦會讓大家有更多的機會與國際學者交流,這對于臺灣地區的學者以及大陸學者皆是一個很好的學習機會,加強了兩岸的經學研究的交流與匯通。
同濟大學人文學院院長劉日明
同濟大學人文學院院長劉日明認為《春秋》學大會能夠連續舉辦三次,既離不開與會學者的支持,更離不開敦和基金會的支持。劉院長回顧了經學研究院成立的歷史及取得的各項成果,表示學院會一如既往地繼續支持經學研究院的發展。
隨后,會議由清華大學中國經學研究院院長、哲學系教授陳壁生主持,復旦大學哲學學院教授謝遐齡、臺灣高雄師范大學經學研究所教授鄭卜五、南京師范大學文學院教授方向東、日本北九州大學文學部教授鄧紅、四川師范大學哲學學院教授黃開國、愛丁堡大學亞洲研究系教授Joachim Gentz(耿幽靜)、中國社會科學院哲學所研究員劉豐依次進行主旨發言。
主旨發言主持人:陳壁生教授
復旦大學哲學學院教授謝遐齡
復旦大學哲學學院教授謝遐齡發言主題為《董子大一統學說是王道學核心思想》,謝教授認為董子以陰陽、五行解說天道,“大一統”意在貴元正本,實行之要則君王正心、言不及利、興學養士。
臺灣高雄師范大學經學研究所資深教授鄭卜五
臺灣高雄師范大學經學研究所資深教授鄭卜五分別就關于《春秋》的四個問題進行報告:其一,辨析了傳(zhuàn)經和傳(chuán)經的概念;其二,認為“罷黜百家,獨尊儒術”是對董仲舒的抹黑;其三,認為正名思想是孔子的基本理論,而非引申理論;其四,辨析了“尊王攘夷”及“尊王化夷”的概念,以為“尊王化夷”才是《春秋》大義之一。
南京師范大學文學院教授方向東
南京師范大學文學院教授方向東的發言主題是《阮刻本〈春秋左傳注?校勘記〉襲用陳樹華〈春秋經傳集解考正〉考辨》,方教授以為阮刻本《春秋左傳注疏校勘記》部分條目直接取材于陳樹華《春秋經傳集解考正》,或直接襲用,或加以補充,或訂正錯誤,也因襲用增加了錯誤,所以我們在使用阮刻本《校勘記》時應加以注意。
日本北九州大學文學部教授鄧紅
日本北九州大學文學部教授鄧紅的發言主題是《何休的春秋災異論與董仲舒的異同和繼承》,鄧教授一方面認為何休在具體災異的解釋中并沒有完全遵循定義。另一方面認為何休災異論在概念、方法論和理論基礎方面,有著深深的董仲舒災異論痕跡,也有自己的獨特色彩。
四川師范大學哲學學院教授黃開國
四川師范大學哲學學院教授黃開國認為孔子之前無六經經典。之所以會產生六經在孔子前這樣的誤解,一是依據《左傳》《國語》等著作中有與六經書名相同文獻的記載;二是誤解《周禮》所言六藝,混淆六藝與六經。
愛丁堡大學亞洲研究系教授Joachim Gentz(耿幽靜)
愛丁堡大學亞洲研究系教授Joachim Gentz(耿幽靜)以為《左傳》更注重歷史,《公羊》、《穀梁》則更加具有哲學性。與《左傳》相比,《公羊》和《穀梁》對史學原則進行了更為批判性的反思,對來源的可靠性、內容的可信度和傳播問題進行了更多的探討。
中國社會科學院哲學所研究員劉豐
中國社會科學院哲學所研究員劉豐發言主題是對《禮記·經解》的分析,其以為《經解》篇是七十子之徒傳述、解釋孔子對“六經”的看法,是出自于孔子的后學的一篇作品,非漢儒雜湊而成。
本次大會共設《公羊》學研究、《左傳》學研究、《春秋》學史研究、《穀梁》學研究、相關經學問題研究五場分論壇。
論壇一《公羊》學研究
第一組由華東師范大學哲學系教授陳赟主持,湖南大學岳麓書院副教授陳峴評議。
主持人:華東師范大學哲學系陳赟教授
評議人:湖南大學岳麓書院陳峴副教授
上海交通大學人文學院教授余治平
上海交通大學人文學院教授余治平發言題目為《董仲舒對“義”的獨特規定——以公羊經學語境下概念詮釋為中心》,文章以為董仲舒強調“化天理而義”,義的天理化使義獲得絕對的屬性和超驗的高度,也使義從事務性的公平公正詮釋中抽離出來而獲得更大的普適性。
上海師范大學哲學系副教授王江武
上海師范大學哲學系副教授王江武發言題目為《“文王”與“受命”“改制”——以〈春秋公羊傳〉隱公元年“文王”的不同詮釋為中心》,文章認為東晉王愆期始以“素王”孔子的觀念詮釋“文王”,但這樣解釋否棄了“文王”中的“受命”與“改制”觀念,會導致公羊學“湯武革命”微言的缺失。
復旦大學哲學學院副教授徐淵
復旦大學哲學學院副教授徐淵發言題目為《“大一統”的禮義基礎》,作者認為 “大一統”本身完全可以在西周宗法制度內部得到完整的說明,不需要具有數術色彩的“三統說”作為其前提。
上海師范大學哲學系副教授高瑞杰
上海師范大學哲學系副教授高瑞杰發言題目為《〈公羊〉諸侯、天子誅絕辭考》,文章以為在具體事例中可將誅絕辭由輕及重分為三個層次:第一個層次罪輕,大致為誅責、推逐去之之義;第二個層次罪稍重,誅絕有“絕其身”或“絕其位”之義;第三個層次罪重,往往誅絕其身、位。
山東理工大學馬克思主義學院副教授王光輝
山東理工大學馬克思主義學院副教授王光輝發言題目為《論〈春秋〉為“孔子之刑書”》,文章以為清儒劉逢祿既從理論上調和《春秋》為“圣人之刑書”與“禮義之大宗”的沖突,又立足于其禮部儀制司主事的身份,依據《春秋》及諸經典之義對一些司法案件作出自己的判斷,凸顯《春秋》的“刑書”特征。
復旦大學哲學學院博士生卜之凡
復旦大學哲學學院博士生卜之凡發言題目為《不拘正經以垂治法:再論公羊權變說》,文章以為公羊學權變思想可體現在三個方面。首先,孔子制《春秋》以臣子之身行天子之事,本身就是權變之舉。其次,《春秋》無達辭,書法義例的選用,都是孔子從治道出發精心權衡的結果。最后在治法的層面,權變表現為“反經之法”與“兩經相衡”。
第二組由上海交通大學人文學院教授余治平主持,上海師范大學哲學系副教授高瑞杰評議。
主持人:上海交通大學人文學院余治平教授
評議人:上海師范大學哲學系高瑞杰副教授
復旦大學哲學學院教授郭曉東
復旦大學哲學學院教授郭曉東發言題目為《論劉逢祿“三科九旨”說對何休的紹述與修正》,文章以為劉逢祿采用宋均的三科次序會使通三統說的革命性內涵隱而不彰。劉逢祿以張三世先于通三統,深刻地影響了清代《公羊》學,從而使得《公羊》學的精神遂由革命而轉向改良。
湖南大學岳麓書院副教授許超杰發言題目為《尊王與治道:政統視域下的清中期〈公羊〉學》,作者以為,清中期《公羊》學研究的核心并非是恢復家法與師法,而是清官方政治與學術規范和引導下的尊王致治之學。
中國人民大學哲學學院副教授宮志翀
中國人民大學哲學學院副教授宮志翀發言題目為《徐彥疏的鄭學背景》,作者梳理了徐彥疏的內容,以為鄭玄學是徐彥疏的基本知識背景,這對于定位徐彥其人其疏的時代,把握徐彥疏的意義,有一定的左證作用。
北京大學哲學系博士后陳姿樺
北京大學哲學系博士后陳姿樺發言題目為《仁義兼治——論孔廣森〈春秋〉學中的天下治法》,文章以為,孔廣森從“救衰補弊”與“變文從質”的角度提出“仁義兼治”為“《春秋》新意”。
復旦大學哲學學院博士生王侃
復旦大學哲學學院博士生王侃發言題目為《公羊舊疏考證》,文章通過離析文本的內在層次,以為今本《公羊疏》是由南北朝人所作、經過唐人編纂后成型的作品。
第三組由福建師范大學文學院教授黃黎星主持,上海大學哲學系副教授曾海龍評議。
主持人:黃黎星教授 福建師范大學文學院
評議人:上海大學哲學系曾海龍副教授
湖南大學岳麓書院副教授陳峴
湖南大學岳麓書院副教授陳峴發言題目為《經學視域下儒家復仇觀念的理論架構與意涵演變》,文章認為在法律規定與司法、執法不斷完善的建設中,既通過對復仇觀念的肯定加深了儒家社會倫理觀念,又嚴格控制了因為復仇行為所引發的暴力事件產生頻次,從兩個不同維度實現了維系社會秩序穩定的最終目的。
中央民族大學文學院副教授黃鳴
中央民族大學文學院副教授黃鳴發言題目為《〈春秋〉復“九世之仇”議》,文章認為襄公滅紀的行為雖然被《公羊傳》贊譽為復仇的賢舉,但實際上是齊國擴張領土、掃除障礙的政治謀略。
河南師范大學哲學系講師王康
河南師范大學哲學系講師王康發言題目為《“理之所無,事之所有”——陳立公羊災異說析論》,文章以為陳立提出“理之所無,事之所有”之說以應對歷代對災異說的挑戰,堅持董、何以來“神道設教”的傳統,反對后世學者對“天人感應”的消解。
同濟大學人文學院博士后張禹
同濟大學人文學院博士后張禹發言題目為《〈春秋〉災異的敘事布局與意義隱微》,文章分析了災異與年份的比率,認為所傳聞世、所聞世、所見世三階段的災異發生頻率愈來愈高,這恰好與公羊家“世愈近而愈亂”的政治、社會認識一致。
第四組由重慶大學高研院副教授黃銘主持,河南師范大學哲學系講師王康評議。
主持人:重慶大學高研院黃銘副教授
評議人:河南師范大學哲學系王康講師
同濟大學人文學院博士后任新民
同濟大學人文學院博士后任新民發言題目為《論啖助學派之〈春秋〉例學》,文章以為唐代法學完備、普及,啖助、趙匡、陸淳正是在這一背景下進行其《春秋》學研究的。由“文法”之學上探《春秋》義例,是啖助學派《春秋》學的重要進路。
上海交通大學人文學院博士生甘立娟
上海交通大學人文學院博士生甘立娟發言題目為《公羊學以“滅同姓”為大惡的義理研究》,文章以為“滅同姓”不僅是對宗法倫理的巨大沖擊,更是對天子分封秩序的嚴重破壞。孔子在《春秋》中記載“滅同姓”的事件,彰顯了公羊家對尊尊之道、親親之義的堅守與捍衛。
清華大學人文學院博士生黃康佳
清華大學人文學院博士生黃康佳發言題目為《啖助的〈春秋〉觀與春秋學的轉折——以“變周從夏”為中心》,文章以為啖助的“變周從夏”說反映了唐宋之際春秋學轉折中的理論張力。啖助認為孔子“變周”不在制度層面而在更根本的教化層面。
復旦大學哲學學院博士生李蝶
復旦大學哲學學院博士生李蝶發言題目為《論何休〈公羊解詁〉功過相除計》,文章以為“功過相除”常用于漢代吏治的考核中,其與《漢書》所載“《春秋》之義”的聯結肇始于劉向,最終為何休所發揚。
論壇二 《左傳》學研究
第一組由湖南大學岳麓書院教授李偉榮主持,湖南大學岳麓書院副教授田訪評議。
主持人:湖南大學岳麓書院李偉榮教授
評議人:岳麓書院歷史系田訪副教授
揚州大學文學院教授郭院林
揚州大學文學院教授郭院林發言題目為《試論杜預〈左傳〉注以文解經的特色》,作者指出,杜預從文章學角度深入剖析經傳,進而揭示《左傳》文學特色。這種以文解經的方式,啟發了后人從文辭、文章結構、敘事角度進一步討論。
福建師范大學文學院教授黃黎星
福建師范大學文學院教授黃黎星發言題目為《論〈左傳〉〈國語〉筮例的文化意義》,作者指出《左傳》及《國語》所記易筮是傳世文獻中最古老的占筮實例。通過考察,既可以認識史家記筮之用意與特色;同時,對于考辨《周易》成書過程若干階段的遺跡等都具有重要的文化意義。
北京師范大學文學院副教授方韜
北京師范大學文學院副教授方韜發言題目為《“〈左傳〉為魏氏造飾”說新證》,作者從“魏絳和戎”“魏舒執政”“季札觀樂”三個重要的事件入手分析,認為《左傳》編撰者與魏國或有較密切的關系。
高雄師范大學經學研究所項目助理教授張婉瑩
高雄師范大學經學研究所項目助理教授張婉瑩發言題目為《〈春秋〉三〈傳〉對魯文姜之述評比較》,作者認為文姜導致桓公被弒,而死后卻能得到“文”之美謚,此間的矛盾與差異是《春秋》學者考察和詮釋的重要問題。
武夷學院文教學院講師高強
武夷學院文教學院講師高強發言題目為《晉文公圍鄭史事新研》,作者分析了典籍中所記晉文公圍鄭之事,以為戰國時期的作品記事為說理服務,有時會將不同時期、不同人之事系于同一時期、同一人之下;也會為敘述便利而調整記事順序,作為史料使用時須仔細辨析其是否可信。
第二組由華中師范大學歷史文獻學研究所教授黃覺弘主持,北京師范大學文學院副教授方韜評議。
主持人:華中師范大學歷史文獻學研究所黃覺弘教授
評議人:北京師范大學文學院 方韜副教授
華東師范大學中國現代思想文化研究所暨浙江大學馬一浮書院教授陳赟
華東師范大學中國現代思想文化研究所暨浙江大學馬一浮書院教授陳赟發言題目為《〈春秋〉“大一統”與“天下時代”普遍秩序的構建》,作者指出大一統作為一種普遍秩序構建方案,其核心在于在作為有限支配的國家中引入精神性天下,以轉換與充實帝國,使之成為承載精神性天下的天下型國家。
湖南大學岳麓書院教授李偉榮
湖南大學岳麓書院教授李偉榮發言題目為《美國〈左傳〉研究之述評》,作者梳理了美國的《左傳》學研究,認為美國的《左傳》研究始于衛三畏,并重點介紹了華茲生、史嘉伯兩位漢學家的突出成果。
西北師范大學哲學與社會學院教授張立恩
西北師范大學哲學與社會學院教授張立恩發言題目為《〈春秋〉“褒貶”發微——以杜預有關“一字褒貶”的詮釋為例》,作者認為杜預在反省先儒“錯文見義”方法的基礎上首次提出“一字褒貶”的概念。杜預以為“錯文見義”只適用于“凡例”與“新意變例”,而“一字褒貶”僅針對“新意變例”而言。
岳麓書院歷史系副教授田訪
岳麓書院歷史系副教授田訪發言題目為:《左傳》解讀的多重向度——評《〈左傳〉的書寫與解讀》,田教授以為該書作者雖不可避免地透露出以其固有的歷史意識、理論標準審視《左傳》文本的痕跡,但也促使我們更多角度、更深層次地研究自己的文化傳統,具有中西文化交流和比較的非凡意義。
東吳大學中國文學系副教授林盈翔
東吳大學中國文學系副教授林盈翔發言題目為《陳壽化用〈左傳〉以寄寓史識——陳壽〈春秋〉學蠡測(三)》,作者詳細梳理了陳壽在《三國志》行文中,使用、化用《左傳》的詞匯典故,認為這使陳壽經學(《春秋左氏傳》)于史學(《三國志》)的影響與浸潤得以彰顯。
第三組由山東理工大學中文系副教授張德恒主持,東吳大學中國文學系副教授林盈翔評議。
主持人:山東理工大學中文系張德恒副教授
評議人:東吳大學中國文學系林盈翔副教授
四川大學古典學系教授彭華
四川大學古典學系教授彭華發言題目為《再論歷史書寫與在場性問題——以〈春秋〉和〈左傳〉的“書”與“不書”為例》,文章以《春秋》和《左傳》的“書”與“不書”為例,再次論述“歷史書寫與在場性問題”,而所取角度則以史學為主。
南昌大學國學研究院副教授周博
南昌大學國學研究院副教授周博發言題目為《讀〈左傳〉札記一則》,文章聚焦《左傳》昭公十三年晉大夫叔向“再會而盟以顯昭明”一語的文本爭議,以為“再會而盟以顯昭明”的“顯”似為衍文,西晉時期似未出現,不過至晚在唐代已經存在,并影響了之后對于傳文的解釋。
西北大學文學院講師肖瀟
西北大學文學院講師肖瀟發言題目為《杜預〈春秋經傳集解〉“分章集解”探析》, 文章以為《春秋經傳集解》重塑了《春秋》與《左傳》的關系,以《左傳》涵攝《春秋》,改變了《左氏》學發展的格局與樣態,實現了《左傳》相對于《春秋經》地位的實質性提升。
同濟大學經學研究院兼職研究員汪鳳
同濟大學經學研究院兼職研究員汪鳳發言題目為《杜預〈春秋〉學弒君例探微》,文章以為杜預對弒君例的解釋之所以屢被責難,其原因在于杜氏將《春秋》書法中的討賊之辭和大夫相殺的書法均解為弒君稱人之例,并為弒君自立的合法性在學理上進行了辯護。
第四組由西北師范大學哲學與社會學院教授張立恩主持,南昌大學國學研究院副教授周博評議。
主持人: 西北師范大學哲學與社會學院 張立恩教授
評議人:南昌大學國學研究院周博副教授
山東大學文學院教授吳柱
山東大學文學院教授吳柱發言題目為《春秋盟書的文體結構》,文章以為完整的盟書包含序辭、盟首、要言三部分,要言之中又包含誓辭和詛辭,有時誓、詛分寫,有時誓、詛合寫。出土侯馬、溫縣盟書基本只有要言部分,均為誓、詛合寫,這并非完整意義的盟書形態。侯馬105號坑所見墨色文書亦屬盟書性質,不是詛禮的產物。
山東師范大學齊魯文化研究院教授閆春新
山東師范大學齊魯文化研究院教授閆春新發言題目為《科舉〈左氏〉學述要》, 作者分析了“科舉《左氏》學”的定義及核心內容,認為“科舉《左氏》學”不僅空前推進了官學《左氏》學及其意識形態對普通讀書人的思想滲透,而且大大促進了《左傳》的文化傳播,延及韓、日、越等地。
華中師范大學歷史文獻學研究所副教授樊寧
華中師范大學歷史文獻學研究所副教授樊寧發言題目為《重慶圖書館藏孫志祖〈春秋左傳注疏〉批校本價值初探》,作者查閱清人孫志祖《春秋左傳注疏》批校本,發現該本征引了103條盧文弨校語,據此可考察盧文弨《春秋左傳注疏》校本原貌。作者認為盧文弨一方面有力推進了《春秋左傳注疏》的校勘工作,同時還對阮元《春秋左傳注疏校勘記》的編纂產生了重要影響。
上海師范大學人文學院講師楊永生
上海師范大學人文學院講師楊永生發言題目為《多重視域下“五侯九伯”的再討論》,作者以為“五侯九伯”一詞的含義在不同的場合會有差別。在西周初年太公受命征伐時,“五侯九伯”為實指,指叛周的五個殷侯和九個殷伯;在齊桓公伐楚時,“五侯九伯”統稱天下諸侯。
論壇三 《春秋》學史研究
第一組由臺灣“中大”中文系教授劉德明主持,上海大學哲學系副教授張靖杰評議。
主持人:臺灣“中大”中文系劉德明教授
評議人:上海大學哲學系張靖杰副教授
臺灣成功大學中文系名譽教授張高評
臺灣成功大學中文系名譽教授張高評發言題目為《朱熹〈春秋〉詮釋學之層面與價值——以〈朱子語類·春秋綱領〉為例》,作者考察《朱子全集》、《朱子語類》等文獻,認為關于《春秋》經典詮釋之視角與方法,朱子已提示四大層面:其一,或筆或削以昭義;其二,據實直書以見義;其三,屬辭比事以顯義;其四,張本繼末以求義。
中國社會科學院古代史研究所教授葛煥禮
中國社會科學院古代史研究所教授葛煥禮發言題目為《王安石〈春秋〉“斷爛朝報”說的源起與流衍》,作者以為以《春秋》為“斷爛朝報”并非王安石本意。而現代之所以會流傳這種觀點,是出于胡安國、胡寅等人對王安石的誤解。
陜西師范大學歷史文化學院教授鄧銳
陜西師范大學歷史文化學院教授鄧銳發言題目為《宋代“佛教正史”的興起及其中〈春秋〉學的影響》,作者以為宋代天臺宗一方面接納與融合了世俗紀傳體與《春秋》義理及其影響下史學思想,另一方面又根據宗派本位和宗教需求做出了重要調整,形成了佛教的紀傳體撰述傳統,從而確立了佛教的“正統”史學,標志著佛教融合中國本土儒家學術與政治文化達到一個新的階段。
西安交通大學人文學院副教授劉俊
西安交通大學人文學院副教授劉俊發言題目為《祛弊與開新:朱子的〈春秋〉觀發微》,作者分析了朱子《春秋》學特色,以為朱子的《春秋》觀不僅具有祛除《春秋》學研究的流弊之效,也具有開新之功,打開《春秋》學研究的義理面向。
重慶大學哲學系副教授閆云
重慶大學哲學系副教授閆云發言題目為《南宋朱子后學〈春秋〉學的理論貢獻及其學術困境》,作者分析了南宋朱子后學的《春秋》學特點,在《春秋》大義方面,他們對朱子之論有著更為精微的闡發。在具體解經思想上,他們全面批判和破除凡例褒貶之說,解經的思想與方法逐漸回歸于平實。
四川大學古典學系副研究員張尚英
四川大學古典學系副研究員張尚英的發言題目為《心學與明代〈春秋〉學——以朱、胡之爭為中心的考察》,作者通過心學對明代《春秋》學朱、胡之爭影響的觀察,可見心學對明代《春秋》學發展的促進作用,以及對整個《春秋》學發展歷程的影響,亦可管窺明代中晚期心學與朱學既相爭又融合的復雜關系。
第二組由華東師范大學哲學系教授方旭東主持,西安交通大學人文學院副教授劉俊評議。
主持人:華東師范大學哲學系方旭東教授
評議人:西安交通大學人文學院 劉俊副教授
浙江工商大學歷史系教授劉偉
浙江工商大學歷史系教授劉偉發言題目為《孔鮒與秦代〈春秋〉經傳之學考略》,作者以為戰國到秦朝時期的經學傳授主要存在兩條線索:一條是儒家各派之師承授受,另一條則是孔子與歷代孔氏之家學傳承,由孔子始經子思乃至于孔鮒。作為秦代傳承與傳播《春秋》經傳之學的重要代表,孔鮒的學術活動與經學著述為此后漢代的經學復興做出了重要貢獻。
金門大學華教系教授宋惠如
金門大學華教系教授宋惠如發言題目為《王充〈論衡〉春秋學論述》,作者以為王充一方面肯定孔子《春秋》的經典價值;另一方面卻對當時主流儒者的《春秋》詮釋體系多有批評。在此背景下,作者探討了王充對漢代春秋學發展的觀察,說明王充春秋學論述的要旨。
上海大學哲學系副教授張靖杰
上海大學哲學系副教授張靖杰發言題目為《紹述董生,奠基名教:論〈白虎通義〉所見“名”的思想》作者以為《白虎通義》的名學接續了董仲舒“深察名號”的主張,在“名”的神圣化、經學化與政治化方面有了更為切實的推進,“名教”的理論基礎亦由此奠立。
遼寧大學哲學院講師蔣爽
遼寧大學哲學院講師蔣爽發言題目為《人道之積與天道之應:漢代春秋學中的“太平”探析》,作者以為漢代春秋學為貫通天人之間的“太平”給出了可具象化的標準,因此,“太平”并非遙不可及的彼岸理想,而是現實中可以積善而至的目標。但同時,現實中可致的“太平”也意味著致太平之后仍要統治者時時刻刻反躬自省,誠敬于政事,方可保持太平不墮。
清華大學哲學系博士后于超藝
清華大學哲學系博士后于超藝發言題目為《從〈春秋〉學的視野看董仲舒“心論”》,作者以為董仲舒更關注“心”的實踐意義,即基于“心”的一般認識,何種通往道德的徑路是可能的,并進而確認了王教對于道德的必要性。對董仲舒而言,王者之教化,需落實在“心”上。
第三組由中國社會科學院古代史研究所教授葛煥禮主持,同濟大學人文學院助理教授張彧評議。
主持人:中國社會科學院古代史研究所葛煥禮教授
評議人:同濟大學人文學院張彧助理教授
臺灣“中大”中文系教授劉德明
臺灣“中大”中文系教授劉德明發言題目為《北宋杜諤〈春秋會義〉研究對〈春秋〉性質與定位初論——以對〈公羊〉與〈穀梁〉的接受與批評為線索》,作者認為杜諤把《春秋》往經典化的方面更加推至極致,故而主張《春秋》中則則有義。同時杜諤主張《春秋》一經是對于在具體事件中的人、事,能給予最適當的褒貶評價,這可視為宋代《春秋》學一個發展的重要階段。
華中師范大學歷史文獻學研究所教授黃覺弘
華中師范大學歷史文獻學研究所教授黃覺弘的發言題目為《讀程公說〈春秋分記〉三題》,作者以為《春秋分記》最重要的論說要旨和落實之處是“至于得失盛衰之變,亦備論其故”,具體而言即是“考觀春秋之變”。認為寧宗前后似乎形成了以“世變”論《春秋》的普遍學術風尚。
重慶大學高研院副教授黃銘
重慶大學高研院副教授黃銘發言題目為《情理與辭例:崔子方〈春秋〉學研究》, 作者以為崔氏《春秋》學有三個特點:第一,在學術史定位上屬于理學思想影響下的《春秋》學。第二,保留了“以例解經”的特點。第三,以情理為指歸。
臺灣中興大學中文系助理教授康凱淋
臺灣中興大學中文系助理教授康凱淋發言題目為《解經·論政·評史——南宋洪咨夔〈春秋說〉的詮釋面向》,作者從洪咨夔《春秋說》解經、論政、評史三方面的詮釋面向分析,認為其開展經學的詮釋方法與表現形式為南宋《春秋》學另辟蹊徑。
第四組由江西師范大學歷史文化與旅游學院副教授王剛主持,臺灣中興大學中文系助理教授康凱淋評議。
主持人:江西師范大學歷史文化與旅游學院王剛副教授
評議人:臺灣中興大學中文系康凱淋助理教授
山東理工大學中文系副教授張德恒
山東理工大學中文系副教授張德恒發言題目為《伊藤仁齋、伊藤東涯的〈春秋〉學》,作者以為伊藤仁齋、伊藤東涯父子的《春秋》學最顯著的特點是推崇《左傳》。他們的《春秋》學觀念以及對相關《春秋》經傳內容的具體論述,均為德川日本《春秋》學的發展尤其是古學派《春秋》學的發展起到重要引領作用。
同濟大學人文學院助理教授張彧
同濟大學人文學院助理教授張彧發言題目為《日本有鄰館藏古寫本〈春秋經傳集解〉新考》,作者分析了日本有鄰館藏《春秋經傳集解》卷二殘卷,以為該卷在文字上多與宮內廳本以及六朝、唐代古舊注所引用《春秋》經傳文字相同,早于阮氏所用底本數百年,可以作為校勘阮本的重要參考依據。
清華大學哲學系博士研究生吳迎龍發言題目為《日本國何休研究述評》
清華大學哲學系博士研究生吳迎龍發言題目為《日本國何休研究述評》,作者以為日本的研究者似乎并不僅將何休作為理解公羊學的階梯,而是將其作為獨立的作者來理解其思想。而相較于其歷史關懷,日本的研究者們對于何休經學上的要求,似乎沒能展開更深的討論。
中山大學歷史學系博士研究生鐘贛鈞
中山大學歷史學系博士研究生鐘贛鈞發言題目為《〈春秋諸國興廢說〉的文本生成與演變》,《春秋諸國興廢說》大概于宋末元初時產生,明清兩代,官方修撰的《春秋》注本均附刻了這篇文獻,使其更為流行。在清代《諸國興廢說》的文本被大幅改造,成為《王朝列國興廢說》的面貌,這種改造本質上還是出于《春秋》官學的變化,服務于康熙皇帝的政治意圖,以維護清廷政權的合法性。
論壇四《穀梁》學研究
第一組由山東大學文學院教授吳柱主持,中央民族大學文學院副教授黃鳴評議。
主持人:山東大學文學院吳柱教授
評議人:中央民族大學文學院黃鳴副教授
湖南大學岳麓書院教授丁進
湖南大學岳麓書院教授丁進發言題目為《趙文子、魯襄公冠事再認識》,作者分析了《國語·晉語》所載趙文子冠禮與《左傳》魯襄公冠禮,認為前者填補了士冠禮典中“見鄉大夫儀”的空白,后者部分填補了諸侯冠禮的空白,兩篇文獻的禮學價值不可估量。
上海大學哲學系副教授曾海龍
上海大學哲學系副教授曾海龍發言題目為《大一統的歷史邏輯與價值敘事——兼論“一統”與“一體”》,作者以為儒家一統于天,董仲舒在內的傳統儒家試圖以天道限制君權。然而由于君的私欲,儒家政教理念無法轉化為政教實踐。需通過制度的限制,使得天道的意涵系于天下一體的具體民意,從而真正地實現公天下。
上海交通大學中文系副教授林振岳
上海交通大學中文系副教授林振岳發言題目為《張錫恭、劉承幹刊刻〈喪服鄭氏學〉往來書札考釋》,作者通過對上海圖書館藏劉承幹《求恕齋信稿》及往來書札的分析,考察了《喪服鄭氏學》的成書與刊行等問題。本書刊行歷時九年(1915—1923),初印與后印本存序跋、文字差異,證實過往“民國七年刻本”著錄之誤。
河北大學哲學與社會學學院講師劉斌
河北大學哲學與社會學學院講師劉斌發言題目為《“為父后”與尊尊之統的成立》,“為父后”是宗法爵位代際傳承的核心機制,關乎天下秩序之建立,君統、宗統賴此傳重主干而建立。鄭玄的六天說、感生說、受命說共同為此尊尊之統提供天論依據,使其立基于天人關系背景。
樂山師范大學馬克思主義學院副教授齊義虎
樂山師范大學馬克思主義學院副教授齊義虎的發言題目為《周代明堂的功能與方位》,作者認為周代明堂為“布政之宮”,最大的儀式是頒朔授時,分為三個環節:祭天配祖、頒朔授時、朝諸侯,其中的祭天并非正祭而是告祭。此后,作者又從位置、結構等方面分析了明堂的特點,有助于我們進一步了解周代明堂。
同濟大學人文學院博士后惠文東
同濟大學人文學院博士后惠文東發言題目為《“祔而作主”或“虞而作主”——論先秦喪祭禮的“作主”諸問題》,作者分析了先秦喪祭禮中“作主”問題,以為殷周時期視鬼為實存,孔子承子產魂魄論并引入鬼神概念解釋生死,遂于喪祭禮中引入依神之具。孔子藉改變禮義與禮制,使宗廟祭祀一方面脫離強烈鬼神信仰,一方面注入孝子親親追慕之情,賦予殷周舊禮新貌,反映儒家喪祭思想之演變。
第二組由湖南大學岳麓書院教授丁進主持,上海交通大學中文系副教授林振岳評議。
主持人:湖南大學岳麓書院丁進教授
評議人:上海交通大學中文系林振岳副教授
清華大學哲學系教授陳壁生
清華大學哲學系教授陳壁生發言題目為《〈春秋〉久不“作”——以清人“母以子貴”解釋為例》,作者認為,自劉歆、鄭玄以降的經學體系是以《周禮》為本,導致清儒常以周禮為《春秋》背景,這就將古文經學等同于周代舊法,從而分裂了經學內在的一致性與體系性。
江蘇省社會科學院哲學所副研究員孫欽香
江蘇省社會科學院哲學所副研究員孫欽香發言題目為《“存伯以存諸侯之國”——船山〈春秋〉“獎伯”論》,船山肯定齊桓、晉文稱霸,認為他們維護了五帝、三王封建之天下。進而,通過對“一統”“守在四夷”的解讀,船山主張,在郡縣制的情況下,亦應賦予地方下級政府一定的自治權。
中國社會科學院古代通史研究室助理研究員張沛林
中國社會科學院古代通史研究室助理研究員張沛林的發言題目為《尹更始〈春秋穀梁章句〉佚文復核——兼論清儒考據學方法中歷史思維的缺失》,作者認為清人馬國翰《玉函山房輯佚書》所輯十六則尹更始《穀梁章句》,由于其遵信文獻著錄,忽視文獻在歷史中存在的復雜情況,導致輯佚理念有誤,其中僅四則可以確定為尹氏《章句》。
成都大學馬克思學院講師楊運籌
成都大學馬克思學院講師楊運籌發言題目為《從天下到全球:廖平與孔教文明秩序論》,廖平以六經為基礎構建天人學,借助宗教思考,形成了以孔教實現思想大一統,以孔經實現制度大一統的全球文明秩序構想。雖然廖平的構想近乎烏托邦,但為儒學的現代轉型和全球治理提供了鏡鑒。
同濟大學人文學院博士生李新
同濟大學人文學院博士生李新的發言題目為《廖平對〈穀梁〉三世說的構建》,作者以為廖平在借鑒公羊家說法的基礎上,構建出一套《穀梁》三世說。廖平對《穀梁》三世說的構建,不但可以解決《穀梁》書法義例闡釋面臨的困境,更能豐富《穀梁》的“微言大義”。
第三組由復旦大學哲學學院教授郭曉東主持,北京大學中文系副教授郜同麟評議。
主持人:復旦大學哲學學院郭曉東教授
評議人:北京大學中文系郜同麟副教授
臺灣海洋大學海洋文化研究所教授吳智雄
臺灣海洋大學海洋文化研究所教授吳智雄的發言題目為《從輯本文獻論何休與鄭玄的〈穀梁〉論辯——以魯宣公時期的輯文為范》,通過對清人孔廣林《釋穀梁廢疾》輯文所記載何休、鄭玄論辯的分析,作者揭示這場辯論在漢代經學史中的重要意義,及其對今古文學派發展的影響,同時指出即使是著名學者,其論辯也可能存在局限性。
孔子研究院學術研究部副研究員李翠
孔子研究院學術研究部副研究員李翠的發言題目為《“古學遂明”定調下的何鄭形象建構》,何休與鄭玄圍繞《春秋》三傳的義理之爭被范曄納入今古文沖突譜系,成為了后世學者建構學術史的標志事件。作者以為歷代詮釋皆難逃三重困局:一,歷史書寫總是以簡化置換復雜;二,學派重構必陷于自我指涉循環;三,經義詮釋無法脫離時代精神。
上海師范大學人文學院講師冉雪立
上海師范大學人文學院講師冉雪立的發言題目為《鄭玄〈春秋〉義例學發覆》,作者以為鄭玄說解《春秋》義例的基本立場與方法,是“兼采三傳,不主一家”,且以“禮”為據加以折中和論斷。這種說解方法既是東漢“通義”經學的延續,也是鄭玄以禮為據、融通諸經的體現,對后世的杜預、范寧等學者產生不同程度的影響。
同濟大學人文學院博士生石林林
同濟大學人文學院博士生石林林的發言題目為《“何、鄭之爭”新論——以何休、鄭玄〈論語注〉為中心》,作者以為“何、鄭之爭”可通過何休、鄭玄《論語注》的經學詮釋對比來拓展延伸。經過分析,作者發現鄭玄注重解讀《論語》章節的語詞內涵、史事背景、言說大意等,何休主要通過《公羊》相關經傳及其義例辭法,構成《論語》對應章節的經義例證和詮釋背景。
第四組由臺灣海洋大學海洋文化研究所教授吳智雄主持,重慶大學哲學系副教授閆云評議。
主持人:臺灣海洋大學海洋文化研究所吳智雄教授
評議人:重慶大學哲學系閆云副教授
北京大學中文系副教授郜同麟
北京大學中文系副教授郜同麟的發言題目為《〈經典釋文〉摘字原則及其在校勘中的適用性——以〈左傳音義〉為例》,作者以《左傳音義》為中心,探討陸德明《經典釋文》摘字原則在校勘中的適用性。結論強調,通例乃校勘利器,然須結合具體語境靈活運用,避免機械套用導致誤校。
寧波大學中國古典學研究院副教授謝明
寧波大學中國古典學研究院副教授謝明的發言題目為《〈五經正義〉的形成、流傳與接受——兼論〈五經定本〉的形制與面貌》,作者考辨唐代《五經正義》與顏師古《五經定本》之關系,提出三項核心論點:其一,《正義》所稱“定本”即顏氏《定本》;其二,《定本》實為經注本,非白文本;其三,《定本》后世“消失”因成官方通行本,時人習焉不察。
臺灣高雄餐旅大學通識中心助理教授林彥廷
臺灣高雄餐旅大學通識中心助理教授林彥廷的發言題目為《民間宗教視閾下的〈春秋〉學——〈春秋恒解〉及其于劉沅學術中之定位》,劉沅(1768—1855)為清代蜀地學者,其學融通三教,門下形成具民間宗教性質的“劉門教”。劉沅身為教門始祖,其《春秋》學常結合善惡禍福觀念闡發,具鮮明宗教教化意圖。
北京大學哲學系博士后唐語鮫
北京大學哲學系博士后唐語鮫的發言題目為《天子封禪的董仲舒方案——作為國家宗教儀軌的制度安排與秩序建構》,作者以為董仲舒將封禪定位為僅次于郊祭的第二級國家祭祀,并在《三代改制質文》中結合“商夏質文”法統,提出方位更替理論。然考諸漢武帝實踐,董氏理論的影響主要體現于學理層面,政治決策仍由君主主導,儒生與方士的博弈反映漢初儒學制度化進程中的現實局限。
論壇五 相關經學問題研究
第一組由上海財經大學哲學院教授郭美華主持,中國社會科學院哲學研究所副研究員匡釗評議。
主持人:上海財經大學哲學院郭美華教授
評議人:中國社會科學院哲學研究所匡釗副研究員
華東師范大學歷史學系教授王進鋒
華東師范大學歷史學系教授王進鋒的發言題目為《先秦時期“命”觀念的形成與演變》,作者文章探討了“命”在表示“生命”與“命運”(包括國家命運的“天命”與個人命運)兩方面意涵的形成與演變,以為若要追溯這兩個概念的思想源頭,無疑需回到“命”字本身及其相關觀念中尋找。
上海大學哲學系副教授袁曉晶
上海大學哲學系副教授袁曉晶的發言題目為《經史傳統與早期儒家政治理論的生成》,作者指出,“經”與“史”原本并非對立,而是在周公至孔子期間逐漸形成互補、并重的文明核心。到了漢代,在“權力-知識”互動結構下,經史之學制度化成為官方主流思想,進一步影響了儒家政治哲學的生成方式。
安徽大學哲學學院助理研究員楊青華
安徽大學哲學學院助理研究員楊青華的發言題目為《〈春秋〉“隱、桓之際”與儒家倫理》,作者指出“隱、桓之際”是魯國歷史中的一個重要轉折點,此后,魯國的綱常倫理逐漸走向崩壞。這一分析,旨在深化對以孔子為代表的儒家思想為何重視倫理的理解,并進一步探討孔子編撰《春秋》及《春秋》“始隱”之安排背后的深層意涵。
中國政法大學國際儒學院講師郜喆
中國政法大學國際儒學院講師郜喆的發言題目為《“五官”與歷法:論早期中國思想世界中的兩種“絕地天通”》,作者以為“絕地天通”主要存在兩種理解方式。其一,將重、黎等五官視為實現絕地天通的核心角色;其二,據堯命羲、和“欽若昊天”、制定歷法等敘述,將“絕地天通”理解為以歷法為載體。因此,歷代王朝制定歷法之舉,皆可視為一種溝通天人的“絕地天通”實踐。
華東師范大學哲學系博士后丁肇聿
華東師范大學哲學系博士后丁肇聿的發言題目為《“予一人”所見〈尚書〉的共同體敘事》,作者認為“予一人”作為典型語式,體現出《尚書》中的三重敘事層次:其一,凸顯統治者對王權的強調與重申;其二,揭示商代政權結構中多權分散所導致的王權失效,并分析盤庚如何藉由“一”來統攝“多”,從而重建有效的王權秩序;其三,唯有引入外在的政治原則來取代單純的血緣連結,方能建構一個具有內在正當性的理想共同體。
湖南大學岳麓書院博士研究生張夏彤
湖南大學岳麓書院博士研究生張夏彤的發言題目為《以禮正名到以仁原心:聵輒爭國評述中的仁禮價值嬗變》,作者分析了衛輒、蒯聵父子爭國事件,以為《公羊傳》之所以助輒,并非贊同其與父爭國的行徑,而是透過此一事件彰顯“重本尊統”的倫理義理。
第二組由華東師范大學歷史學系教授王進鋒主持,安徽大學哲學學院助理研究員楊青華評議。
主持人:華東師范大學歷史學系王進鋒教授
評議人:安徽大學哲學學院楊青華助理研究員
上海財經大學哲學院教授郭美華
上海財經大學哲學院教授郭美華的發言題目為《張九成對孟子的詮釋及其傾向——以〈孟子傳〉為中心》,作者以為張九成在杞柳之辯中凸顯孟子性善說的道德本質主義傾向,卻忽略實踐中的自我否定。相較之下,明清儒者“性氣一體”說更重生命差異。此詮釋史揭示儒家倫理在本質預設與生存關切間的深刻張力。
中國社會科學院哲學研究所副研究員匡釗
中國社會科學院哲學研究所副研究員匡釗的發言題目為《“民”的問題化——古典學視野中的戰國“民本”觀》,作者以為早期民、神對舉的表述,未必真賦予民衡量權力合法性的關鍵地位;“民惟邦本”等說法更可能是戰國修辭,而非西周政治實態。若跳脫傳統“民本”框架,結合封建制度崩壞的歷史背景,從考古與修辭角度重審東周至諸子時代“民”念的演變,或能為先秦政治思想提供新解讀。
江西師范大學歷史文化與旅游學院副教授王剛
江西師范大學歷史文化與旅游學院副教授王剛的發言題目為《有若、曾參的思想分際與〈論語〉編纂問題蠡測》,作者以為有若主持《論語》編纂時初步確立《學而》《子張》篇框架,延續孔子地位;曾參領纂時否定“孔有”傳承系統,并將自身塑造為“顏回第二”的形象。這使《論語》最終呈現出以曾參為核心的傳承譜系,同時在有若遺存的言論中仍可窺見早期編纂的痕跡。
臺北市立大學中文系助理教授蔡瑩瑩
臺北市立大學中文系助理教授蔡瑩瑩的發言題目為《應病與藥或疾不可為:談先秦的兩種“問疾”敘事模式及其特例》,本文通過分析“鄭文公問太伯”和“晉侯夢大厲”兩個案例,前者呈現君臣話語權的緊張;后者以反面例證凸顯面對疾病的錯誤態度。這些敘事共同反映了先秦對生命限度與政治倫理的思考,疾病敘事成為探討生死觀與政治智慧的重要載體。
第三組由浙江工商大學歷史系教授劉偉主持,中興大學中文系副教授蔡妙真評議。
主持人:浙江工商大學歷史系劉偉教授
評議人:臺灣中興大學中文系蔡妙真副教授
西安交通大學人文學院教授羅軍鳳
西安交通大學人文學院教授羅軍鳳的發言題目為《晚清儀征劉氏的藏書、借書、校書、刊書》,作者以為劉氏主導校勘鄉賢著作如凌曙蜚云閣叢書,刊行友朋遺稿如薛傳均文選古字通疏義,指導后進考證,確立其在揚州學術中的領袖地位。這套藏書體系不僅保存戰火中的文化命脈,更推動了地域學術傳承與發展。
南通大學文學院副教授劉光
南通大學文學院副教授劉光的發言題目為《沈欽韓〈春秋左氏傳地名補注〉考論》,沈欽韓《春秋左氏傳地名補注》為清代春秋地理研究重要著作。此書學術特色體現于兩個層面:其一承襲沈氏左傳學之“駁杜”傳統,其二展現其地理學之“經世”取向。二者結合,既可窺見《地名補注》之學術價值,亦能理解沈欽韓治學之整體脈絡。
井岡山大學人文學院講師徐敏
井岡山大學人文學院講師徐敏的發言題目為《〈儀禮·喪服〉冠制考》,文章考證五服制度中各級喪冠的材質、尺寸與形制特征,包括辟積、條屬、外畢等細節差異。研究厘清了從斬衰至緦麻的完整喪冠體系,并據此繪制喪冠圖示。成果不僅補正歷代注疏異說,更為《儀禮》名物研究提供新的圖像依據,對理解先秦喪禮制度具有重要價值。
同濟大學經學研究院兼職研究員徐峰
同濟大學經學研究院兼職研究員徐峰的發言題目為《論清中期以顧棟高、秦蕙田為中心的無錫學派》,乾嘉時期無錫地區以華學泉、顧棟高、秦蕙田、吳鼐、蔡德晉五位學者為核心,形成特色鮮明的經學共同體。此學術網絡以華氏、秦氏家學為基礎,上承東林學派遺緒,下啟南菁書院學風,在清代學術史中具有承先啟后的關鍵地位,補足了以往對無錫地區思想脈絡研究的不足。
第四組由西安交通大學人文學院教授羅軍鳳主持,南通大學文學院副教授劉光評議。
主持人:西安交通大學人文學院 羅軍鳳教授
評議人:南通大學文學院劉光副教授
南通大學馬克思主義學院教授趙爭
南通大學馬克思主義學院教授趙爭的發言題目為《清華簡〈系年〉材料來源與成書問題臆論》,文章通過分析,以為《系年》對《春秋》類材料改動甚少,并采用戰國時期主流的大事紀年法,反映多國紀年體系融合的普遍歷史記述系統,與史官制度及數據生成機制密切相關。
中興大學中文系副教授蔡妙真
中興大學中文系副教授蔡妙真的發言題目為《儒家賢者在佛教文獻中的運用——以唐代佛典中的子產為例》,作者以為佛教文獻常以比附修辭,將儒家人物譬喻為佛理或僧德的典范,成為佛教自我合法化與融入本土正統的重要途徑。這種儒者形象的佛教化呈現,反映了唐代佛教面對社會主流價值時的文化適應與解釋機制。
臺南護理專科學校通識教育中心助理教授簡欣儀
臺南護理專科學校通識教育中心助理教授簡欣儀的發言題目為《清華陸〈子產〉“劼 ”新釋與〈左傳〉“子產”形象述異》,作者考證清華簡《子產》中“劼 ”一詞的意涵,主張將“劼 ”解釋為“極盡地使行為嚴謹合禮”。此外,作者分析了《清華簡》與《左傳》在詮釋子產形象及相關詞義上的差異,進而促進對該詞及文本整體理解的深化。
復旦大學歷史學系博士研究生王寶妮
復旦大學歷史學系博士研究生王寶妮的發言題目為《清華簡〈兩中〉所述三種王權繼承說考論》,文章以為清華簡《兩中》融合了西周以來的“天命說”與“感生說”思想,強調啟繼位乃是奉天命且具備血統上的合法性。作者以為《兩中》關于啟繼承禹位的敘事兼顧賢人政治與血統秩序兩大原則,且并未背離禪讓的觀念,反而可能展現了早期禪讓思想的較完整表達。
閉幕式:
閉幕式由復旦大學哲學學院副教授、同濟大學經學研究院副院長徐淵主持,湖南大學岳麓書院教授郜積意、浙江大學馬一浮書院教授吳仰湘、臺灣成功大學中國文學系教授黃圣松發言報告。
閉幕式主持人:復旦大學哲學學院徐淵副教授
湖南大學岳麓書院教授郜積意
湖南大學岳麓書院教授郜積意的發言主題是漢石經殘石的復原問題。郜教授以為1920年代洛陽出土漢石經殘石以來,學者的研究主要集中在兩方面,一是考釋殘字,二是復原碑圖。相較而言,碑圖復原比殘字考釋更難。郜教授決定據《集存》與洛陽新出殘石,重新推排《儀禮》碑圖。
浙江大學馬一浮書院教授吳仰湘
浙江大學馬一浮書院教授吳仰湘的發言主題為《陳天倪“以經為史”說及其著述表微》,吳教授以為陳天倪一生之學始終在探索“以經為史”。在經學不斷走向山窮水盡的年代,陳天倪公開標舉“信古”、“尊經”的旗幟,概括陳天倪一生所治經史之學,“守先待后”四字最為允當。
臺灣成功大學中國文學系教授黃圣松
臺灣成功大學中國文學系教授黃圣松對《左傳》中謚“獻”的人物進行了考察。以為《春秋經》與《左傳》所見具有爭議之謚“獻”人物,非皆依負面行跡得謚,端視主導命謚者與受謚者之關系決定。如晉卿里克為晉獻公、晉定公為魏獻子魏舒,應據“惠無內德”立謚;衛襄公為其父衛獻公、晉定公為范獻子士鞅,則不從負面行跡定謚。
隨后,大會總結由同濟大學經學研究院院長、哲學系教授曾亦主持,敦和基金會代表鄭利利致辭,復旦大學哲學院教授、同濟大學經學研究院副院長郭曉東總結。
大會總結主持人 同濟大學哲學系曾亦教授
敦和基金會代表鄭利利表示本次大會舉辦得非常成功,亦深感春秋學、經學的發展前景充滿希望,感謝同濟大學經研院的持續付出。
本屆大會由復旦大學哲學院教授、同濟大學經學研究院副院長郭曉東做會議總結。關于本次會議,郭教授總結了兩個特色,其一是論文質量之高,尤其是年輕一代的論文,這對未來春秋學事業的發展是一個保障;其二,在廣度上,會議分為五個方向,而且還增加了國外比如日本的春秋學研究,這是十分有意義的。最后,郭教授報告了一個新的消息,即第四屆《春秋》學會議和第六屆海峽兩岸《左傳》學會議將在復旦大學舉行,希望各位學者明年再來參會!
來源:同濟大學經學研究中心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