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古代史(續)
361.夏朝青銅禮器以爵、斝為主,二里頭遺址出土的銅爵高22.5厘米,流尾修長
362.商朝甲骨占卜程序嚴謹,需經取材、整治、鉆鑿、灼燒、兆驗、刻辭六步驟
363.西周宗法制度確立"立嫡以長不以賢,立子以貴不以長"的繼承原則
364.春秋爭霸特點齊桓公"尊王攘夷",晉文公"踐土會盟",楚莊王"問鼎中原"
365.戰國變法運動魏國李悝著《法經》,楚國吳起"損不急之官",韓國申不害重"術"
366.秦朝行政制度郡設守(行政)、尉(軍事)、監(監察)三長官互相制衡
367.漢代刺史演變西漢為六百石監察官,東漢末變為二千石地方行政長官
368.三國屯田類型軍屯(鄧艾淮北屯田)、民屯(曹操許下屯田)各具特色
369.北魏三長職責鄰長管五家,里長管五鄰,黨長管五里,強化基層控制
370.隋朝科舉完善增設志行修謹、清平干濟二科,注重品德與實干能力
經濟與科技(續)
371.商朝貨幣發展從天然海貝到骨貝、銅貝,晚期出現無文銅錢
372.漢代代田成效畝產比"縵田法"增加一斛以上,趙過推廣至邊郡
373.唐朝商業創新"飛錢"實行"合券取錢",類似現代匯票功能
374.宋代市舶條例"抽解"稅率:粗貨十分抽一,細貨十分抽二,后改十五抽一
375.元朝紙幣制度"至元通行寶鈔"分十一等,從五文至二貫,以銀為本位
376.《周髀算經》成就記載勾股定理特例(勾三股四弦五),含蓋天說宇宙觀
377.漢代造紙原料初期用麻類,蔡倫加入樹皮、破布、漁網等擴大原料來源
378.南朝數學貢獻祖沖之計算圓周率精確到3.1415926-3.1415927之間
379.北宋軍事著作《武經總要》記載火藥配方硝石50%、硫磺25%、木炭25%
380.明朝農業進步《農政全書》系統總結番薯種植與加工技術
軍事與戰爭(續)
381.商朝戰車編制每乘配甲士三人:左持弓、右持矛、中御馬,車下徒兵十人
382.戰國弩機改進秦國弩機帶銅廓,望山刻有刻度,提高射擊精準度
383.秦軍兵器標準箭鏃三棱形,誤差不超過0.1毫米,可互換使用
384.漢匈戰爭轉折漠北之戰(前119年)衛青、霍去病各率5萬騎深入漠北殲敵
385.唐蕃軍事對抗大非川之戰(670年)唐軍因郭待封違令遭吐蕃40萬軍圍殲
386.宋代城防體系襄陽城設甕城、馬面、敵樓,蒙軍圍攻六年方破
387.岳家軍紀律"凍死不拆屋,餓死不擄掠",成為古代治軍典范
388.元朝火器發展"至順三年銃"(1332年)口徑10.5厘米,重6.94公斤
389.明朝海軍裝備"福船"設四層甲板,配備佛郎機炮、火球等先進武器
390.清軍騎射訓練"滿洲弓"拉力達70公斤,射手需三年方能嫻熟使用
思想與教育(續)
391.孔子教學特點"因材施教",對顏回"終日不違",對子路"由也兼人故退之"
392.稷下學宮盛況學者"不治而議論",淳于髡等76人獲"上大夫"待遇
393.漢代太學發展武帝初設博士弟子50人,東漢質帝時太學生達3萬余人
394.宋代書院規制白鹿洞書院有禮圣殿、御書閣等建筑,學田維持運轉
395.明代國子監課程除四書五經外,還需學習《大明律》《御制大誥》等
396.孟子政治主張"民為貴,社稷次之,君為輕",提出"仁政"學說
397.荀子哲學思想"明于天人之分",主張"制天命而用之"的積極自然觀
398.董仲舒理論體系"天人感應"包含"災異譴告""符瑞祥兆"等內容
399.范縝哲學論戰著《神滅論》,提出"形存則神存,形謝則神滅"
400.顧炎武治學方法"采銅于山"強調原始資料收集,反對剽竊前人
法律與制度(續)
401.西周刑罰原則"刑不上大夫"指貴族犯罪可贖刑,不適用肉刑
402.秦律連坐制度"什伍連坐"規定鄰里互相監督,一家犯罪鄰里告發
403.漢代訴訟程序"乞鞫"允許被告在判決后三個月內請求重審
404.唐代法律體系《唐律疏議》502條,對律文進行權威司法解釋
405.明代會審制度"熱審"在夏季進行,主要減免輕罪犯人刑罰
406.周代婚姻制度"六禮"包括納采、問名、納吉、納征、請期、親迎
407.漢代繼承制度"諸子均分"財產,但嫡長子可多分宗廟祭祀財產
408.唐代均田細則"寬鄉"與"狹鄉"區別授田,工商業者授田減半
409.宋代科舉完善"鎖院"制度,考官入闈后不得外出直至放榜
410.明清賦役改革"攤丁入畝"將丁銀攤入田賦,廢除實行兩千年的人頭稅
藝術與文學(續)
411.甲骨文書法特征線條瘦勁挺拔,結構平衡對稱,已具書法藝術雛形
412.西周金文演變早期(武王時期)筆畫粗獷,晚期(宣王時期)趨于規整
413.秦代書法統一李斯制定小篆標準,《泰山刻石》代表官方規范書體
414.漢代隸書成熟《曹全碑》秀美飄逸,《張遷碑》古樸厚重
415.魏晉書法革新王羲之《蘭亭序》開創"新體",影響后世千余年
416.《詩經》表現手法"賦者,敷陳其事而直言之也"(朱熹《詩集傳》)
417.楚辭文學創新《離騷》373句,2490字,開創長篇抒情詩先河
418.漢賦發展歷程從騷體賦(賈誼)到散體大賦(司馬相如),再到抒情小賦
419.唐詩體裁完備律詩(杜甫)、絕句(王之渙)、樂府(李白)各體皆工
420.宋詞音樂文學《白石道人歌曲》保存17首詞樂譜,是珍貴音樂史料
民族與外交(續)
421.漢代西域治理設戊己校尉駐車師,管理屯田事務
422.北魏漢化措施禁止鮮卑語,改姓元(拓跋)、長孫(拔拔)等漢姓
423.唐代羈縻政策冊封回紇可汗,和親寧國公主,維持北疆安定
424.茶馬貿易管理宋代設茶馬司,明代實行"金牌信符"制度
425.土司承襲程序"赴闕受職",需經朝廷批準并頒發印信號紙
426.張騫鑿空見聞大宛(費爾干納)產汗血馬,安息(帕提亞)用銀幣
427.法顯求經路線陸路經中亞入印度,海路經斯里蘭卡、爪哇返回
428.遣唐使團構成包括大使、副使、留學生、學問僧及各類技術人員
429.馬可·波羅記載元大都市場分專業區,有牛馬市、珠子市等
430.利瑪竇學術交流與徐光啟合譯《幾何原本》,介紹歐幾里得幾何學
建筑與工藝(續)
431.半坡建筑技術圓形房屋直徑4-6米,入口設高門檻防雨水倒灌
432.曾侯乙編鐘音律可演奏五聲、六聲、七聲音階,中心音域十二律齊備
433.秦始皇陵布局外城周長6210米,內城周長3870米,體現"事死如生"
434.長信宮燈構造宮女右臂為煙道,體內盛水過濾煙塵,體現環保設計
435.大明宮建筑群含元殿高出地面15米,殿前龍尾道長75米
436.應縣木塔抗震采用雙層套筒結構,暗層加設斜撐,歷經多次強震不倒
437.《營造法式》創新規定"材分八等",實現建筑構件標準化生產
438.元青花工藝使用進口蘇麻離青料,燒成后呈現鐵銹斑和暈散效果
439.景泰藍制作需經制胎、掐絲、點藍、燒藍、磨光、鍍金七道工序
440."樣式雷"成就設計圖檔包含平面圖、立面圖、剖面圖及施工說明
政治制度(續)
441.西周分封等級天子-諸侯-卿大夫-士,形成金字塔式統治結構
442.漢代察舉科目孝廉(品德)、茂才(才能)、賢良方正(直言極諫)
443.魏晉九品中正"上品無寒門,下品無勢族",導致門閥政治形成
444.隋唐三省分工中書出令、門下封駁、尚書執行,相互制衡
445.明朝內閣演變從顧問機構到"票擬"權掌握,首輔權力堪比宰相
446.周代朝覲制度"春朝""秋覲",諸侯定期朝見周天子述職
447.漢代刺史職權"六條問事"監察范圍包括二千石官員不法行為
448.唐代政事堂議宰相集體議政制度,后改稱中書門下
449.宋代二府三司"中書門下"掌行政,"樞密院"掌軍事,"三司"掌財政
450.明清督撫制度總督轄數省,巡撫管一省,形成地方權力新格局
社會生活(續)
451.商朝飲食文化以粟為主食,貴族飲酒成風,殷墟出土大量酒器
452.周代服飾制度"十二章紋"用于帝王禮服,象征不同德行
453.漢代娛樂活動"百戲"包括角抵、雜技、幻術等,張衡《西京賦》有載
454.唐朝節日習俗上元節觀燈三日,清明節蹴鞠、蕩秋千
455.宋代城市生活《清明上河圖》描繪汴京商業繁榮景象
456.商朝醫療水平甲骨文記載疾病名稱40余種,使用針灸、按摩療法
457.周代婚姻年齡"男三十而娶,女二十而嫁"(《周禮》)
458.漢代養老制度"受鬻法"規定年滿七十者每月賜米一石、肉二十斤
459.唐代體育風尚馬球盛行,章懷太子墓壁畫描繪激烈比賽場景
460.明清民間信仰關帝、城隍、媽祖崇拜廣泛流行于各地
科學技術(續)
461.商朝天文歷法已使用陰陽合歷,設置閏月調節朔望月與回歸年
462.戰國醫學成就《黃帝內經》奠定中醫理論體系,提出"四診法"
463.漢代地理著作《漢書·地理志》記載郡國、山川、物產、戶口等
464.唐朝數學發展《緝古算經》首創三次方程解法,用于工程建設
465.宋元天文儀器郭守敬創制簡儀、仰儀等,測量精度大幅提高
466.商朝青銅配方銅錫比例根據不同器具功能調整,禮器含錫量高
467.戰國水利工程都江堰采用"無壩引水"設計,包含魚嘴、飛沙堰等
468.漢代紡織技術馬王堆漢墓出土素紗禪衣重僅49克,反映高超工藝
469.唐朝造船技術"海鶻船"兩舷設浮板,增強抗風浪能力
470.明代機械制造《天工開物》記載提花機、水轉大紡車等先進設備
中外交流(續)
471.漢代絲綢之路南道經樓蘭、于闐,北道經車師、疏勒,通往大秦(羅馬)
472.唐朝長安胡風西市多胡商,曲江池畔有波斯邸,胡姬酒肆生意興隆
473.宋代海外貿易泉州設蕃坊,阿拉伯商人蒲壽庚任市舶使三十年
474.元朝中外往來威尼斯商人馬可·波羅、摩洛哥旅行家伊本·白圖泰訪華
475.明清西學東漸利瑪竇與徐光啟合譯《幾何原本》,湯若望修訂歷法
476.佛教傳播路線北傳經西域至中原,南傳經緬甸入云南,藏傳源自印度
477.茶葉外銷歷史唐代傳入日本,明代荷蘭東印度公司大量販運至歐洲
478.瓷器出口影響"克拉克瓷"專為歐洲市場定制,引發18世紀"中國熱"
479.四大發明西傳造紙術8世紀到阿拉伯,火藥13世紀經蒙古西傳
480.植物引進歷程漢代引入葡萄、苜蓿,明代傳入玉米、番薯、煙草
典籍著作(續)
481.《尚書》真偽今文28篇為真,古文16篇系東晉梅賾偽造
482.《春秋》三傳《左傳》詳于史事,《公羊》《谷梁》重微言大義
483.《史記》體例本紀12篇,表10篇,書8篇,世家30篇,列傳70篇
484.《漢書》特點首創"斷代史",設《藝文志》記載學術源流
485.《資治通鑒》上起戰國(前403),下迄五代(959),共1362年史事
486.《周禮》六官天官冢宰、地官司徒、春官宗伯、夏官司馬、秋官司寇、冬官司空
487.《儀禮》內容記載士冠禮、士婚禮、士相見禮等貴族禮儀規范
488.《禮記》價值《大學》《中庸》后被朱熹抽出列為"四書"
489.《爾雅》意義中國最早詞典,分釋詁、釋言、釋訓等19篇
490.《說文解字》首創540部首,收錄小篆9353字,解析字形字義
歷史人物(續)
491.商鞅變法措施"廢井田""軍功爵""連坐法",奠定秦統一基礎
492.李斯政治貢獻統一文字、貨幣、度量衡,建議焚書坑儒
493.董仲舒思想影響"罷黜百家,獨尊儒術",構建天人感應理論體系
494.諸葛亮治國方略"西和諸戎,南撫夷越",開發西南地區
495.王安石變法內容青苗法、募役法、市易法、保甲法等新法
496.周公歷史地位制禮作樂,奠定西周制度;"周公解夢"傳說流行
497.管仲改革措施"相地而衰征""官山海",使齊國稱霸
498.范仲淹新政主張"明黜陟""抑僥幸",后因"朋黨"論遭貶
499.張居正改革成效"一條鞭法"簡化賦役,"考成法"提高行政效率
500.康熙文治武功平定三藩、統一臺灣、抗擊沙俄,組織編修《古今圖書集成》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