吳鎮(1280年—1354年),字仲圭,生性喜愛梅花,自號梅花道人,也稱梅沙彌或梅花和尚,浙江嘉善人,元代畫家、書法家、詩人。
吳鎮年輕時曾學習理學,終其一生閉門隱居,除精研儒家經典外,還旁通佛家、道家學說。常往來于嘉興、杭州一帶,以賣卜為生。所居住室曰“梅花庵”。平時喜與僧人貧士為友,閑時放情于山水之間,以詩文書畫自娛。
吳鎮與黃公望、倪瓚、王蒙合稱“元四家”。 吳鎮以擅畫山水和墨竹著稱。他的山水畫師法董源、巨然,而有新的變化。題材多描寫漁夫和隱逸生活,用以寄托他隱遁避世的思想情趣。畫法多用披麻長皴,兼用厚重的點苔法,取得濃淡濕潤的水墨效果,以表現山川洲渚平遠、幽深的不同景色。構圖、意境亦富于變化。變董源、巨然的淡墨輕嵐而為沉雄郁茂。作品很少用干筆皴點,充分發揮水墨豐潤、渾然一體的特色,自成一派,對后世影響深遠,明代沈周、文徵明等人多以他為師法。傳世作品有《雙檜平遠圖》《秋江漁隱圖》《嘉禾八景圖》等。
吳鎮師承方面,于董源、巨然所得最多。整個元代山水畫壇大多以董巨為依歸,力求韻外之致。吳鎮對董巨是下過很深的功夫的,他自己說:“董源畫《寒林重汀圖》,筆法蒼勁,世所罕見,因觀其真跡,摹其萬一。”這充分證明吳鎮是努力研習了董源山水畫法并形成自家面目的。今藏故宮博物院的巨然作品《秋山圖》,上有董其昌題,曰:“僧巨然畫,元時吳仲圭所藏,后歸姚公綬,姚嘗臨此圖,予并得之。”
可知吳曾收藏過巨然真跡,受其影響是自然的。比較《關山秋霽圖》和《秋山圖》明顯可以看到兩者在水法、樹法、石法方面的繼承關系。從吳鎮傳世墨跡看,吳鎮主要繼承了董巨平遠構圖和披麻皴法。吳鎮創造性地發展了平遠、深遠的構圖方法,并使之結合成為典型的闊遠構圖。近處土坡,遠處山巒起伏,中間留出寬闊水面,這種一水二岸式的構圖,恰好契合了元代文人平淡、與世無爭的心境。吳鎮皴法大多采用董巨披麻皴,淡墨皴擦,濃墨點苔,顯得松秀而空靈。除此之外,山頭多礬頭、水紋的勾畫均與董巨有明顯的繼承關系。
在吳鎮傳世的作品中,有其臨荊浩《漁父圖》。在元代大畫家中,吳鎮最大的特點是他不僅取法董巨、荊關的畫法,而且還吸收了時人一致排斥的馬、夏畫風。南宋院體畫在整個元代倍受打擊,特別在文人畫家中很少有繼承院體畫。但是,在吳鎮早期的作品中,可以發現多幅馬、夏邊角之景或類似邊角之景的圖式。如至元四年(1338年)的《松泉圖》、元統二年(1334年)的《秋江漁隱圖》,特別是《蘆灘釣艇圖》為典型的馬、夏邊角構圖。馬、夏無論山石、樹木等景物的畫法處理,還是構圖、布局的經營均以奇險取勝,追求奇險、表現氣骨成為馬、夏山水的突出特點。
元四家其他三家均取平淡,唯有吳鎮上承馬、夏,于平淡中寄奇險。《松泉圖》(此圖作于至元四年,即1338年)是吳鎮追求奇險的代表作,取景于山之一凹,一泉如三條絲帶,傾瀉而出,凹面上的空白部分,一棵古松從左邊斜出,探身其上,給人一突兀之感。吳鎮晚期作品中典型的馬、夏畫風是沒有的,但馬、夏的樹法、石法倒是經常出現于畫面。可以這樣說吳鎮是取馬、夏之骨而去其粗獷,融董、巨之氣韻而取其平和,形成了清淳、蘊藉、平實的藝術風格。
吳鎮畫山水喜用濕墨,其實吳鎮未嘗不善用干墨,在吳鎮傳世幾十余幅墨竹中,幾乎全是用干墨畫的,均取得了良好的效果。之所以吳鎮在山水畫中多用濕墨,這與吳鎮欲借山水畫表達的境界有極大的關系。北宋山水畫追求一種可游、可居之景,用筆用墨都服從于山水真實體感的表達;而元人則以山水為媒,追求一種有我之景,筆墨除用表現形體外,更是充作了情感流露的媒介。在元四家中吳、倪均以畫水著稱,倪喜用干墨,吳則喜用濕墨。倪用干墨草草點染,創造一種荒蕪、澹泊之境;吳則用濕墨,渲染出一種凄清、靜穆之境。細觀吳鎮每一幅山水畫,都給人以“水墨淋漓幛猶濕”的感覺。無論是山、樹、水,還是船、漁父、房屋,無論是近景,還是遠景,均如淋浴在水中,從而更使遠方景物有千里之遙,營造了一種凄清、幽曠、寂寥的藝術氛圍。
吳鎮畫中的水墨效果是與他多種筆法、墨法的靈活運用密切相關的,濕墨決不是簡單化的水量的增加。“五墨齊備”是吳鎮用墨的高超之處,為更好地發揮墨效,吳鎮在選擇作畫材料上很有講究,畫梅竹喜用紙,畫山水則喜用絹。畫山水何以選絹,因為絹有厚度,纖維富韌性,多次渲染而不皺折。吳鎮非常熟悉筆、墨、絹的特點,作畫中的五墨并施而不膩,反復皴擦而不脹,產生了濃而潤、濕而厚、澀而不干、枯而不燥的藝術效果。吳鎮清淡似水,出現了濃而透的效果。今天看吳鎮作品,仍能透過作品清楚的辨別它們的組織關系。清王原祁曰:“梅道人潑墨,學者甚多,皆粗服亂頭,揮灑以自鳴得意,于節節肯綮處,全無夢見。無怪乎有墨豬之誚也。”王原祁的這一評論反映了吳鎮的用墨技術是非常人所能學到的。吳氏的墨法,傾倒了元以后的歷代大家,沈周、文徵明、惲南田、四王、吳歷、八大山人等均對吳鎮墨法大加推崇。
他與王蒙、黃公望、倪瓚齊名,并稱為元四家。其畫風對明清山水畫的發展,有較大影響。
詩詞風格簡勁奇拔,感情真摯,常以比興自吐胸臆,接近陶潛詩風,外示平淡而內實郁憤。
書法能結合王羲之和懷素之長而自具面目。每作畫往往題詩文于其上,或行或草,墨色淋漓,詩、書、畫相映成趣,時人號為“三絕”。
吳鎮墨跡今存世的有《雙檜平遠圖》軸(中國臺灣故宮博物院藏)、《漁父圖》軸(北京故宮博物院藏)、《漁父圖》卷(上海博物館藏)、《長松圖》軸(南京博物院藏)、《草書心經》卷(北京故宮博物院藏)等。其風竹刻石,陳列在嘉興南湖煙雨樓,其八竹碑及草書《心經》碑陳列于嘉善梅花庵。又有《梅道人遺墨》2卷,系后人輯錄的其詩和題跋。
學術界一般用的吳鎮卒年說法是卒于至正十四年(1354年)。但在國家圖書館善本閱覽室有清抄本《梅花道人遺墨》三卷附錄一卷,其可貴之處是很多題畫詩詩前有小序與寫作時間,為流傳于當代的多種吳鎮詩詞版本所沒有。抄本時間為“乙酉年”,并指明選用的是明代刻本。此本中有兩則題跋與吳鎮卒年相矛盾。一則是《題云西(棲)畫卷》注明是“至正十五年十月朔日”;令一則《李成江村秋晚》跋文為“清容先生近得李成卷于京國,一日致書請余題識,而益見其珍重之,之無已也,為賦長句。至正十五年春三月上浣書。”根據抄本的所載時間,吳鎮于至正十五年尚能作畫題詩寫跋,總之,至正十五年是資料中見到的吳鎮生平的最晚時間,但不能證明吳鎮的卒年。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