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倉廩實,天下安”,糧食安全一直處在國家戰略中的基礎性地位。如今,我國糧食產量雖已突破1.4萬億斤新臺階,但氣候變化仍深刻影響著中國糧食生產的安全與穩定,總體來看,氣候變化導致主要糧食作物面臨減產風險。
為應對這一挑戰,《中國農業產業發展報告2025》提出應制定科學的適應戰略和行動計劃,加強糧食科技創新投入,以提升中國糧食產業鏈應對氣候變化的韌性。
在這場關乎糧食產量的戰役中,長江大學以其深厚的農科底蘊與突破性的育種成就,正崛起為守護國家糧倉的重要科技力量。
長江大學扎根于“魚米之鄉”湖北荊州,坐擁江漢平原這一國家核心農產品生產基地的天然地利。作為由國家農業農村部共建的湖北省重點建設的四所高水平大學之一,該校敏銳把握國家糧食安全戰略需求,將農科置于核心地位,構建了涵蓋農學、植物保護、農業資源與環境、園藝、水產養殖等領域的完整學科生態。其中植物學與動物學、農業科學2個學科進入ESI全球排名3‰。更擁有濕地生態與農業利用教育部工程研究中心、主要糧食作物產業化湖北省協同創新中心等一批重量級科研平臺。這里不僅是荊楚大地農業科技的策源地,更是國家“藏糧于地、藏糧于技”戰略在長江中游的關鍵支點。
長江大學農科實力的最佳印證,莫過于閃耀在“超級稻” 舞臺上的明星品種 ——“春9兩優70”,是近11年來湖北省首個獲超級稻確認的水稻品種。作為參與糧食安全科技攻關的杰出代表,這粒種子承載著非同尋常的使命與韌性:品種觀察期長達四年之久,經歷了高溫熱浪、持續干旱、強風暴雨等極端氣候的嚴酷洗禮,其科研團隊展現的定力與嚴謹,正是長江大學農科精神的縮影。
“春9兩優70”的成功并非偶然,它深深植根于長江大學精心構建的農業科技創新體系:農學院實行“兩基雙導三段式”全學程實踐教學模式,即校內、校外兩類實踐教學基地,校內、校外兩位導師,課程實習、專業綜合實習、畢業實習三個實踐教學階段。
這一教學模式,如同精密的培育鏈條,為學生構建起循序漸進的成長路徑。其中,校內實踐基地依托先進的實驗室設備,讓學生在《作物栽培學》等課程學習中,得以操作智能控制系統等設備,將課堂將課堂理論快速轉化為微觀層面的技術認知;校外實踐基地則將教學場景延伸至田間地頭,學生可在萬畝示范田里觀察作物生長周期,參與 “春9兩優70”等新品種的選育過程,直面農業生產中的實際問題。
而校外導師以豐富的生產經驗傳授病蟲害防治、田間管理等實用技術,這種 “雙師協同” 確保學生既掌握育種理論前沿,又具備解決實際問題的能力。長江大學為了鼓勵本科生早進課題組、早進實驗室、早進試驗田,大力培養學生科研興趣,提升實踐能力。長江大學農學院與中國科學院、中國農業科學院、部分省市農科院等科研院所和大型高新涉農企業建立48個校外實踐教學合作教育基地,大力實施科教融合、產教融合人才培養模式,構建 “產學研用” 融合的創新鏈條。
當國家將糧食安全上升為治國理政的基石,當智慧農業的浪潮席卷傳統農耕大地,長江大學農學院正以"藏糧于技"的擔當,為青年學子鋪就與時代同頻的成長之路。在"雙碳"目標與鄉村振興戰略交織的背景下,現代農業早已超越"面朝黃土"的傳統想象——從基因編輯育種到智能溫室管控,從數字農田監測到農產品溯源技術,農業科技領域正涌現出年薪30萬的無人機植保飛手、被央企爭搶的智慧農業工程師等新興職業。
而長江大學依托ESI全球前3‰的農科實力、48個產學研基地構成的實踐網絡,讓學生在"兩基雙導三段式"培養中,既能在實驗室解析作物抗逆基因,又能在萬畝示范田調試農業機器人,這種"頂天立地"的培養模式,恰好匹配國家對"一懂兩愛"農業人才的迫切需求。報考這里,意味著成為國家糧倉的科技守護者,在1.4萬億斤糧食產量的新起點上,用智慧育種技術破解氣候變化難題,在現代農業的藍海中,書寫屬于新農人的時代答卷。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