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群在炮火硝煙中跋涉數千里的牛羊豬雞,一碗摻雜著沙石、粗糠、霉米甚至老鼠屎的“八寶飯”——八十八年前,這些就是南京大學前身中央大學、金陵大學師生在烽火歲月里艱苦求學、守護學術火種的真實寫照。7月17日,南京大學·重慶大學抗戰時期辦學專題展》在南京大學正式揭幕啟動。
展覽設置了“同仇敵愾 救亡興起”“篳路藍縷 弦歌不輟”“精忠報國 眾志成城”“不畏強暴 勇毅抗爭”“凱旋與審判”“紀念與緬懷”等六個篇章,通過大量珍貴的歷史圖片、檔案文獻、實物展品和影像資料,以事件、人物故事、數據、圖表等多元化方式全景展現了前輩學人在民族危亡之際,為保存學脈、科教報國、救助難民、服務社會付出的艱辛努力,以及南京大學與重慶大學等兄弟高校在抗戰期間患難與共、攜手辦學的深厚情誼。
展覽中,“動物大軍千里長征”西遷故事引人注目。南京大學檔案館、校史研究室研究人員王丹介紹,故事中的牲畜并非普通家畜,而是學校從國外高價引進、用于教學科研的寶貴資產,包括牛、羊豬等在內的百余頭珍貴實驗畜禽。
1937年12月南京城危在旦夕時,農學院技師王酉亭先生深知其價值,表示“牲畜乃國家畜牧研究根基,豈能棄之?當以命護之!”
1937年12月至1938年11月,王酉亭率領畜牧場部分員工及牲畜家禽西遷線路圖
“這位普通技師帶領寥寥數人,驅趕著牛羊豬雞,在炮火中渡江北上。四個月徒步抵達合肥后,他竟孤身穿越戰線赴重慶匯報,又毅然折返繼續押運。當日軍攻占九江阻斷去路,這支特殊‘大軍’被迫繞行大別山區。抵達漢口時,運輸船只成為最后難關。幸得愛國實業家盧作孚仗義相助,159頭歷經風霜的牲畜終在1938年深秋抵達重慶沙坪壩。”王丹表示,學校考證了大量的歷史資料和檔案資料,在此基礎上,力求用更加生動化的講述方式為大家呈現動物西遷故事。“從1937年12月到1938年11月,將近有一年幾千里的征程,當時羅家倫校長他曾經回憶過牛羊抵渝的場景,他說:真像是久別的故人一樣,我幾乎要向前去和它們擁抱。動物西遷的故事中,也是生動地體現了帶有我們南大人銘印的偉大抗戰精神和大學精神。”
防空洞也是這段烽火歲月里不能忘記的歷史景觀。在重慶沙磁區,即使在轟炸間隙,師生們也活躍地舉辦講座、討論會、抗戰宣傳和救護培訓等活動。據統計,中央大學與重慶大學在渝期間,至少遭受了日軍6次最猛烈的大規模轟炸。每當空襲警報的響起,防空洞就化身為堅韌的課堂和實驗室,不僅庇護了師生的人身安全,更支援了戰時關鍵企業的生產力。
南京大學檔案館、校史研究室研究人員丁姍姍說,洞中的條件極其艱苦,師生們吃的常被戲稱為“八寶飯”,但這“八寶”并非美味,而是指摻雜在糙米中的沙石、粗糠、霉米粒,甚至老鼠屎等令人心酸的“配料”。
“而且師生穿的衣褲多有破洞,不僅是膝蓋,后臀處也常破,所以叫做‘空前絕后’。還有一種說法叫‘頂天立地’,指下雨時頭頂沒傘,腳下沒鞋。即便如此,中央大學的學子們仍然在這樣的環境下堅持教學和學習。”
據悉,本次展覽是南京大學為紀念中國人民抗日戰爭暨世界反法西斯戰爭勝利80周年而策劃舉辦的專題展,自七月中旬在南京大學仙林校區校史館二層正式開放。
江蘇新聞廣播記者劉正則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