陽光訊(張丹 記者 高小雨)浩浩蕩蕩的林下白鵝水中嬉戲,山上遠志藥材開出成片的淡紫色花朵,黃河岸邊的油菜花、紅薯苗郁郁蔥蔥……近日,走進綏德縣棗林坪鎮、定仙墕鎮等林下產業發展基地,處處是蓬勃生機的產業美景。
綏德具有豐富的林下資源與生態區域優勢。近年來,該縣通過村集體帶動、村企共建等多種經營模式,積極調整農業產業結構,充分利用林下土地資源與空間資源,在棗林坪鎮、義合鎮、名州鎮等多地發展林下種養殖產業,形成“一地多收”的產業新格局。
發展林下養殖業 激活村集體經濟
“今年3月到5月,分兩批累計落戶2.7萬羽鵝苗,首批1.5萬羽鵝苗度過棚內育雛的關鍵期,已成功轉至林下散養,成活率達95%以上,第一批白鵝于6月底出欄,將出售至河南,預計可增收15萬元。”義合鎮霍家坪村白鵝養殖基地負責人馬小輝介紹,高成活率的背后,是精準到“攝氏度”的養殖技術的把控:鵝苗入棚首七日,棚溫需如母翼般恒定在32攝氏度以上,此后逐日降1攝氏度,直至幼鵝羽翼豐盈,足以適應外界溫度與環境,才開啟林下散養模式。
同樣,在棗林坪鎮棗后坪村白鵝養殖示范基地,一群群白鵝已經適應了這里的生態環境,正快活地在棗林下嬉戲。
“4月底,首批揚州白鵝4000羽落戶棗后坪村,我們在總結去年養殖經驗的基礎上,后期還引進白鵝兩批,頭批已成功轉至林下散養。”棗林坪鎮副鎮長李煜說,喂養鵝要精心、用心,工人每周給鵝棚消毒一次,每天割草、喂食、水渠更換一次水,所以鵝白白凈凈的,毛色也比較好,很少生病,成活率95%以上。
目前,該縣揚州白鵝存欄3.5萬羽,后期繼續擴大規模,預計年出欄量7萬多羽。現建有育雛棚與養殖棚累計10個,養殖場周邊發展牧草種植1450多畝,飼料儲存加工棚一個,帶動周邊村民就業9人,年發放工資50多萬元,累計可促進村集體經濟增收28萬元。此外,該縣在定仙墕鎮界首村、王新村等地,通過托管經營的發展模式,積極發展林下養雞產業,目前建有養雞棚4個,存欄近9000只。
林下種植多點開花 美了生態富了民
“去年我們村林下種植300多畝遠志,主要就是除草、施肥等日常管護,目前長勢很好,預計今年可產500多公斤,促進村集體經濟增收1.5萬元,今年秋季計劃再種200畝。”棗林坪鎮吳家渠村委會副主任吳偉偉說。
據吳偉偉介紹,遠志、黃芩等中藥材具有藥用價值高、管理簡單、生命力頑強、經濟效益高的特點,生長周期為三至四年,通常周期越長,根系越發達,產量就越高。目前,全縣在棗林坪鎮、田莊鎮等地,發展林下中藥材5000畝。
“中藥材的根系具有固土保水的作用,中藥材中的一些成分有驅除病蟲害、抑制雜草生長的功能,可減少農藥使用,實現‘林藥共生’的良性生態模式。”該縣林業局副局長米建良說。
此外,為充分利用林下土地資源,該縣棗林坪鎮、定仙墕鎮在棗林下套種紅薯、大豆、油菜花等4200余畝,通過“人工+機械”的方式播種、收割,可帶動周邊村民90多人就業,年發放務工工資近20萬元,年產值1200多萬元。
“下一步,我們將積極探索林下立體種養、生態采摘、觀光等多元業態,加大農業科技投入,推廣良種培育、智慧管護技術,兼顧產量提升與品質優化,不斷延長產業鏈與價值鏈,提高產品附加值,實現經濟效益與生態效益雙贏。”綏德縣林業局局長劉振亞說。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