各位手機控們,你們知道嗎?現在初中生手機上癮那可是相當嚴重,就像是在和數字磁鐵玩一場溫柔的博弈呢!
先說說這現象,那簡直就是指尖上的“貪吃蛇”。放學鈴一響,教室里那此起彼伏的解鎖聲,就跟無聲的交響樂似的。課桌抽屜里的手機,就像被施了魔法的磁鐵,把少年們的時間吸得七零八碎。他們刷短視頻的時候眼睛放光,打游戲的時候手指那叫一個靈活,連寫作業都得開著社交軟件。這可不是科幻小說里的情節,而是當下初中生的真實生活寫照啊!
那為啥手機成了他們的“第二心臟”呢?這里面有好幾個原因。首先是大腦的“多巴胺陷阱”,每條點贊、每局勝利,都會讓大腦分泌快樂激素。少年們就像追肥皂泡的孩子,以為戳破就能見到彩虹,結果被這甜蜜的泡沫給困住啦!還有現實世界的“隱形鎧甲”,校園里社交壓力像潮水一樣涌來,手機屏幕就成了安全的避風港。在虛擬世界里,他們能當游戲大神、段子手,還能塑造“完美人設”。另外就是時間管理的“黑洞效應”,刷到“下個視頻更精彩”的提示,少年們就像掉進兔子洞的愛麗絲,等窗外月光照到書桌,才發現自己錯過了整個黃昏。
那怎么破局呢?可以用創意打敗慣性。第一個辦法是“無屏時間”實驗,每周搞2小時“家庭游戲日”,玩玩桌游、拼拼拼圖或者去戶外探險,讓手機暫時“冬眠”。等少年們發現現實中的笑聲比彈幕還響亮,屏幕的吸引力自然就小了。第二個是“情緒天氣預報”,教孩子用涂鴉或者日記記錄心情,像畫烏云代表煩躁,畫太陽代表開心。負面情緒來的時候,他們可以聽音樂、捏橡皮泥,別老把手機當情緒的“滅火器”。第三個是“21天挑戰賽”,把戒手機變成闖關游戲。比如說連續3天不帶手機上學,就獎勵一次家庭電影夜,用成就感代替空虛感。
給大家講個案例,初二學生小林之前熬夜刷劇,考試都失利了。后來他和父母約定,每天晚飯后1小時是“故事時間”,全家輪流講童年趣事。慢慢地,他發現媽媽年輕時偷穿高跟鞋的糗事,比短視頻里的網紅還有趣。三個月后,他每天玩手機的時間從6小時降到了1.5小時,書包里還多了本翻舊的《明朝那些事兒》。
手機不是洪水猛獸,就像需要馴服的野馬。解決手機上癮問題,關鍵不是徹底斷網,而是要教會少年們在虛擬和現實之間找到平衡。等他們學會用腳步去感受操場,用眼神去交流心事,用雙手去創造價值,曾經讓人上癮的屏幕,就會變成生活的點綴,而不是主宰啦!大家說,這是不是很有道理呢?
主講人:北京知名青少年心理咨詢師郭利方,國家心理咨詢師、家庭教育指導師;具有心理學、社會學、家庭教育等專業背景,接受過我國多位著名的心理學家的教學、指導。自2008年大學攻讀心理學以來,一直全身心地致力于心理學及心理咨詢的學習與深造。不斷地進行自己成長與完善,并定期地接受專業的督導,心理咨詢多年,具有較豐富的咨詢經驗。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