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 “科技賦能鄉村振興”、“區域協調發展”等戰略不斷推進的當下,高校早已不再是孤立于塵世的知識象牙塔。如今高校,更像是一座連接產業、地方和校友網絡的關鍵橋梁,長江大學便是在“多維協同”領域表現卓越的一座。
長江大學在與企業的合作方面,那可是成果滿滿。在這片創新熱土上,長江大學的 “一室兩油三水四盟” 建設早已不是抽象概念。與中石化四機石油機械有限公司共建的校企合作創新實驗室里,機械工程團隊正將鉆井工具檢測技術升級為智能診斷系統,這套曾斬獲國家科技進步獎的技術體系,如今每天都在為油田現場解決實際難題。
與此同時,“油氣鉆采工程”省級重點實驗室的燈光常亮,科研人員正在攻克頁巖氣壓裂的核心技術,而 “澇漬災害與濕地農業”實驗室的專家們,則帶著耐澇水稻品種走進江漢平原的田間地頭,讓科技為糧食安全上保險。
如今,頁巖氣壓裂的核心技術已在涪陵頁巖氣田創造8.7億元年產值,學校與中國科學院蘭州化物所、中國科學院上海高等研究院獲批共建“低碳催化與二氧化碳利用全國重點實驗室”,與三大石油公司簽訂戰略合作協議,這都為學??萍汲晒D化插上了新的翅膀。
近年來,長江大學科技成果轉化金額不斷攀升,僅2024年,通過學校湖北長大科技開發有限公司實現科技成果轉化的金額就達到1.23億元,該校還中標某央企單項近億元科技服務大單。近五年,學??萍汲晒D化金額達到13.44億元。
另外,在產教融合方面長江大學也傳來喜訊,武漢蔡甸校區的建設堪稱校地合作的典范。在這里,校地資源實現了共建共用。學校利用自身的教育資源優勢,為地方開展各類人才培訓,提升地方人才素質;地方則為學校提供實習實踐場所,助力學生了解社會需求。在成果轉化方面,學校的科研成果在地方企業得到應用,推動了地方產業的升級。
在助力鄉村振興與產業升級方面,長江大學同樣不遺余力。松滋市人才站的設立,為當地引進了大量優秀人才,為地方經濟發展注入了新的活力。而荊州濕地農業基地,學校專家團隊長期駐扎,將先進的農業技術帶到田間地頭。
長江大學作為第一選育單位選育的水稻品種“春9兩優70”被確認為2025年度超級稻品種,這也是湖北省自2014年以來首個獲認定的超級稻品種。在遭遇長期極端高溫災害情況下,該品種兩年的平均產量仍超過780公斤/畝,達到超級稻認定標準,展示出了極強的耐高溫性能。這些實實在在的成果,充分展現了長江大學服務地方發展的決心與能力。
長江大學的校友們對母校的發展可謂是全力支持。石油產業科創聯盟的成立,匯聚了眾多校友企業的力量。聯盟內,母校提供技術支持,校友企業負責成果轉化,雙方緊密合作,共同攻克行業難題。校友企業還與學校共建實驗室,捐贈先進的實驗設備,為科研工作的開展提供了有力保障。
早在2023年長江大學的校友們就累計向學校捐贈157筆,捐贈資金高達1.1億元 。這些資金用于建設校企科研平臺、設立獎學金等,為學校的發展提供了強大的資金支持。同時,校友們還積極為學弟學妹們提供實習與就業機會,搭建起學校與社會的溝通橋梁,讓長江大學的學子們在成長的道路上少走彎路,更快地融入社會。
在長江大學,三方協同不是一句空洞的口號,而是一個個實實在在的場景:實驗室里,師生與企業專家共同攻關技術難題;田間地頭,農業專家耐心地為農民進行技術指導;校友論壇上,新老校友積極交流,搭建合作平臺。長江大學通過 “三方協同”,真正成為了區域發展的 “智力加速器”,彰顯出其屹立于時代脈搏之上,深度融入地方發展與產業變革的責任與擔當。
用科技連接產業鏈,用教育助力鄉村振興,用校友情懷激發創新活力——長江大學的三方協同不是一句口號,而是實實在在的場景:實驗室里攻關、田間地頭技術指導、校友論壇搭建合作平臺。它讓高校成為區域“智力加速器”,也彰顯出長江大學真正立于時代脈搏、融入地方發展與產業變革的責任與擔當。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