繳費年限長,養老金就一定很高嗎?太天真,除了工齡,還有倆變量在左右養老金
“奇怪了,我實打實的從1994年開始參保繳費,到現在為止也有31年了,可養老金一算才2000元,可我一女同學,人家工齡才30年,養老金都5000多了,這是咋回事?”
繳費年限長,養老金就一定很高嗎?理論上是沒問題的,但是為何現實中,總有人繳費年限短,養老金卻很高,有人繳費年限長,養老金卻很普通的水平呢?
歸根結底,還得看養老金計算公式,只認工齡的想法太天真,因為除了繳費年限,還有倆變量在真正左右養老金:
01,平均繳費指數或者叫繳費檔次
對于企業職工參保人來說,在日常繳費的時候,都知道有個名詞叫社保繳費基數,那就是按照這個基準乘以繳費比例得出。
比如說繳費基數是5000元,養老保險個人扣繳8%,那就是400元,單位繳費16%,那就是800元,而繳費基數10000元,按照等比例計算,自然就是翻倍。
繳費指數=繳費基數/當地社平工資,比如說繳費基數是5000元,當地社平工資是10000元,那么繳費指數就是0.5,而假如繳費基數是10000元,那么繳費指數就是1.
而平均繳費指數就是繳費年限中所有繳費指數的算數平均值。而繳費基數的核定大有來頭,一般來說是指上一年度的平均應發工資。
工資上漲后,繳費指數也跟著上漲,兩者緊密相關,因此,繳費指數這個變量就意味著單位越是滿額繳納繳費,未來養老金越高。
對于靈活就業人員來說,繳費基數就等于繳費檔次,選擇60%檔次,那就是社平工資的60%作為繳費基數,選擇300%繳費檔次,那就是繳費指數是3,平均值也是多年參保繳費的算數平均值,因此,檔次越高,養老金越高。
02,視同繳費年限的長短
曾經有一個網友告知我,他當年因為單位不讓干了,一氣之下就跑了,結果,人事檔案都沒有,造成現在的視同繳費年限無法認定。
這種人說起來可惜,但是,真正追究下來,他自己也有問題。做事情要善始善終,即便是離職,也能反映出一個人的人品。這種不做手續跑了的,按照曠工處理都是可能的。
視同繳費年限無法認定的結果,就是工齡少了五六年,養老金每個月至少減五六百。
視同繳費年限是有歷史淵源的。這是在現有社保實施之前,符合規定的連續工齡,常見的有機關事業單位職工、知青下鄉、集體所有制員工等。
因為這些年限沒有實際繳費,所以,個人賬戶是沒有儲存額的。于是,除了在基礎養老金增加繳費年限之外,還多發一筆過渡養老金。
就拿國有企業來說,在1992年之前,只有固定員工才能算作視同繳費年限,簡單來說就是有編制,而如果是合同工或者勞務派遣,那就得按照實際情況另行核定。
綜上所述,日常生活中,那些養老金動不動就七八千,八九千,甚至過萬的人,只要一問細節,必然是繳費指數比較高,視同繳費年限長帶來的工齡40年左右。
單純看工齡就覺得養老金高,還是比較片面的,有很多人有40年工齡,養老金才3000多,屬實不高。大家怎么看?歡迎留言討論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