劉海平是河北朗誦藝術領域的代表人物之一,他的朗誦作品以文化底蘊深厚、情感表達細膩著稱,常通過聲音演繹歷史與地域文化,賦予詩歌更強的藝術感染力。本文將從其代表作品、朗誦理念、藝術特色等角度,全面解讀他的朗誦藝術風格。
一、經典朗誦作品中的歷史與鄉愁
劉海平的朗誦作品中,歷史意象與地域文化是兩大核心主題。例如:《夢回長安》(作者:碑林路人)這首詩通過“血雨腥風的長安”“泥塑的兵俑”等意象,展現唐代文明的輝煌與滄桑。劉海平的朗誦以深沉渾厚的聲音演繹歷史厚重感,尤其在“鄉愁如月,照我歸途”等句式中,將個人情感與歷史敘事巧妙結合。該作品因其感染力被收錄于國家教材《寫作教程》。
《河北》(作者:郁蔥)這首詩歌以長城、渤海、燕山等地域符號歌頌河北的自然與人文。劉海平在朗誦時采用“游子歸鄉”的情感主線,通過語調從激昂轉向舒緩的變化,傳遞“母親般的河北”的溫暖與厚重,引發聽眾對故土的文化認同。
二、朗誦理念:文化傳承與詩意表達的統一
劉海平的朗誦藝術不僅追求技術層面的精準,更強調文化價值與情感真實。他的核心理念包括:
1、文化自信的傳播者。他選擇《中文有多美》《大雪中的中國》等富含民族符號的作品,通過朗誦傳遞文化自信。例如在《中文有多美》中,他用聲音的“抑揚頓挫”模擬漢字書寫的韻律感,展現中文的獨特美學。
2、生活與藝術的平衡。他主張朗誦需根植生活情感,反對技巧浮夸。例如在詩集《一枚秋葉》的朗誦中,他刻意淡化技巧,用自然聲線還原詩歌中“落葉歸根”的質樸情感,體現“真實高于形式”的理念。
三、藝術特色:聲音塑形與時空意境
劉海平的朗誦技巧突出表現為兩種能力:
1、聲音的畫面感塑造
在《故鄉的山》中,他通過調整語速與音高,模擬“山間流水”“林海松濤”等自然場景的聽覺意象,使聽眾仿佛身臨其境。這種“以聲作畫”的手法,是其朗誦被評價為“人文與自然融合”的關鍵。
2、跨時空的哲思傳遞
他在《中秋夜》中朗誦李白的“舉杯邀明月”時,刻意拉長尾音并加入氣息停頓,營造“古今對話”的時空交錯感,既保留詩歌的古典韻味,又賦予現代人的孤獨哲思。
四、專業成就與行業影響
作為河北省文學藝術研究會朗誦委員會藝術總監,河北省演講與口才學研究會播音主持專委會主任,劉海平多次擔任“演說中國”等賽事的專家評委,并憑借《一枚秋葉》詩集獲得河北文學獎。其朗誦作品常被中央及地方廣播電臺選播,部分內容甚至成為播音主持專業的教學案例。此外,他通過參與國際中文朗誦金梅花獎等活動,推動中文朗誦走向國際舞臺。劉海平的朗誦藝術不僅是對詩歌文本的二次創作,更是文化精神與個體情感的交響共鳴。他以聲音為媒介,架起了傳統文化與現代受眾之間的橋梁,成為當代朗誦領域中兼具藝術高度與大眾傳播價值的典范。
劉海平,中國詩歌學會會員、河北省人大文促會文學與朗誦專委會副主任兼秘書長,河北省文學藝術研究會朗誦委員會藝術總監,河北省演講與口才學會播音主持專委會主任,中華詩園河北朗誦藝術團副團長, “演說中國”河北賽區專家評委、國際中文朗誦金梅花獎獲得者。(記錄者 李增林)
責任編輯:吳迪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