董晴法庭爆發力全場壓制,蔣欣現場愣住,《以法之名》央視新劇收視飆升
《以法之名》剛上線沒幾天,數據直接拉滿。央視出手就是不一樣,這部劇6月24日一開播就沖上收視榜第一,豆瓣8.7分起步,看得人心里直呼穩了。張譯、蔣欣這些熟面孔本來已經很有看頭,但誰想到37歲的董晴一登場,把所有人的注意力都吸走了。
掃黑題材不是第一次拍,可這次的真實感真是太難得了。劇情取材自現實案件,每個環節都透著細致和講究,沒有那些花里胡哨的橋段,一切都像在身邊發生過似的。張譯演刑警隊長的時候,那股子狠勁兒全寫臉上,但回家立馬變成“老婆至上”,電話響起還沒等說話呢,人先軟下來:“馬上回來,領導您吩咐。”辦公室鐵血硬漢,一到家秒變乖巧丈夫,這種反差讓角色活靈活現。
再說蔣欣,她飾演女檢察官,全程氣場兩米八。有一幕她懟張譯:“你這年紀怎么還是個小隊長?”那表情,那語氣,讓人想起職場里的頂級女強人。不過這個角色最有意思的是,在董晴面前居然會露出慌亂神色。
鏡頭切到法庭現場,有那么十幾秒安靜得能聽見自己心跳聲。旁邊人在宣讀材料時,董晴突然站起來大喊:“萬海無罪!我們冤枉!”聲音一下把所有觀眾拉進劇情。有網友彈幕飛快刷過去,說“我手機差點掉地上”“雞皮疙瘩冒出來”。這一刻,不管屏幕前還是現場,都被她情緒帶動起來。
緊接著那段臺詞——連續十一句質問,“誰在陷害?證據怎么來的?為什么這么急開庭?”每一句像子彈一樣砸向對方,她脖子上的青筋肉眼可見地鼓起來,聲音從低沉突然拔高,再到近乎嘶啞。這20秒戲份,全靠生理反應撐住:眼睛泛紅、手銬作響、整個人狀態繃到極致。不光觀眾驚呆,就連對面的蔣欣也明顯愣了一下,下意識攥緊桌角,這種微妙的小動作比臺詞還要真實。
導演后這段戲只拍了一條就過,因為蔣欣當時是真的被震到了。從頭到尾沒有多余表演痕跡,就是純粹的爆發和控制力結合。一位網友評論,“配角戲少不可怕,可怕的是每次出現都搶鏡。”
其實仔細翻翻董晴履歷,會發現她17年一直在打基礎。《最好的我們》《去有風的地方》,這些熱播劇里都有她身影,但總是那個讓人記住角色卻叫不上名字的人。“劇拋臉”三個字形容她再合適不過,不過正因為這樣,每一次轉型都是新的開始,也積累下厚厚的一層功底。這回終于遇到了合適機會,在《以法之名》徹底爆發出來。
娛樂圈喜歡年輕流量,可三十七歲的中年女演員要熬出頭實屬不易。不少同齡藝人在30歲后只能接媽媽或者配角戲份,而董晴一直沒有放棄,只等一個屬于自己的舞臺。這種堅持多少帶點倔強味道,但結果擺在那里——真正用實力征服大家,比什么噱頭更管用。
現在網上討論最多的不再是誰顏值高,而是誰演技好。《以法之名》的火,不靠炒作、不靠流量明星,就是憑內容和演員本事撐起來。有時候真覺得觀眾審美早升級了,對那些數字小姐、瞪眼式表情已經膩歪透頂,所以才會對這種扎實派格外買賬。“內娛有救”的話經常掛嘴邊,其實背后是一群踏踏實實做事的人默默努力多年才換來的機會罷了。
制片方們總想著找流量明星帶動熱度,卻忽略掉中生代演員隱藏的大招。他們可能不會天天霸占熱搜,也沒有龐大粉絲團體推波助瀾,但是基本功和人物理解能力擺在那里,只要給他們空間,很容易出現意料之外的新亮點。這一點,《以法之名》和董晴算是做出了最好示范:只要認真拍,總有人能看到你的努力與付出,而且遲早都會迎來屬于自己的掌聲和認可時刻!
最后忍不住想起小時候看電視劇,總盯著主角,現在越來越愛琢磨配角到底厲害在哪兒。如果哪天打開電視還能看到更多像董晴這樣的演員頻繁亮相,大概說明行業真的慢慢往好了走吧?
內容來自公開資料與個人見解,僅供學習交流,不構成娛樂建議或定論。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