隨著電視劇《長安的荔枝》熱播,劇中主人公李善德為在貴妃生日前從嶺南運來新鮮荔枝而絞盡腦汁的情節,讓觀眾深刻感受到荔枝保鮮運輸的艱難。
劇中李善德采用了分枝植甕、鹽洗隔水、冰塊保鮮與竹籜封藏等方法,先將新鮮荔枝的變味時間延長到10天左右,再合理規劃運輸路線,最終完成了“運鮮荔枝”的任務。
01
荔枝保鮮的 “絆腳石”
荔枝采后快速衰敗的核心問題在于其高代謝、高耗氧、高敏感特性。如果無法在短時間內抑制其呼吸、氧化和乙烯合成,即使再高效的物流,也難以阻止其品質迅速下降。
其一,荔枝相較其他水果呼吸得更快,一旦脫離枝頭,其呼吸速率不減反增,代謝速度增加,果實內部的糖類等營養物質快速消耗,導致果實迅速衰老;
其二,荔枝果皮薄且多孔,水分極易散失,短短幾天,原本鮮紅飽滿的果皮就會干枯褐變;
其三,荔枝中多酚氧化酶、過氧化物酶等活性較高,極易發生酶促褐變,影響外觀和口感;
其四,荔枝在生長和采摘過程中易受霜疫霉菌、炭疽菌等病原菌侵染,儲存時病害快速蔓延,造成果實腐爛。
這些因素相互作用,讓荔枝保鮮成了千古難題,也難怪《長安的荔枝》中,李善德運送鮮荔枝困難重重 。
02
現代技術如何為荔枝保鮮?
如今,無論身處祖國何方,都能品嘗到新鮮的荔枝,甚至部分季節都能吃上鮮甜的荔枝,這背后是一系列科技和高效物流體系在保駕護航。
我國從20世紀90年代開始研究推廣氣調貯藏技術,如今,這項技術不斷升級,可以在冷藏的基礎上通過調控貯藏環境中二氧化碳、氧氣等濃度延長果蔬貯藏和保鮮時間,更好地保障了荔枝這類“嬌貴”水果從“枝頭”到“舌尖”的品質不變。
氣調貯藏通過調節貯藏環境中的氣體成分(如降低氧氣濃度,增加二氧化碳濃度)來抑制荔枝呼吸作用和乙烯生成。荔枝在低氧、高二氧化碳的氣氛下,其呼吸速率、乙烯合成與酶促活性均顯著降低。研究顯示,控制儲藏氣成分為6%O?,3%CO?和91%N?,可延長荔枝貯藏期至60天,相似的技術也常用于車厘子的運輸。
不僅如此,現代化學保鮮技術還會利用化學藥劑抑制微生物生長和果實褐變。新研究的生物保鮮技術則主要用微生物和植物提取物對荔枝進行保鮮,是安全、無毒的保鮮新方法。
包裝運輸方面,真空包裝與阻濕薄膜的結合應用,也能有效減少水分流失與氧氣滲透,從外部環境切斷荔枝氧化反應的原料供應。部分新型包裝材料還具有控濕、控氣、抗菌多重功能,是商業流通中的重要輔助手段。
03
黑科技加持,荔枝保鮮“卷”出新高度
在物聯網時代,傳感器也在荔枝保鮮中發揮著重要作用 。它們能夠實時監測荔枝周圍的溫度、濕度、氣體濃度、光照強度以及荔枝本身的成熟度、腐敗指標等關鍵參數 。
一旦監測到不利于荔枝保鮮的條件,物聯網系統會自動觸發相應的調節機制,比如調整冷藏室的溫度、增加或減少特定氣體的比例,或是啟動通風換氣設備,以確保荔枝始終處于最佳保存狀態。
借助大數據分析能力,物聯網保鮮系統還能處理海量的監控數據,分析荔枝保鮮與環境因素之間的復雜關系,進而建立預測模型。這些模型不僅能幫助預測荔枝的保質期,還能優化庫存管理,減少過期損耗,甚至根據市場需求動態調整供應鏈策略。
從古代的快馬加鞭、各種原始保鮮方法,到現代的冷鏈保鮮、黑科技加持,荔枝保鮮運輸技術的發展堪稱一部波瀾壯闊的科技進步史,見證著人類以科技之力馴服時空的壯舉。
曾經 “一騎紅塵妃子笑” 的奢侈享受,變成了如今尋常百姓家的日常水果,而且我們吃到的荔枝,多半比當年楊貴妃吃到的更新鮮!
你有哪些荔枝保鮮秘訣?歡迎留言分享~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