無愧于川建國的名號。特朗普48小時內用兩句話攪亂了整個印太戰略布局。
他警告日本:“不買美國大米就再加關稅”,同時宣布“無意取消對日汽車關稅”。 讓日本首相石破茂陷入兩難,汽車業是經濟命脈,大米是民生底線,無論讓步哪邊都是政治自殺。
更讓民主黨抓狂的是,就在幾天前,日本親美派剛啟動為“臺灣有事”打造的避難所項目,首座設施計劃2027年啟用。
而如今隨著美日翻臉,這些圍堵中國的布局可能淪為擺設。與此同時,韓國新任總統李在明正加速對華合作,北約亞太化計劃徹底破產。
特朗普的“交易外交”,正親手將戰略機遇送到咱中國面前。
美日翻臉,北約亞太化失敗
特朗普的關稅大刀這次砍向了自己人。面對日本這個“亞洲最大盟友”,他不僅堅持25%的汽車關稅,更拿大米進口當籌碼要挾。
這種操作連CNN都看不下去,直言“只有美國做得出來”。
日本民眾為大米問題愁了好幾個月,沒想到等來的是盟友的勒索。汽車關稅更是觸及日本經濟命脈:日本汽車出口額占全國總出口的20%以上,25%的關稅如同掐住產業咽喉。
石破茂現在真是現在進退維谷。認慫就等著下臺,硬扛則面臨貿易戰。
特朗普敢如此囂張,和加拿大不久前“屈服”直接相關。
本來咱中國起了一個好頭,讓全世界看清了美國吃軟不吃硬的本質。
然而加拿大試圖對美國科技公司征收數字服務稅時,特朗普一句“斷掉一切談判”的威脅,就嚇得加方立即取消新稅。
可惜這套在加拿大奏效的極限施壓,碰上日本這個硬茬完全失靈:石破茂既不敢動汽車關稅,也不敢拿國民飯碗冒險。
日本脫離美國的想法從今年的北約峰會就可以看出來。
此次的北約峰會時間壓縮到了兩天,最后簽署的宣言更是只有區區400個單詞,要知道,咱中國高考的英語作文都需要100-150個英語單詞。
而且這次的北約峰會關于亞太的局勢一個單詞都沒提,甚至連反華的內容都沒有,這與2024年華盛頓峰會高調推進“北約亞太化”形成了鮮明的對比。
而且,此次的北約峰會人也不齊,日、韓、澳三個亞太地區的國家集體缺席。 這場缺席風暴的導火索是特朗普的任性。原本北約計劃舉行“美國-北約-印太四國三邊會議”,但特朗普臨陣變卦,一句“不會出席”直接攪黃整個安排。
日本共同社直言:北約已放棄在東京設立辦事處的計劃,亞太戰略名存實亡
北約秘書長呂特原本精心策劃的“美國-北約-印太四國三邊會議”,被特朗普一句話攪黃。他輕描淡寫通知呂特:“不會出席與亞太四國的會議”。這個舉動直接宣告拜登推動多年的“北約亞太化”戰略死亡。
曾被寄予厚望的印太戰略,在特朗普的任性中化為泡影。
特朗普的軍費勒索,被氣炸的拜登
特朗普給日韓開的“催款單”堪稱天價。他要求北約盟友將軍費支出提高到GDP的5%,對日本意味著1344億美元額外支出(GDP約4.2萬億美元),韓國則需多掏482億美元(GDP1.8萬億美元)。
但日本國債已達GDP的260%,韓國青年失業率連續8個月突破8%,這筆錢根本掏不起。
更讓日韓寒心的是特朗普的出爾反爾,2024年他剛逼日本將軍費提至3.5%,現在又漲到5%。這種逐步提高的勒索,成為壓垮盟友信任的最后一根稻草。
韓國總統李在明直接玩起“戰略缺席”。他以“內閣未湊齊+福島核污水+朝鮮導彈”三重壓力為由拒絕參會,轉頭就加大對華貿易合作,一季度對華出口激增23%。日本石破茂則選擇“三緘其口”,連缺席理由都懶得編。
看著特朗普這么折騰,拜登團隊估計肺都要氣炸了。
他花了整整四年在亞洲打造“遏華集團”,日本就是最關鍵的一塊拼圖。如今特朗普又是關稅大棒又是軍費勒索,直接把日本逼向墻角。
民主黨最心痛的是臺灣布局可能前功盡棄。就在美日翻臉前夕,日本親美派剛啟動針對“臺灣有事”的大型避難所項目,首座設施計劃2027年底啟用。
這些明顯針對中國的部署,隨著美日關系惡化,很可能淪為政治擺設。
更打臉的是,拜登任內苦心經營的價值觀聯盟,在特朗普的“交易外交”下原形畢露。韓國李在明上任后迅速轉向中國;澳大利亞總理缺席北約峰會后,轉頭就加入金磚國家開發銀行;連菲律賓都在南海問題上降低調門。
所謂“共同價值觀”,終究敵不過現實利益的考量。
特朗普昏招頻出自然會利好咱中國。
中日關系回暖將會提速。自石破茂上臺后,中日合作項目明顯增多,尤其在環保技術和老齡化應對領域。
這與岸田文雄時期的冷淡形成鮮明對比。日本經濟界更傳出呼聲:希望借此時機擴大中國市場準入,特別是半導體材料和高端機床出口。
當然,橫在中美關系中最大的阻礙還是日本對二戰歷史錯誤認知。現在二戰的那些戰犯還供在靖國神“廁”內享受香火供奉。日本不承認二戰中的錯誤,中日關系不可能十分友好。
亞太地區的經濟貿易將會更加頻繁。韓國已重新將中國列為最大貿易伙伴,李在明政府正推動中韓自貿協定升級談判。RECP成員國貿易占比超60%的既有優勢,加上日韓的主動靠攏,讓亞太經濟一體化進程意外加速。
還有臺海壓力緩解。雖然就算日本干預臺海咱中國也不怵,甚至還渴望日本能插手,順便把日本給收拾了,但畢竟多一事不如少一事,日本不插手也挺好。
特朗普對日本捅刀后日本在臺灣問題上的立場出現微妙變化。防衛省內部報告開始強調“臺海沖突不符合日本經濟利益”,石破茂更私下向中方傳達“不主動介入”的意愿。
雖然美日軍事同盟框架仍在,但戰略模糊性顯著增加。
美軍鉆地彈未能摧毀伊朗核設施核心區,反而引發霍爾木茲海峽封鎖風險時,日韓這兩個最依賴中東能源的國家,自然會選擇遠離美國。
這種自保反應戳破了美國同盟體系的包裝。用日本經濟新聞的話說:“需要你時是盟友,不需要時是提款機”。當特朗普在G7峰會上直接離場,公開質疑北約集體防御條款時,連歐洲都開始重新審視跨大西洋關系。
俄羅斯的應對更顯犀利,就在北約開會當天,俄太平洋艦隊在日本海實彈演習,朝鮮試射高超音速導彈落點直指日韓公海。這種精準的武力展示,讓日韓的“安全依靠美國”幻想遭遇殘酷現實考驗。
拜登四年打造的遏華包圍圈,正被特朗普的任性撕碎。
這場鬧劇證明了一個最樸素的道理:沒有永遠的盟友,只有永遠的利益。
由于平臺規則,只有當您跟我有更多互動的時候,才會被認定為鐵粉。如果您喜歡我的文章,可以點個“關注”,成為鐵粉后能第一時間收到文章推送
參考資料:石破茂取消出席北約峰會 RT今日俄羅斯 2025年6月23日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