齊魯晚報·齊魯壹點 杜春娜 通訊員 孔雪
六月的上新街,陽光灑在青石板路上,27件創意十足的藝術裝置作品點綴于古街巷間,為這條百年老街注入了澎湃的青春氣息與藝術活力。作為“藝術市中”建設的深耕者,濼源街道立足“全域藝術化”發展理念,構建起“15分鐘文藝生活圈”,讓藝術真正成為可觸可感的民生溫度。
陣地筑基
文藝空間“活”起來
濼源街道以“空間重塑”為突破口,全域梳理、活化利用轄區閑置資源,構建起“街道文化中心-社區活動站-特色微空間”三級陣地體系,將街頭轉角、社區角落變身文藝新地標。
作為街道重點打造的示范區域,上新街片區正煥發新生機。原小學廣場化身“城市文化驛站”,非遺手造市集、咖啡節、快閃演出在此輪番登場,成為老街新晉人氣王。在空間活化方面,街道注重因地制宜、創新形式,以“繡花功夫”激活零散空間。
永長街社區將墻面變成畫布,用彩繪講述街坊故事;青年西路社區設立非遺角,打造“家門口的非遺展覽”;飲虎池街社區建成“薄自洋非遺工作室”,集結多種非物質文化遺產代表性項目,讓居民近距離感受文化魅力;科技街社區充分利用社區活動室為居民藝術社團提供排練場所;普利街社區則以黨群服務中心為樞紐,整合社區多功能室,既滿足文藝團隊日常交流需求,又為寒暑假青少年藝術教育提供平臺。
通過“見縫插針”式的空間改造,街道每個角落都藏著驚喜,居民出門轉角就能遇見藝術,真正實現“文藝觸手可及”。
服務提質
文藝活動“潮”起來
濼源街道以“和合濼源·文潤心田”服務品牌為引領,以“活動創新”為引擎,策劃系列主題鮮明、形式新穎的品牌活動,力求文藝服務更接地氣、聚人氣。
濼源街道重點打造“上新街‘上新啦’”系列活動IP,春日游園會、上新咖啡節、能量靜態展等特色項目輪番登場,累計吸引1.6萬人次參與,讓老街巷持續煥發新活力,成為市民文化生活的新地標。
在文化傳承方面,濼源街道推出“古街巷研學”項目,帶領青少年探訪歷史建筑,在沉浸式體驗中感悟城市文脈,讓歷史文化以生動的方式走進青少年心中。同時,非遺手造展演玩轉“國潮風”,將剪紙、面塑等傳統技藝融入潮流市集,讓傳統文化以時尚姿態“飛入尋常百姓家”。
濼源街道還充分發揮黨建引領作用,緊扣凝聚群眾、引導群眾的宗旨,構建“1+5+N”服務網絡——以街道黨工委為核心,5個社區黨組織為樞紐,開展N種活動服務居民,通過青少年藝術班、文藝輕騎兵走基層等活動,將優質資源送入千家萬戶,持續擦亮服務品牌,讓藝術真正成為連接人心、浸潤生活的溫暖力量。
創作繁榮
文藝隊伍“強”起來
濼源街道以“人才培育”為根基,構建“四級培育”體系,組建由老年大學、高校志愿者、非物質文化遺產代表性傳承人、居民能人組成的導師庫,大力實施社區文藝團隊孵化計劃。
目前,轄區內社區摔跤隊、合唱團、書畫社等文藝團隊蓬勃發展,常態化舉辦“消夏晚會”“文藝匯演”等活動,將傳統藝術融入百姓生活,深受居民好評。
濼源街道特別注重培育特色團隊,支持各社區根據居民需求發展特色團隊,培育多元化、有活力的基層文藝隊伍體系。飲虎池街社區開設腰鼓隊特色課程,釋放老年動能;科技街社區組建老年模特藝術團,為20名離退休居民提供了展示舞臺;青年西路社區設立“非遺工坊”,邀請非物質文化遺產代表性傳承人和技師駐點教學,開設面塑、結藝等課程,并組建呂劇聯誼會、電吹管演奏隊等文藝社團。這些團隊堅持原創理念,創作了垃圾分類順口溜、時裝秀《對面的小姐姐看過來》等接地氣的作品,以群眾喜聞樂見的形式創新文藝表達,展現了基層文藝創作的蓬勃生機。
濼源街道積極搭建展示交流平臺,過年期間在黨群服務中心、上新街舉辦書法展、筆會拍賣以及“過小年,寫春聯,送福字”等活動,既營造了節日氛圍,也為文藝愛好者提供了展示交流的機會。
藝術賦能治理,文化潤澤民生。從老街巷的藝術重生到全民參與的文藝狂歡,濼源街道始終立足全局、統籌謀劃,濼源街道正以“藝術市中”建設為筆,在百年老城的底色上繪就新時代基層文化振興的鮮活圖景,讓藝術以多元化形態融入城市肌理,為構建更具魅力和活力的市中文化新格局注入澎湃動能。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