娘子撐船來接郎……蠻髻依然晃劍光。
(民國)劉訓瑺《洪塘》
刀與簪,截然不同的器物
卻在福州的歷史長卷里
交織出令人驚嘆的“上頭”美學
頭上挽一髻
插三條扁平如劍的銀簪
主簪刀刃向下
左右副簪交叉,刀刃向外
這便是舊時福州女子
特有的妝束——三條簪
從去年起,這副被老奶奶壓在箱底的妝束突然走紅。舊時福州婦女的發間風景,化作今日街頭巷尾的時尚符號,引得無數妙齡女子競相“上頭”。
繼入選福州市非遺代表性項目名錄之后,近日三條簪也被《抖音2025非遺數據報告》列入“最受歡迎的非遺體驗項目”。
三條簪 簪的是時尚
1990年,冰心在散文《故鄉的風采》中
這樣寫道:
“我見過日本、美國、英國、法國和蘇聯的農村婦女,覺得天下沒有一個國家的農村婦女能和我故鄉的‘三條簪’相比,在俊俏上、在勇敢上、在打扮上,都差得太遠了!”
這位福州的女兒一定想不到,她這番飽含深情的言說,在30多年后成了直接抵達時尚少女心頭的“帶貨廣告語”。
忽如一夜春風來
福州街頭巷尾
簪著三條簪的年輕人比比皆是
到三坊七巷走走
不時會遇見身著漢服的女子款款而來
發髻上三條簪隨著步履輕顫
銀光閃閃,映襯著如花笑靨
在古厝的雕花窗前,姑娘們站定了
把鬢邊風華與灰墻黛瓦、飛檐翹角
一起收錄進相機
一時間
古老的宅子抹上了青春的色彩
南公園萬壽橋
是“網紅”們最喜愛的出片地
她們倚著橋欄拍照
恍惚間,身影竟與老照片里
百年前頭戴三條簪
手握竹扁擔的福州農婦重疊
三條簪閃爍著銀光,這只是不假思索的說法,它可不僅僅是銀制品。
大漆、牛角,配上福州最傳統最拿手的工藝,這樣打造出來的三條簪你說特別不特別、時尚不時尚?
三條簪襯托天鵝頸
旗袍勾勒窈窕身
中式美學如此硬核
有文化人贊嘆道:
“看!福州街頭最亮眼的文化符號”
三條簪 簪的是文創
“福州,你到底還藏有多少驚喜!”
今年“五一”假期,來自武漢的游客小王在微信朋友圈寫道。
小王被社交媒體上三條簪視頻“種草”,專程打飛的來榕體驗。
令她意想不到的是,除了“上頭”以外,三條簪還隱藏著許多“玩法”。
朋友圈的照片里
她頭戴三條簪、手捧三條簪創意咖啡
漫步于安泰河畔的朱紫坊
咖啡杯上
細膩的拉花勾勒出三條簪的精致輪廓
與她發間的銀簪如出一轍
恰似福州這座城
傳統文化與現代創意
相互交織出別樣風情
三條簪強勢“出圈”
告訴人們什么叫“非遺正青春”
融入文旅元素的三條簪文創冰箱貼
儼然成為一場特別的“城市尋寶圖”
年輕情侶攥著
印有愛心樹的三條簪冰箱貼
與愛心樹冠同框自拍
仿佛將這份甜蜜也收藏進了照片里
當秋風染黃煙臺山
銀杏葉片紛飛間
游客們拿著印有煙臺山銀杏的冰箱貼
定格獨屬福州的秋日浪漫
不僅是冰箱貼,還有杯墊、尺子、書簽、徽章、鼠標墊、明信片…… 這些承載著三條簪元素的文創好物,早已悄然滲透進生活里。
它們以細膩的筆觸、精巧的設計,讓人真切感受到“非遺活在生活里”。
三條簪 簪的是才藝
一把為國,一把為家,一把為自己
福州女子的剛柔并濟
凝結在發梢流轉的簪影里
如今的三條簪
搭配著女子的才藝
讓人對女性力量有了更直觀的感受
福州“80后”武術老師肖師芝,將三條簪的凌厲形制與近身搏斗的剛勁招式相糅合,自創一套“千月簪法”。
看出來了嗎?這一招懸云展翅,化用了閩劇中的青衣水袖身段,一旋身一拋簪,隱藏著封喉殺招,隨即連消帶打,雙簪直取腰間。
一套動作演示下來,劍光簪影令人目不暇接。
三條簪登上舞臺
在多維體驗劇《最憶船政》的光影里
女演員的舞步輕顫,
將船政人發展先進技術
自強求富的故事娓娓道來
三條簪走向街頭
各大歷史文化街區時有快閃活動
演員們抽簪作刀
將福州女性的颯爽英姿
刻進每個路人的眼底心間……
或許,你并不是專業演員
只是個曲藝票友
然而這并不妨礙你扮個角色亮個相
你可以是京劇里英姿颯爽的穆桂英,“一劍能擋百萬兵”;也可以是越劇里的祝英臺,十八相送纏綿悱惻;當然,更可以是閩劇《釵頭鳳》里哀怨彷徨的唐琬。
而最重要的是
你頭上要有三條簪
它能夠為你的才藝增加亮色
記者 馬麗清
攝影 林雙偉 包華 池遠
新媒體編輯 陳翔茹
監制 管慧 王臻
福州晚報新媒體出品,轉載請注明出處
關注福州晚報,獲取更多資訊
點亮和
轉發分享更多人↓↓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