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聯書店出版社日前推出了宋明煒《少年中國:民族青春與成長小說(1900-1959年)》與濱田麻矢《少女中國:“女學生”的一百年》中譯本新書,探討百年中國文學中的青春敘事。
美國韋爾斯利學院教授宋明煒在《少年中國》中,以梁啟超《少年中國說》為起點,梳理了1900年至1959年文學中的青年形象演變。他指出,近百年以來,青年作為一種話語實踐的產物,在中國的現代性之路上扮演了主導性的角色,青年代表著新意、未來和改變。現代中國的青春敘事始終與民族命運緊密捆綁:“五四青年肩負‘肩住黑暗閘門’的使命,抗戰青年在流亡中尋找尊嚴,20世紀50年代青年是民族復興的力量。”
《少女中國》則發現了少女中國維度。作者日本神戶大學教授濱田麻矢的研究起點是張愛玲。她注意到,張愛玲寫作的主題是女孩子精神上的冒險,“這個冒險是離開原生的家庭,找尋自己精神上的歸宿。”
在繼續研究民國時期其他女性作家作品后,濱田麻矢注意到女性冒險是這一時期女性作家的共同主題,而冒險主要是通過自由戀愛來體現的。“中國傳統婚姻要聽父母之命,但自由戀愛使得這種觀念落伍,進步女性要追究自由戀愛下的婚姻,但這一過程尤為艱難。值得注意的是,自由戀愛的浪漫想像需要建立在相信戀愛這個信念上的,在這期間,女性還承擔了愛情啟蒙者的角色,比如魯迅《傷逝》中的涓生或者巴金《家》中的高覺慧。而自由戀愛主要發生在新青年中。這一發現就促使我開始系統地梳理出現民國時期女學生的形象。”
宋明煒與濱田麻矢同為張愛玲的研究者,而且在學術上有很多交流。“我在哈佛大學訪問期間,跟宋明煒老師交流后,他的研究給我很大的啟發,我發現我的研究也恰好能彌補《少年中國》男強女弱的問題,在我的書中,青年既是新興的、青春的,一方面她們是強者,時代的先鋒;另一方面,在面對自己的戀人的時候,她們往往是性別上的弱者。所以,那個時候萌生了把《中國少女歷險記》改為《少女中國》,以呼應《少年中國》的想法。”濱田麻矢介紹。
作者之間的深入交流,也讓兩本書產生了“互文”的效果。“讀了《少年中國》和《少女中國》你突然發現這兩個作者好像分別從兩個方向分別對青年、青春進行了解讀。宋老師講的是,青年概念如何在全球的語境下在過去一百年中的中國生長起來,論述的角度是國家、民族、現代性;濱田老師則從性別的角度提示我們,青年的概念還包含女青年的部分,那個時代的女性群體如何尋找自己,如何在時代中尋找突破,她們同樣值得被看見、被了解、被感知。兩本書合在一起就形成了對現代中國青年整體的論述,這是非常完整的學術探討。”中國人民大學文學院梁鴻表示。
文/北京青年報記者 祖薇薇
編輯/周超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