通文章作法,識古今文脈,
跟著周興陸教授讀通《文心雕龍》。
基本信息
書名:《文心雕龍》通識
叢書名:中華經典通識
著者:周興陸
書號:978-7-101-17108-2
出版時間:2025年6月
定價:66.00元
開本:32開
裝幀:裸脊空腔 平裝帶護封
字數:140千字
頁碼:276
CIP分類:I206.2
主題詞:《文心雕龍》研究
上架建議
古典文學/傳統文化/寫作學/素質教育/大眾讀物
編輯推薦
1.“龍學”專家詳細拆解《文心雕龍》,指示閱讀門徑。《文心雕龍》“體大而慮周”,五十篇囊括時至南朝中國古典文學及文章學的方方面面,分門別類、條分縷析、架構完整、論述深細,是中國文學理論批評史上獨樹一幟的經典,影響后世深巨。然而時移世易,加之是用駢體文寫作,今天的讀者不光讀懂字句不易,對全書及各部分的意旨更難索解。北京大學中國文學批評史專家周興陸教授按照全書架構及寫作旨趣詳細拆解,在微觀解析這部名著的同時又從總體上予以觀照,為讀者全面深細地展示了《文心雕龍》的樣貌及閱讀方法。
2.用理論指導實踐,為讀者提高寫作水平提供“方便法門”。本書的目的不只是讓讀者“通識”《文心雕龍》。由于《文心雕龍》的撰著目的即在指導寫作,故周興陸教授在行文中時時不忘指導今天的讀者提高寫作水平,還專設“向劉勰學寫作”一章,按文章寫作中最重要的三個方面——遣詞造句、布局謀篇、修辭立誠,結合劉勰相關論述,切切實實為讀者學習寫作、提高寫作水平提供技術引導和方法建議。
3.精配圖片,全彩印制,立體展現文論經典《文心雕龍》。全書配有近五十幅精美插圖,囊括作者珍藏的《文心雕龍》歷代各重要版本書影及其他重要文獻圖片,海內外收藏機構所藏或歷代出版發行的用以說明行文內容及旨趣的名畫、圖冊,以及書中涉及的重要人物圖像或文物,全彩精印,幫助讀者更好地理解文字內容,提升閱讀體驗。除閱讀圖書外,讀者還可以掃描封底二維碼,觀看作者的講解視頻。
內容簡介
《文心雕龍》是南朝文學理論家劉勰創作的一部“體大而慮周”的文學批評專著,其架構之系統、論述之深細,在中國文學理論批評著作中罕有其匹,在世界文論史上亦占有一席之地。
本書除全面介紹《文心雕龍》這部經典的作者、創作背景、經典確立過程及研究小史、海內外影響等常識而外,更注重對其中重要和關鍵概念的辨析、對劉勰巧思妙心的剔掘,以及對全書架構、內在理路的梳理貫通,最終目的是讓讀者在了解這部經典著作之后,在提高寫作方面能有所體悟。
作者簡介
周興陸
北京大學中文系教授、博士生導師。主要從事中國文學批評史的教學與研究。兼任中國《文心雕龍》學會副會長、中國近代文學學會副會長、中國古代文學理論學會常務理事。
著有《吳敬梓〈詩說〉研究》《中國文論通史》《文心雕龍精讀》《世說新語匯校匯注匯評》《〈唐詩三百首〉通識》等。
目 錄
《文心雕龍》與中國文學
一 劉勰與《文心雕龍》
1 劉勰及其思想與時代
2 《文心雕龍》對前代文論的繼承與基本態度
3 《文心雕龍》的結構、特點和宗旨
二 文之樞紐五論:從《原道》到《辨騷》
1 道沿圣以垂文,圣因文以明道:文的本源與關鍵
2 奇文郁起,其《離騷》哉:“酌奇玩華”的創作原則
三 論文敘筆二十篇:從《明詩》到《書記》
1 詩有恒裁,思無定位:簡明詩歌史
2 有韻者謂之文
3 無韻者謂之筆
四 剖情析采二十四門(上):作家作品與時代社會
1 物色與神思:自然萬物與創作心理
2 才性異區,成務為用:作家才性與作品風格
3 性各異稟,貴乎時世:文學與時代
五 剖情析采二十四門(下):向劉勰學寫作
1 遣詞造句
2 布局謀篇
3 修辭立誠
六 《文心雕龍》的后世影響與經典化
1 知音其難哉:劉勰眼中的“讀者”
2 開源發流,為世楷式:《文心雕龍》的典范地位及在海內外的影響
后記
精彩章節
《文心雕龍》與中國文學
中國以文化立國,文字、文章,是中華文明的重要載體;文明、文德、文治、文學、文教、文化,是中華文明的重要內容。一個中國人的成長,就是接受中華文化熏習陶冶的過程。而文學,無論從個體成長、群體交往,還是到國家的治理和社會組織的運轉,都發揮著重要的作用。
中國文學起源甚早,遠古歌謠可追溯到傳說中的唐堯虞舜時代。大約在公元前600—前200年之間,則出現了老子、孔子、孟子、莊子、荀子等偉大的思想家,思考人與天地自然的關系,探索人類的歷史處境、文化命運和未來前景,實現了中華古老文化在思想上的超越和突破,進入一個嶄新的、更高的境地。代表性成果是五經和諸子著作,奠定了中華文化的基礎,持續型塑著中國人的精神氣質。
秦世不文,乏善可陳。漢代是中國文化一個新的輝煌時期,確立了大一統的政治結構和儒家思想意識形態的穩固地位,文學也很發達:儒生整理經典,章句訓詁;史學著作出現了司馬遷《史記》和班固《漢書》兩部巨著,確立了后世正史的書寫規范和體例;成一家之言的諸子之風依然在延續,有陸賈《新語》、賈誼《新書》、揚雄《法言》、劉向《說苑》等,但已不能越世高談,自開門戶了;辭賦和散文在漢代均取得了光輝的成績,是漢代文學的代表。
自東漢后期的建安年間起,儒家獨尊的局面難以維持,思想趨于多元,人的個性精神得到舒展,文學也蓬勃興盛,進入了新的黃金時期,抒情性、審美性和個人性風格大為增強,被譽為“文學的自覺時代”。魏晉南北朝既是中國文學的一個嶄新階段,也暴露出嚴重的問題:文學淪為上層貴族吟風弄月之具,缺少社會關懷;帝王身邊的文學貴游缺乏真切的現實感受,多是為文而造情,以靡麗華艷的辭藻掩蓋內容的空虛。病態的文壇亟待從理論上得到根本的醫治,正是在這種情況下,出現了劉勰《文心雕龍》這部理論巨著。
劉勰指摘文壇積弊尤為深刻。《文心雕龍·序志》論晚近文學風尚曰:“去圣久遠,文體解散,辭人愛奇,言貴浮詭,飾羽尚畫,文繡鞶帨,離本彌甚,將遂訛濫。”浮詭,即虛浮不切實,乃至奇詭怪誕。飾羽尚畫,文繡鞶帨,都是比喻文采太過分。劉勰不僅指陳弊端,還提出從根本上扭轉文風的途徑——“矯訛翻淺,還宗經誥”,即宗法儒家經典。
其實,文學批評幾乎是與文學同時產生的。早期的經典中就有關于文辭的論斷,如“辨物正言,斷辭則備”(《易傳·系辭下》),“辭尚體要,不惟好異”(《尚書·畢命》)。言辭是用來辨明事物的,應該切實扼要,不應只是追求奇異。《詩經》的一些詩篇明確地交代創作動機,如《小雅·四月》曰:“君子作歌,維以告哀。”先秦諸子更是無法回避談論言辭、文章等問題,孔子、孟子、荀子,甚至老子、莊子,都有一些重要論斷,可以稱得上偉大的文論家,對后世文學產生了巨大的影響。
自曹丕《典論·論文》和陸機《文賦》之后,論文的專篇專著大量涌現。文章和文學,成為士人生活的重要內容,也是士人的重要話題。正如劉知幾《史通·自敘》所言:“家有詆訶,人相掎摭,故劉勰《文心》生焉。”劉勰充分接受前代的文學理論遺產,關注時代問題,貫穿百氏,折衷群言,成其一家之言。
雖然前代已經出現了不少論文之作,但在劉勰看來,曹丕、曹植、應玚、陸機、摯虞、李充等的論文之作,均存在各種缺點。“不述先哲之誥”,沒有確立宗經的根本法則;“無益后生之慮”,對于指導后人寫作沒有幫助。
而他的這部《文心雕龍》,篇幅最為龐大,體系最為嚴整。其立論,本道征圣,標舉五經;其結構,綱舉目張,條貫嚴整。評文章則溯源別流,品藻得失;論文心則闡幽發微,剖析淵奧。可謂切中時弊,深得文理。《四庫全書簡明目錄》因此稱“其書于文章利病,窮極微妙”。
《文心雕龍》成書后,被奉為“作者之章程,藝林之準的”(明人張之象語),對后世文學與文論產生了深遠的影響。清人孫梅說:“自陳隋下訖五代,五百年間,作者莫不根柢于此(指《文選》和《文心雕龍》),嗚呼盛矣。”(《四六叢話》)《文心雕龍》的許多論斷是針對駢體文而發,在駢體盛行的時代,它理所當然地被尊為金科玉律。即使在宋元以后,劉勰的許多理論思想也得到人們的繼承、發揮和修正;特別是經過近現代學人的闡發,《文心雕龍》的理論已融入中國近現代文學理論批評之中。
大體來說,劉勰《文心雕龍》的理論觀念對后世文學與文論的影響表現在這樣幾個方面:
一、劉勰秉承荀子、揚雄的相關論述,確立了原道、征圣、宗經的中國文學本體論。原道,既探源文章本于道,也提出“圣因文以明道”。后世古文家論文,均主張“文原于道”“文以明道”,雖然對“道”的理解各不相同,或指儒家義理,或指現實關懷,或指社會生活規范,但“文以明道”“文以載道”是中國人論文的基本信條。
二、劉勰非常重視文體,以五分之二的篇幅論述三十余種文體,強調“設文之體有常”“體必資乎故實”,要遵循前代典范的文體規則,對于突破體制規范的現象往往斥為“謬體”“訛體”,只主張在文辭氣力上創新。中國文學中的文體學非常發達,“遵體”是文學創作的重要原則。宋人倪思說:“文章以體制為先,精工次之。失其體制,雖浮聲切響,抽黃對白,極其精工,不可謂之文矣。”(王應麟《玉海》引)得體,合乎體制,是文之為文的決定性因素,這是中國人普遍認同的文學觀念。當然,古人既講究辨體、遵體,又主張變體,在體制上推陳創新,這是對劉勰文體理論的發展和突破。
三、劉勰接受陸機《文賦》的有益滋養,對文學創作的心理活動作出了較為深切細致的闡發。西方傳統文論是不大談創作心理的,而劉勰作為一個文章高手,對創作之甘苦有真切的心得體會。《文心雕龍》的《神思》《養氣》《體性》《風骨》等篇闡發文學創作的心理活動,以及作家情性個性與文章風貌的關系,對后世文學創作論和風格論有深遠的影響。如魏晉時多以“風骨”論人,劉勰則首先以“風骨”品文。明人楊慎批點《文心雕龍》說:“此論發自劉子,前無古人。徐季海移以評書(指唐人徐浩《法書論》),張彥遠移以評畫(《歷代名畫記》),同此理也。”(《四六法海》引)對作家才性的認識,劉勰也是有貢獻的。曹丕論作家,只看到先天才氣的決定性意義,劉勰則提出才、氣、學、習,兼顧先天與后天的因素,更為全面。唐宋以后更強調作家的胸襟識見和生活閱歷,認識上升到新的層次。
此外,劉勰關于聲律、對偶、用典、比興、夸飾、篇章等具體文章創作以及時代如何影響創作、讀者如何鑒賞與批評文學等問題的論述,對后世文學與文論都有深刻的影響,其思想觀念已深深融入中國文學的歷史長河中。
后代許多讀書人珍視這部論文巨著,用心研讀,從中領會作文的奧秘。明人朱謀.弱冠之年,“日手抄《雕龍》諷味,不舍晝夜”(跋《文心雕龍》)。清人張松孫說:“故歷唐宋元明,為《藝文志》不祧之目;直比經史子集,為弦誦家必讀之書。”(序《文心雕龍》)清人譚獻對于此書“童年習熟,四十后始識其本末,可謂獨照之匠,自成一家”(《復堂日記》)。近人傅增湘稱:“《文心雕龍》一書,論文章之流別,為詞苑之南針。文人學士,誦習不衰。”(跋《文心雕龍》)
《文心雕龍》這部書,古人譽之為“藝苑之秘寶”“作者之指南,藝林之關鍵”,用今天的話說,是一部“作文寶典”。雖然時移世易,但漢語文章的基本法則是古今相通的。今天的讀者同樣可視之為“述作之金科,文章之玉尺”(明人顧起元語),從中汲取作文知識,提高寫作水平。
版 式 圖
版式圖1
版式圖2
版式圖3
版式圖4
版式圖5
版式圖6
實 拍 圖
實拍圖1
實拍圖2
實拍圖3
實拍圖4
實拍圖5
實拍圖6
實拍圖7
實拍圖8
實拍圖9
實拍圖10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